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粵城村

古粵城村

古粵城村落位於閩越王城遺址北側,是一座緊挨閩越王城遺址邊的古村落,方誌中稱為"古粵城村"或"粵城"、"崇文里",現名"城村"。歷史上,城村曾因人多長壽而著名,明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明神宗就下令為村中的一位百歲老人趙西源立一座百歲坊,這座木構樓坊至今保存完好。其坐擁“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典型風水格局,含天地之靈氣,蘊山水之精華。古樸幽靜,洋溢著親和、淳樸的環境氛圍。雖歷經1300多年的風雨,仍不減文化魅力。

基本信息

歷史信息

古粵城村古粵城村
關於城村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閩越王城的修建。當時,生活在武夷山區的閩越族人建立了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閩越國。秦末農民起義軍隊伍中的首領無諸在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被受封為閩越王,遂建設此王城。在此後的歲月中,閩越國很快成長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漢武帝懾於其漸趨強大的勢力威脅,因此在公元前110年下令發兵討伐,一舉翦滅了閩越國政權。存世僅92載的王城隨之傾覆於漢軍點燃的熊熊火海中,沉睡地下千年。直到1958年,古城才被發掘,遺址得以重見天日。
從發掘至今,它一直是中國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為當年的城門,城外則有護城壕。城內當年曾發掘出殿宇、樓闕、營房住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而中央高台上的宮殿遺址,則發現有大門、庭院、主殿、側殿、廂房、迴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最令人稱奇的是古城的排水系統,古閩越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坡和溝谷,使古城能實行雨水、污水分流,規劃自然合理。而出土的4萬餘件具有強烈漢代風格的文物,則讓今人見識了兩千多年前福建的冶煉鑄造和制陶等工藝水平的高超。

閩越遺址

古粵城村古粵城村
王城“復活”了,今天的閩越遺址可以說是反映古閩越文明的一塊“活化石”,而緊臨它的古城村則不愧為這塊“活化石”重煥光彩的見證。它始建於隋唐,興於宋元,榮於明清,衰於民國之際,是經歷了三個朝代興衰榮辱的生命史的一個階段,一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生命有機體。它與王城遺址共同成為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諸於世人。城村古代屬建陽管轄,民國時劃歸崇安縣(現武夷山市),現屬武夷山市興田鎮轄行政村。據考證,目前村內的居民並非越族人或越人的後裔。相傳,漢武帝平定閩越,王城被毀後,古閩越人便被強令北遷至江淮一帶,城村也因此荒蕪了數百年;一直到隋唐時期時,才遷來趙、李、林三姓人家,因為此年代距王城廢棄時間不長,移民們對於古城的歷史和當地的原居民的族屬尚有所諳熟,又因村莊建在群山環抱、崇溪繞流的古粵人城邑古老的土地上,所以他們給村莊定名為“古粵城村”,世代相傳,直至今日成為一個以種族作為村名的範例。村子裡有農戶500餘戶,2500多人,大多以種水稻、做茶葉等傳統農業為主。現居村民以林、李、趙三姓為主,從他們分別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譜《長林世譜》、《李氏重修家譜》、《趙氏宗譜》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號稱“九牧林”,為商代名臣比干之後;李氏系唐高祖李淵的後裔;趙氏則是大宋太宗長子楚元佐的子孫。他們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區,因避戰亂,先後由東晉、唐末、宋末輾轉入閩,遷移落腳於此。在千餘年漫長的歲月里,歷代城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修繕著城村,造就了今天這一處融自然美、人工美、社會美於一體的和諧的人聚空間。
村北是古渡碼頭,古曰“淮溪首濟”。城村交通方便,在以水路交通為主的古代,這裡是閩北崇安、建陽的重要碼頭,曾一度是中原與福建雙向溝通的樞紐,是歷史上中原進入福建的水路交通要衝,通商大埠,夙有“潭北名區”、“北方重鎮”的盛名。佇立在碼頭,可以想像昔日商客雲集的繁榮景象。
破敗的門樓坐北朝南,高聳村口,斑駁陸離的磚牆向遊人訴說著它飽經風雨剝蝕的歷史,而橫書於門樓頂牆上的“古粵”兩字卻依然蒼勁、醒目。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以天道質人事”、“以人事觀天道”的思維觀。城村的建設就是在尋找與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這種追求和諧的思想反映在其選址、規劃和布局當中。它與城村高度和諧,鑄造了其個性與靈魂。來到這裡,你便遠離了現代都市的喧囂,仿佛進入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古老空間,能處處感受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恬靜、純樸、和諧的自然情調,從審美的愉悅中得到心靈的滿足。
穿過門樓,進入城村,一條鵝卵石街道筆直延伸,兩旁古建築民居錯落有致。三條主街、36條小巷婉蜒曲折,在村中呈“井”字形縱橫交錯,變化有序、嚴謹。街巷兩旁分設排水系統,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注入崇溪河。村中古井相傳有99口之多,隨處可見,最出名的當數清嘉慶古井,掬一捧井水啜飲,清涼甘洌,沁人心脾。沿幽幽古街,文化遺存為數甚多,他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古村鎮風貌。現存景觀主要有:淮溪首濟、百歲坊興福廟、李、林、趙氏家祠、聚景樓、風雨亭、進士第、神亭、蘭苑民居、天后宮等景點。村中央的“聚景樓”,是村內的風水建築,顧名思義,登此樓,村之內外,遠近風光,一覽無遺。又因城村人多長壽,明萬曆45年(1617年),明神宗就下令為村中的一位百歲老人趙西源立一座“百歲坊”的木構樓,這座樓坊至今保存完好。
城村的古廟宇尚存九座,尤以慈雲閣、華光廟最為壯觀。磚木結構的慈雲閣,三殿兩廂布局,以長方石砌基,四牆青磚匡斗砌成;拱式大門,左右各兩扇窗以花鳥磚雕拼砌,殿堂大柱杠梁疊拱,塗紅染碧。華光廟,四殿兩廂布局,雕樑畫棟,外殿四大柱二杠梁旁榫支架,前後以船形雙層各六疊斗拱,屋頂方形似鳳尾攢尖翹角,四脊雕鯉魚吐珠形態;內殿為拼合樑柱結構,天花板、斗拱、樑柱繪彩塗朱,配以壁畫。由廟宇衍生的一年數度的廟會,熱鬧非凡,是村民們自娛自樂的盛大節日,屆時,村中各種民俗、民間文藝也一齊登場表演。因此,廟會之時訪城村,最恰當不過。

