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

“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

“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又稱“伏龍特攻隊”或“人間機雷”, 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1945年,為進行所謂的“本土決戰”(即針對盟軍對日本本土的登入行動而進行的作戰計畫)開發出來的一種水下單兵作戰武器系統,與“櫻花自殺機”、“震洋特攻摩托艇”、“回天魚雷”一樣,都是所謂的“特攻兵器”,即有去無回的自殺性武器。但由於日本很快無條件投降,實際並未投入實戰使用。

“伏龍”的特點

簡介

“伏龍”系統作戰模型圖 “伏龍”系統作戰模型圖

今天,雖然戰爭早已過去,但一切愛好和平的亞洲人民都要警惕軍國主義思想的死灰復燃,而“伏龍”系統這樣的自殺性武器,也在時時提醒世人,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無論對於被侵略國家還是發動侵略國家,給人民帶來的都是深重的災難。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是包括日本人民在內亞洲人民的共同心愿。

結構組成

“伏龍”系統的組成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全系統僅包括:一套簡易潛水服,一枚“五式”機械觸發水雷,一根5米長的竹竿,當然,還有一名做好送死準備的潛水員。

潛水服及氣瓶系統總重約58Kg,水雷重15Kg。

作戰方式

“伏龍”系統在構想中被用作近海的防禦,即潛水員穿戴潛水服後,較長時間的埋伏在日本近海的潛水中,等待盟軍的登入艇開始沖灘登入時,在水下找準目標,用長竹竿將“五式”水雷撞向登入艇的船底外殼上(該水雷為機械引信),水雷爆炸,摧毀登入艇及艇上士兵而實現作戰目的。當然,不消說,即便作戰成功,這位潛水員也一定是粉身碎骨了。

實際上,由於海底水流複雜、能見度很差,再加上笨重的潛水服和水雷,潛水員的機動能力很低,這種作戰構想很難實現。

歷史沿革

由掃雷變“伏龍”

實際上,“伏龍”系統最初設計的目的並非作為自殺性特攻武器,而是用於近海掃除水雷的目的。1945年02月開始,日本本土近海的主要航道被美軍B29型轟炸機投擲的磁性水雷所封鎖,日本海軍缺乏掃雷艦艇,便決定採用人工清除的方法掃除水雷。為此,委託橫須賀海軍工作學校研究部設計、製造一種能滿足較長潛水時間的潛水裝備,於當年03月中旬研製成功。

而此刻隨著戰事的推移,日本軍方已經感覺到末日將近,開始準備進行本土防禦作戰。而本土防禦作戰當然就必定要進行反登入作戰,於是日本海軍軍令部就構想將這種原本用於掃雷的潛水裝置用於反登入作戰。時任海軍軍令部第二部長的黑島龜人少將提出了一系列的“必死必殺戰法”,即自殺性攻擊的構想,要求各兵種依此開始研究開發自殺性裝備。隨即,一項編號為[軍極秘第14號(橫須賀防備戰隊命令)](又稱“石川方案”)出爐,要求橫須賀海軍工作學校研究部將人工掃雷系統改造為特攻系統,1945年04月份方案完成,05月26日,正式定名為“伏龍”,“伏龍”系統由此誕生。

先天不足的“伏龍”

“伏龍”系統的四面照片 “伏龍”系統的四面照片

按照最初《石川方案》的構想,“伏龍”系統還應與構築在海底的鋼筋混凝土工事配合使用,士兵在爆炸發生時隱蔽在工事中,減少爆炸傷害(實際這樣也沒有多少保護作用),但戰事吃緊,壓根就來不及,也沒有足夠的資源構築這些龐大的工事,潛水員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手中的水雷爆炸。由此,“伏龍”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自殺性攻擊武器。

另外,按照最初的設計方案,潛水裝具是由母船通過通氣管輸送壓縮空氣供潛水員呼吸的,但在改造為“伏龍”系統後,為增強隱蔽性而放棄了通氣管方案,改由潛水服上的壓縮氧氣瓶和二氧化碳吸收系統供氣,水下工作時間長達5小時,潛水深度為5~7米。

“伏龍”特別戰隊組建

1945年04月,“伏龍”特別攻擊隊開始組建,組成該部隊的主要是海軍飛行學校預科生。同年06月,在其中選拔了480名作為先遣隊員開始了嚴格的訓練。

訓練之中,由於先天設計不足及製造工藝粗劣,訓練中時有事故發生。按照原設計,潛水服中存有氫氧化鈉(又稱“苛性鈉”),用於吸收潛水員呼出的二氧化碳,避免潛水服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這種設計通常是用於潛水艇中。但一旦潛水服、潛水頭盔上出現極小的破裂,海水就會在水壓作用下一擁而入,與氫氧化鈉接觸後劇烈放熱,強鹼性的沸水沖入潛水員肺部而立即致死。加上二氧化碳中毒、潛水裝置失效等事故,約有10名隊員在訓練中喪生。

1945年07月18日,特攻隊接到海軍軍令部的[機密第525號]命令,內容為“伏龍隊急速整備展開要領”,隨即開赴主要作戰區域。

各“伏龍” 特攻隊分布

10月末各作戰區域“伏龍”隊分布:

鎮守府 橫須賀 佐世保 舞鶴
兵力 5個大隊 2個大隊 2個大隊 1個大隊

但不久之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伏龍”也就沒有投入實際作戰,就地解散。

按照盟軍方面的記錄,“伏龍”特攻隊可能有兩次實戰攻擊行動:

◇1945年1月8日,西太平洋帛琉群島試圖攻擊LCI(G)-404步兵登入艇。

◇ 1945年2月10日,西太平洋帛琉群島Schonian 海港,試圖攻擊測量船“Hydrographer(水道探測者)”(AGS-2)號。

另外,1945年6月10日,“伏龍”特攻隊所在的土浦海軍航空隊基地遭美軍B29飛機轟炸,第14期甲種飛行預科練習生(即“伏龍”隊員)訓練中的第15、16期,以及作為先遣隊員的第23期隊員及教官,總計281名在空襲中陣亡。

歷史遺蹟

剩下的“伏龍”隊員們

“伏龍”系統的模型 “伏龍”系統的模型

在差點就“玉碎”而僥倖逃脫的“伏龍”特攻隊員中,有小說作家城山三郎(1927-2007)、演員安藤升等。

靖國神社中的展品

在位於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的“游就館”中,陳列著不少二戰時期武器的模型和實物,其中就有一座“伏龍”單兵水下攻擊系統的模型與說明。

相關書籍

《海底的少年飛行兵》封面 《海底的少年飛行兵》封面

日本作家門奈鷹一郎所著的《海底的少年飛行兵》(日本光人社,1999年出版,ISBN 4769822294),描述了有關“伏龍”特攻隊員們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