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村

古北口村

古北口村又名“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位於長城腳下,地屬密雲縣古北口鎮,潮河之濱,自然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村北蟠龍山為古北口封口鎖關的兩大屏障之一,其上長城以保持歷史原貌而著稱,將軍樓和24眼樓是這段長城建築的精華所在。景區內還有北京市最古老的北齊長城、古御道和、楊令公廟、財神廟以及藥王廟、三眼井等名勝。多年來,古北口村一直大力開發民俗旅遊業。2005年,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基本信息

簡介

古北口村古北口村

密雲縣古北口鎮古北口村位於長城腳下,潮河之濱,自然風景優美,旅遊資源豐富。村北蟠龍山為古北口封口鎖關的兩大屏障之一,其上長城以保持歷史原貌而著稱,將軍樓24眼樓是這段長城建築的精華所在。景區內除明代長城外,還有北京市最古老的北齊長城。除長城外,村中還有建於1680年的古御道和建於1025年的楊令公廟財神廟以及藥王廟,建於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等名勝。

多年來,古北口村一直以仿古、修舊如舊、表現古代歷史人文風貌為發展理念,結合恢復村中令公廟財神廟藥王廟二郎廟、北口和古御道等古代建築,在村域內設立民俗旅遊展覽館,修建嚴格仿古建築風格,增強旅遊服務功能,大力開發民俗旅遊業
2005年,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歷史

古北口村古北口村
古北口村又名“古北口文化文物旅遊區”,地處具有"京師鎖鑰"之稱的密雲縣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市區近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古北口在北京東北部與河北省交界處,位居山海關和居庸關之間,是萬里長城上著名的關塞之一。這裡地處燕山深處,潮河自關外奔流而來,由於激流深切在蟠龍、臥虎兩山之間形成一個狹窄的隘口,是燕山山脈各隘口中地勢較為險要的一個,自古即為華北平原通往東北平原、內蒙高原的交通要衝之一。

中國軍事歷史上特別是在自西漢以來的軍事歷史上,古北口的歷史地位是其他所有關口都不能比擬的。中國歷史上的幾千次戰爭,曾經有幾百次與古北口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所以人們都說古北口是萬里長城上戰事最多的關隘之一。有史可查的大小戰役即達138次之多。特別是中國的歷代大事和著名人物大都與古北口有關。可以說古北口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

歷史上,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統治者曾多次進攻過古北口,並從古北口進入中原腹地搶掠。在近代史上,也曾有日本鬼子進攻並占領古北口,蘇蒙聯軍也來解放過古北口,更有八路軍和國民黨軍隊爭奪過古北口。

古北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長河的發展、衍變過程中,為後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景區內文化古蹟眾多,故事傳奇,不僅有明長城,更有北京地區最古老的北齊長城和建於1860年的古御道,1025年的楊令公廟,金、泰和五年(1205)的三眼井,充滿神奇傳說色彩的七郎墳,1934年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為紀念在古北口長城抗戰中犧牲的抗日將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古北口民俗展室等大小景觀30餘處。"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形象的表述了古北口景區獨有的景觀特色。

伴隨改革開放和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深入,"北京市最美麗的鄉村"、"京郊特色民俗村"、"北京市大課堂中國小課程教學活動實驗基地"等桂冠又為古北口旅遊賦予了新的內涵。

古北口景點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村古北口村
古北口長城自南北朝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始修築長城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長城歷史。是明萬里長城上自然景觀最為壯美、敵樓和城牆形式最富變化的一段,也是經戚繼光精心設計、督修的明萬里長城中最堅固最雄偉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長城最精華部分原貌、保留了部分罕見的北齊長城及遺址的古長城。1980年末中國旅遊總局、文化部、文物局共同組織的長城調查發現自古北口至望京樓的這段古北口明長城,建造的非常堅固、優美,被稱為:“我國的第二個八達嶺”和“中國長城之最”,引起了國內外各有關方面的關注。1987年,古北口長城作為中國唯一的一段最完整保留了明代原貌的長城,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定為“原始長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北口現存最早的長城是南北朝北齊修築的長城,明代重建長城時,根據長城當時的走向和防禦要點,保留了部分北齊長城,並對部分北齊長城和關口進行了包磚重修,還建立了數個瓮城、關城、營城,形成了現在“雙長城”“城上城”“城套城”“城中城”的奇特景觀。總之,古北口長城的建築成就和獨特的造型藝術,在明代一萬二千七百多華里的全部城段中是少見的和奇妙的。這段長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長城建築史上的一束藝術之花。

保衛戰紀念碑

1946年1月7日蔣介石在國共兩黨代表經過談判達成的停戰協定即將簽署之時,密令其11戰區行轅主任孫連仲“限期攻占承德赤峰一線”,孫連仲接到密令後,於9日調動軍隊分三路向我熱河解放區發起進攻。一路沿錦承鐵路向葉柏壽、凌源方向進攻;一路向喜峰口進攻;另外一路則是沿平古路向古北口進攻。我負責保衛古北口的冀東14軍分區16團和55團被迫起而自衛,展開了古北口保衛戰,他們密切配合,並肩作戰,英勇抗擊了十數倍敵軍的輪番進攻,迫使敵人停止在董各莊、兵馬營、新開峪一線。