考古價值

古粵城村古粵城村
古人在修建房屋時,每每必考究建築制度,以維持原有建築形式,以達到悠揚古風的目的。城村作為古村落,受約束較小,但還是儘量遵從舊制,只是變更有了較強的通容性。趙氏宗祠平面為四合院,面闊三間,中為天井,後是享堂,堂中央供祖先牌位,處處彰顯著其家族往昔政治地位的顯赫。宗祠還向遊客提供了一個品茶的好場所,那就是“古粵茶座”。主人頗具現代市場競爭意識,利用城村悠久的歷史文化作為商品來經營。遠道而來的遊客,置身於古香古色的院子、明清時代的桌椅,透過一杯清茶的甘淳,體驗著一種意境的悠遠,感受這裡獨有的遺風古韻。“古粵茶座”營造的韻味因此顯得別具一格。城村的不少院落提供食宿,價格合理,條件良好,讓遊客充分體驗到農家純樸的生活習俗。

風景優美

古粵城村古粵城村
在悠閒的漫步中,可以領略村落文化的獨特神韻。稍有規模的民居大多是一進式的三合院,古樸的磚雕門樓上高懸堂匾和楹聯,屋內不施油漆,仍保持著原木本色,院中以方磚鋪地,樸實卻不失莊重。宗祠、廟宇、古民居的馬頭牆突兀多姿,層層疊疊,樸實厚拙;牆上磚雕石刻,使建築藝術和裝飾藝術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它記載著武夷山地區古村落發展的歷史,記錄下孕育興盛和神奇景觀的歷史,成為明清一個時代的縮影。村裡的小巷、門樓、作坊、祠廟、井台,以及庭院中的天井、走廊、正屋、偏房、鍋灶、床榻,甚至連桌凳、帘布、碗盆等都歷史久遠,古蹟可斑。文化積澱如此之深厚凝重,足以讓坐落於歷史深處的城村,讓身處城村深處的人們,漸漸忘卻對時間的感覺。欣賞城村,就像在吟誦一首悠閒、浪漫、清麗的田園詩,也像在欣賞一幅幅生動、淡雅、古樸的山水畫,清新秀美,韻味綿長,令人如痴如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