古絕句

韻律比較自由的絕句,又稱古絕。主要指以唐以前的絕句詩,也包括以後模擬的韻律比較自由的絕句。 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

絕句 - 簡介

“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源於南朝。《南史·宋宗室及諸王下·劉昶傳》載劉昶奔魏,“在道慷慨為斷句”;又《檀超傳》載宋明帝說吳邁遠“連絕之外,無所復有”。“斷句”、“絕”即謂絕句,指一人獨吟四句即止,如劉昶斷句:“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連”即謂“連句”,如《南史·謝晦傳》載謝世基“臨死為連句詩”,謝晦“續之”,都是四句一首;亦稱“聯句”,如《文心雕龍·明詩》“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所以當時稱為“斷句”、“絕句”,是相對連句而言的。

文體

韻律比較自由的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
它又稱古絕。同唐代出現的近體絕句相比,主要指以唐以前的絕句詩,也包括以後模擬的韻律比較自由的絕句。

詩歌

漢無名氏曾作《古絕句》一詩。
古絕句(漢 無名氏)
藁砧今何在,
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
破鏡飛上天。
注釋:藁砧:古代婦女稱丈夫的隱語。
魏晉歌謠《古絕句》一首
菟絲從長風
根莖無斷絕
無情尚不離
有情安可別

絕句 - 起源

絕句來源於兩漢,成形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大唐。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於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後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