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水雷系統

反水雷系統

在一百年前的日俄戰爭中,日俄雙方的主力艦隊都受到水雷極大的困擾。日本雖然在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在旅順口的6艘主力艦艇中,“初瀨”和“八島”號觸雷沉沒。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幾次局部戰爭中,水雷在各戰區均發揮了明顯作用。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如今已是“百歲老人”的水雷是否也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1991年2月18日,美海軍在波斯灣的作戰行動中,水雷“親吻”“普林斯頓”號巡洋艦“特利波里”號兩棲攻擊艦,反駁了其“尚能飯否”的疑問。
水雷價格低廉,又比較容易對艦艇造成傷害,性價比很高,其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除了早期的觸發錨雷以外,相繼出現了磁、聲、水壓、地震波等非觸發水雷,進而還開發出組合引信水雷智慧型化水雷
有矛必有盾,各國海軍開始絞盡腦汁研究反水雷方法。比如從掃雷艦艇上利用聲吶感測器搜尋探測水雷,或切斷雷索,待水雷上浮後,用炮消滅水雷,或利用獵雷潛水員在水下接近錨雷,掛上炸藥包,以炸毀水雷等。近年來,特別是從效率和安全性出發,通常採用遙控水下航行器搜尋探測水雷和滅雷,這意味著無人水下航行器將在反水雷領域占據一定的位置。歐美等國家近年來在反水雷系統領域的成果主要包括四種:半潛型探雷系統,亦稱遙控獵雷系統;自主式和纜控式探滅雷系統;一次性滅雷具;機載探滅雷系統。

半潛型探雷/遙控獵雷系統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目前正在開發的半潛式探雷系統是一種遙控航行器,在水下航行,而發動機的吸氣排氣管、通信天線等要伸出水面。航行器利用全球定位系統,按事先編程的航路自主地航行,母艦則通過通信天線進行無線遙控。航行器本體上裝有探雷感測器,由其拖曳的小型水下航行器也攜帶有感測器,主要搜尋海底附近的沉底雷。
RMS AN/WLD-1遙控獵雷系統 美海軍於1994年就開始研發可供水面艦艇使用的遙控獵雷系統。AN/WLD-1為魚雷形半潛航行器,由柴油機推進,水下最高航速為16節。全長7米,直徑1.2米,重7260千克。頭部裝有AN/SQQ—89型前視聲吶,同時還用電纜拖曳一個小型AN/AQS-20變深聲吶。變深聲吶可對前方和兩側進行搜尋,探測和定位錨雷沉底雷,並利用雷射成像裝置識別水雷。布雷位置和雷種等數據將通過天線傳送給母艦。在視距內,數據傳送採用超短波,超視距範圍則可利用短波或人造衛星來傳送。該系統的最大離艦距離為50海里(93千米),續航時間24小時。
RMS系統可由水面作戰艦艇吊放進行水雷搜尋作業,彌補了未裝備防空武器的獵掃雷艦艇不能在危險作戰海區工作的遺憾。美海軍從“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的第41艘“平科尼”號(DDG91)開始裝備遙控獵雷系統的吊放和回收設備(即從舷側利用吊車吊放和起吊),2005年開始服役。此外,從2005年開始建造的新一代驅逐艦,即正在探討中的近海作戰艦艇也計畫裝備該系統,以提高其反水雷作戰功能。
FDS3遙控獵雷系統法國DCN公司正在開發的一種遙控獵雷系統,與RMS系統頗為相似。該系統利用加拿大ISE公司開發的“海豚”半潛航行器,拖曳加裝了多波束側掃聲吶的拖體,在6-200米水深進行搜尋,聲吶的最大探測距離約為150米。
半潛航行器長8.3米,直徑2.5米,重6700千克,由柴油機推進。它能以12節的航速航行400海里(740千米)。續航時間與拖體的深度和速度有關,大致在16~74小時之間。拖體上裝有慣性測量裝置,與差分GPS聯動,以控制拖體的深度、橫搖、縱搖和航向。該系統除了反水雷以外,還可進行航道勘測、搜尋、救難以及港灣搜尋等。
法國從1999年開始在大西洋沿岸淺水區對FDS3系統進行試驗。