古北口爭奪戰,國民黨軍直接投入戰場的兵力達12000餘人,前後五晝夜激戰,我軍斃俘敵軍1500多人,而我軍僅陣亡百餘人。這次戰役,我軍不僅保住了熱河承德,保障了東北與華北兩大解放區的聯繫系而且給蔣介石搶占東北的陰謀計畫以沉重打擊。

保衛戰進行中,密雲人民與解放軍並肩戰鬥,全力支援前線。為搶救傷員,古北口全鎮木匠一夜釘好600多付擔架,趕赴前線;古北口車站鐵路工人組織平道車,晝夜不停地運送傷員,全鎮人民總動員,男人全部到前線抬傷員、運物資,婦女燒水做飯,照料傷員。許多人戰鬥打響後幾天幾夜沒合眼,一直堅持到保衛戰勝利。

1月中旬,我軍民萬餘人召開祝捷大會,熱烈慶祝的勝利。1月26日,萬余軍民又舉行追悼大會,沉痛悼念保衛戰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會上,古北口車站鐵路工人提議為烈士修建紀念碑,當即被大會通過。同年7月1日,高約5米的古北口保衛戰紀念碑在古北口東山建立起來,碑身正面鐫刻著冀晉縱隊司令員趙爾陸題寫的四個蒼勁大字:“河山永在”;碑座四周刻有100多名為實現和平而獻身的烈士的姓名、年齡、籍貫和部隊編號。與此同時,在東山左側烈士墓地建起一座墓碑,上面刻著12個大字:“古北口保衛戰陣亡烈士之墓”。

將軍樓

將軍樓出名的重要原因是經歷過民族抗戰的血雨腥風。從將軍樓眺望四周,可以說是群山一覽無餘,軍事上易守難攻,是設定軍事指揮機關的地方,樓呈正方形,寬10.10米;南北各有四個箭窗;東西各有三個箭窗。1933年著名的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雙方爭奪的最激烈的就是將軍樓,執行與侵華日軍作戰任務的國民黨17軍25師師長關麟征就是在爭奪將軍樓時負傷的。

將軍樓原是是雙層建築,頂部跟其它的敵樓有非常大的區別,今天上邊的這一段的城牆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頂部有一個很大的洞,是1933年3月長城抗戰期間日軍飛機轟炸時給炸開的。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的古北口戰場,日軍從大關正面遇到國軍強烈抵抗,就根本攻不進古北口。最後,日軍從河北灤平一帶找了個叫做李長山的漢奸帶路,迂迴到將軍樓這裡。在漢奸的帶領下,從將軍樓東部下的山口進攻,企圖使得我軍部隊腹背受敵。

1933年3月10日日軍在火炮的掩護下進行了正面寬大的偵察性進攻,11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向我軍右翼陣地進攻,將軍樓失守,日軍隨即占領古北口關口。在危難之時17軍25師長關麟徵令杜聿明代理指揮,親率149團進攻將軍樓。日軍訓練有素,各種武器都打得很準,特別擲彈筒這種武器威力很大,第25師官兵沒有配發鋼盔,擲彈筒即便沒打中,炸起的石塊也足以擊傷我軍官兵。第149團王潤波團長在此戰鬥中以身殉國,師長關麟征胳膊被彈片擊中,經過苦戰占領將軍樓,當時我軍武器裝備較日軍低下。日軍當時所使用的武器有飛機、小炮、小鋼炮、手榴彈,而我軍單兵作戰武器基本僅為步槍和手榴彈,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與瘋狂進攻的日軍搏殺,堅持了四天四夜,死傷慘重。後因日軍攻擊更加兇猛,我軍在敵機猛烈轟炸下苦無有效治空權,側翼友軍又臨陣脫逃,25師師部被日軍炮火猛烈轟炸,師長關麟征只好放棄堅守四天的將軍樓,收縮兵力,退守後方地。

此一戰,我軍損失慘重,傷亡4000餘,但日軍亦死傷2000餘,可歌可泣。將軍樓爭奪戰是我軍血戰長城最艱苦悲壯之地。

二十四眼樓

地處蟠龍山長城的制高點,戚繼光曾經辦公的地方,是蟠龍山長城東面最後一座敵樓,戰爭中與著名的將軍樓相呼應,有上下三層,一二層四周各有三個箭窗,頂層周圍是垛口。24眼樓有24個瞭望孔,是長城建築史上不多見的珍品。現在只剩一面牆體,不過雖然殘破,卻很壯觀,有點古羅馬競技場的感覺!

古北口特產

古北口剪紙

古北特色農家剪紙:民間剪紙風格獨樹一幟,充滿了濃郁的邊關文化氣息。新年期間到邊關農家做客,不僅可以觀賞、購買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剪紙,還可以學到純正的剪紙技藝。

小磨香油

在清朝永盛公的香油就遠銷北平及天津等大城市。原籍是河南的聚源號的掌柜,就是靠來古北口時所挑來一挑香油起家。

另外還有:古北口無公害雜糧飯豆、古北口無公害乾菜茄乾、古北口無公害乾菜長豆角乾、古北口無公害乾菜松蘑、古北口無公害乾菜葫蘆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