自主式和纜控式探滅雷系統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最近開發了多種可由水面艦艇或潛艇釋放的有線控制或完全自主的水下航行探雷系統,有些還可將滅雷炸彈運送到被探到的水雷附近。
AN/BLQ-11系統(LMRS) 作為美海軍潛用水雷搜尋無人水下航行器的近期水雷偵察系統(NMRS),自90年代末開始套用。由“洛杉磯”級核潛艇魚雷發射管發射的NMRS全長5.23米,直徑533毫米,呈魚雷狀,內裝前視多波束主動聲吶和旁掃識別聲吶。母艇利用長50海里(93千米)的光纖電纜控制NMRS,以4-7節的航速航行5小時。由於存在導航精度較差,且需使用光纖電纜等性能上的問題,美海軍轉而開發AN/BLQ-11新一代遠期水雷偵察系統(LMRS)。
正在研製的LMRS全長6.1米,直徑533毫米,內裝前視聲吶、旁掃識別聲吶以及與母艇聯繫的聲通信鏈。由潛艇發射後,LMRS由電池提供電力推進,在電纜的控制下,可完全自主地航行40~48小時,每天可搜尋35平方海里(120平方千米)。
工作結束時,利用潛艇右舷魚雷發射管內的機械手將LMRS回收到艇內。回收時,潛艇和LMRS以0.5-3節的航速航行,而在不能完全回收的情況下,則以7節航速拖曳LMRS。
LMRS原定於2004年末裝備“洛杉磯”級核潛艇使用,就目前情況看可能要延遲一段時間。除了新型攻擊性核潛艇和正在建造的“維吉尼亞”級核潛艇以外,準備於2007年重返艦隊的“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也將裝備使用這種系統。
“馬林”潛用線導水雷搜尋系統 英國防禦評價開發廳自1998年就開始開發試驗用無人水下航行器,實際上“馬林”系統是在“旗魚”線導魚雷的基礎上改裝的,可由潛艇的標;隹魚雷發射管發射和回收。系統全長6米,直徑533毫米,重1200千克。由電池推進,航速為15節,可連續工作4小時,最大下潛深度350米。由長50千米的光纖電纜與母艇相連,以傳送感測器數據和導航數據。
2000年9月開始進行的水下航行試驗確認了系統的運動特性和導航特性,同時進行了以探雷為目的的合成孔徑聲吶和寬頻聲吶試驗。
法國反水雷無人水下航行器 這是法國研發的一種可供非專用反水雷艦艇使用、以裝箱方式儲存、便於搬運的遙控水雷搜尋系統(MCM UUV)。
系統全長3.5米,直徑533毫米,重450千克,是利用美國的“藍翼"21加裝高解析度寬頻合成孔徑聲吶組成的。在水下由電池驅動,以3節航速航行時可航行5小時。它可搜尋航行器前方和兩側、水深200米以內的目標。
母艦和航行器之間可通過航行器伸出水面的天線傳送數據和進行控制。在不能接收電波控制的完全自主工作時,可利用水聲通信鏈路進行聯繫。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法國的反水雷無人水下航行器在2004年已用於北約組織的反水雷試驗。
瑞典的“雙鷹”滅雷具 瑞典研發的“雙鷹”MKⅡ纜控滅雷具除了裝備瑞典海軍以外,還裝備在北約各國海軍和澳大利亞海軍的獵掃雷艇上,用於探滅雷。滅雷具全長2.2米,寬1.3米,高0.5米,重360千克,兩台電動主推進器,最大航速6節,此外還有6台小型推力器控制滅雷具上下左右運動。藉助感測器可探測最大水深300米範圍內的水雷,並接近被探測到的水雷。
作為目標搜尋用的感測器包括CCD彩色攝像機,而水下導航用的感測器有電羅經測深儀速度計
水面上的母艦與水下航行器通過直徑11毫米的加強型臍帶電纜連線,電源通過電纜提供,而信號傳送則通過光纖電纜。臍帶電纜的標準長度為1000米。發現和接近水雷時,航行器在不會因聲磁場而引爆水雷的距離上,利用液壓驅動機械手,將滅雷炸彈放在水雷的附近。由丹麥開發的DAMDIC MKl滅雷炸彈掛在滅雷具的下方,由母艦通過攝像機傳送圖像,控制將滅雷炸彈投放到目標水雷的附近。在50-60厘米以內起爆,滅雷效果極佳。
“雙鷹”MKⅢ於2001年問世,它提高了MKⅡ的性能,其目標是提高在潮流過大的海區使用滅雷具的水下航行穩定性以及滅雷炸彈投放作業的可靠性。
MKⅢ的電動主推進器由兩台增加到四台,推進力是MKⅡ的兩倍。水下航行器的寬度和高度不變,全長增加到3米,重量達到500千克。航行器後部附加了穩定器,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可控性。此外由於航行器的大型化,可增加感測器和滅雷炸藥的搭載量。
“普魯特-吉咖斯”系統 義大利海軍目前開始裝備“普魯特—吉咖斯”系統,它是以前所用的“普魯特”(參見本刊2004年第十一期《滅雷具——碧海馬前卒》一文)和“普魯特—普拉斯”滅雷具的改進型。水下航行器全長3.32米,寬0.61米,高0.78米,比以前的型號都大,重量為600千克,增加了近兩倍。航行器的前後各設有四個推進器,可實現三度空間控制,最大航速達8節,最大續航時間為12小時。
該滅雷具可接近水深100米的水雷,並將滅雷炸藥設定在水雷旁。利用光纖電纜進行遙控,利用聲吶進行探雷,使用水深達1000米。
雖然義大利海軍只購買了4台,但據傳聞已有四五個國家對該型滅雷具感興趣。
“休金”1000系統 挪威開發的“休金”1000系統是一種無需母艦用電纜控制的自主式無入水下航行器,除了可裝探雷聲吶以外,也可根據需要裝備其它感測器。
魚雷狀的水下航行器直徑0.75米,全長根據裝備感測器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為4-5米,不搭載物品時的重量為650千克,由電池供電推進,最大航速5節,續航時間取決於搭載物品和航速,最大24小時。
該系統採用慣性導航,航行器上裝有慣性測量裝置、都卜勒計程儀、壓力計、回聲測深儀等。航行一段時間後,航行器將上浮至水面,利用GPS確認自己的位置,然後通過無線電與母艦通信。在水下時,通過水聲鏈路向母艦傳送各種數據,必要時也可依據母艦的命令變更指令。
2001年,樣機“休金”-1裝備到“奧克索依”級“卡爾莫伊”號獵雷艇上,進行基礎性的試驗,2003年換裝“休金”1000,2004年初開始探雷試驗。2005年將使用高解析度聲吶進行套用評價試驗。

一次性滅雷系統

一次性滅雷具的特點是在水下航行器上裝上彈頭,通過有線遙控接近和消滅水雷。由於自身起爆,一次性使用,因此相對簡單,且價格低廉。不裝彈頭,只裝感測器可用於探雷。
“長尾鯊”一次性滅雷具 德國北方系統技術公司的阿特拉斯電子公司開發的“長尾鯊”滅雷具是一種有線遙控、可潛深300米的一次性滅雷具,共有兩種類型。“長尾鯊”C型,頭部裝有1.5千克聚能裝藥,由母艦上的控制台手動操作,按設定的航路程式接近並消滅錨雷或沉底雷。“長尾鯊”I型不裝彈頭,可重複使用,用於探雷和訓練。
“長尾鯊”全長1.3米,直徑0.2米,重40千克, 本體呈魚雷狀,由電池驅動,裝4台水平推進器和1台垂直推進器。尾部裝有1200米光纖電纜。由水平推進器驅動時,最大航速為6節;而垂直推進器驅動時,可在水中盤鏇。
滅雷具上裝備的感測器包括定位聲吶解析度可變的360°掃描的高頻主動聲吶回聲測深儀電視攝像機探照燈
“長尾鯊”自1999年開始裝備德國海軍的獵雷艇以來,澳大利亞海軍也對它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2005年即將服役的瑞典海軍的“維斯比”級護衛艦也將裝備“長尾鯊”滅雷具。美國也正在開發利用懸停的直升機通過光纖遙控“長尾鯊”進行滅雷的機載滅雷系統。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水雷狙擊手”一次性滅雷具 是20世紀90年代初挪威防衛研究局康斯伯格公司聯合開發的一次性滅雷具,由母艦通過電纜遙控接近並消滅水雷。
魚雷狀的水下航行器全長1.5米,直徑0.20米,重量隨加裝的彈頭而變化,約26.5~30千克。在水下航行器中部兩側各裝一台推力器,最高航速6節,通常採用2-4節的航速,最大使用水深500米,離母艦的最大距離為4000米。消滅水雷用的彈頭採用聚能裝藥或半穿甲裝藥。
母艦根據滅雷具上的聲吶和攝像機獲取的信息,以手動方式將滅雷具導向目標。
該型滅雷具於1994年完成各項試驗,已限量裝備挪威海軍。此外,西班牙海軍也決定採用該型滅雷具。
最新型的MKⅡ“水雷狙擊手”比現役的MKⅠ大,內裝的感測器和彈頭均採用模組化結構,短時間內就可根據不同目標完成對感測器和彈頭的更換。感測器中還增加了可進行360°掃描的聲吶。
“射水魚”一次性滅雷具 英國開發的一次性滅雷具是“射水魚”,全長約1米,直徑約0.12米,重約15千克,是一種極小型的滅雷具。
該系統在運輸或在艦上保管時,位於水下航行器中部兩側的兩台小型推進器是摺疊的。由艦艇釋放時,推進器才向兩側展開。由於推進器的角度可變,所以它既可向前推進,又可控制升降。由母艦放出的光纖控制電纜長2 000米,滅雷具依賴聲吶和電視視頻信號接近目標水雷。航行到對目標最具破壞效果的位置和角度時停止,彈頭起爆。彈頭由法國研發,使用高爆炸藥PBX。
“射水魚”正成為美國機載滅雷系統中直升機遙控滅雷系統的組成部分。
“凱斯特”一次性滅雷具 法國於2000年就開始研發“凱斯特”水下航行器。其主體兩側有兩個小型推進器,全長1.42米,直徑0.23米,重40千克。它可用於各種水面艦艇上,由母艦通過光纖電纜遙控,最大離艦距離為1 000米,最大使用水深300米。滅雷具的水下最大航速為6節,續航時間為1小時。炸毀水雷目標的聚能炸藥為6千克。
滅雷具的活動頭部內裝有聲吶和電視攝像機。聲吶的頻率可變,為500~
1200kHz。對遠距離目標進行探測時,採用低頻,而在近距離或水下透明度低無法進行電視成像時,可使用高頻。
開發工作於2002年完成,2003年進行了各項水中試驗,確認活動頭部的有效性之後,轉入使用系統的生產。

機載控制型探滅雷系統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前面介紹的由半潛型遙控獵雷系統AN/WLD—1拖曳的AN/AQS-20變深聲吶也可由直升機拖曳進行探雷,而像“長尾鯊”和“射水魚”這樣的一次性滅雷具也可由懸停的直升機控制滅雷,兩者結合即組成了機載滅雷系統。正在進行評價試驗的美海軍制式型號AN/AQS-232(採用“長尾鯊”的系統)和AN/AQS-235(採用“射水魚”的系統)就是機載控制型探滅雷系統(AMNS),預計在一二年之內裝備MH-60S型直升機。此外還有一些新的型號正在研製之中。
AN/AES-1雷射探雷系統 美國正在研製的由SH-60R系列直升機使用的雷射探雷系統,內裝雷射裝置的短艙固定在直升機上,在海面上空用雷射掃描,探測漂雷和接近水面的錨雷。
該系統於2000年開始開發,2004年中期利用試驗樣機完成評價試驗,從2005年起轉入裝備系統的生產。
AN/AWS—2機載快速滅雷系統直升機利用雷射裝置探到水雷後發射射彈予以消滅的系統稱為雷射滅雷系統。1997年,美國研製出消滅水雷的20毫米反水雷射彈及射擊控制裝置。2000年進行了在飛行中的直升機上利用20毫米的“加特林”機關炮射擊水雷的試驗。
機載快速滅雷系統的技術難題除了藍綠雷射的目標特性以外,就是入水後射彈的破壞效果問題。考慮使用的射彈基本上是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即使斜向入水也比以前所用射彈受到的水中阻力小,能夠直線前進。通過其後的研究和試驗,為提高系統的破壞效果,擬採用口徑較大的30毫米MK44“加特林”炮。據說它可破壞使用水深大於100米的水雷。試驗樣機將於2007年由MH-60S直升機裝備進行評價試驗。
AN/ALQ-220非接觸掃雷系統 美國埃多公司開發的AN/ALQ-220是在登入作戰之前,由直升機拖曳,用於清掃布設在水深25米淺水區的音響和磁性水雷以及組合型非觸發水雷。
直升機通過電纜拖曳水下拖體,模擬以40節航速航行的氣墊登入
反水雷系統反水雷系統
所產生的聲場和磁場,以引爆水雷。
MH-60S直升機使用的非接觸掃雷具將於2005年進行試驗,預計2006年以後才能達到實用化的水平。
綜上所述,過去只有專業掃獵雷艦艇才能從事探滅雷作業,而今通過開發新型遙控系統,使水面艦艇、潛艇和直升機等各種平台都可參與探滅雷作業,明顯提高了反水雷作戰的安全性和速度,同時也擴大了反水雷作戰範圍。無疑,百年前即開始的水雷與反水雷之戰,在新的歷史下必將上演出更精彩的對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