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停

反應停

反應停(Thalidomide),學名沙利度胺,又名酞咪脈啶酮、沙利竇邁、撒利多胺,是研製抗菌藥物過程中發現的一種具有中樞抑制作用的藥物,曾經作為抗妊娠反應藥物在歐洲和日本廣泛使用,投入使用後不久,即出現了大量由沙利度胺造成的海豹肢症(Phocomelia)畸形胎兒。自60年代起,反應停就被禁止作為孕婦止吐藥物使用,僅在嚴格控制下被用於治療某些癌症、麻瘋病等。

基本信息

歷史

反應停反應停

1953年,瑞士諾華製藥有限公司的前身ciba藥廠首先合成了沙利度胺,他們本來打算開發一種新型抗菌藥物,但是藥理試驗顯示,沙利度胺沒有任何抑菌活性,ciba便放棄了對它的進一步研究。在Ciba放棄沙利度胺的同時,聯邦德國藥廠格蘭泰(ChemieGrünenthal)開始投入人力物力研究沙利度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並且發現該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鎮靜催眠作用,還能夠顯著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

1957年10月,反應停正式投放歐洲市場,不久進入日本市場,在此後的不到一年內,反應停風靡歐洲、日本、非洲、澳大利亞和拉丁美洲,作為一種“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成為“孕婦的理想選擇”。在美國,反應停遇到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冗長而繁瑣的市場準入調查,一些FDA官員認為,沙利度胺的動物實驗獲得的藥理活性和人體實驗結果有極大差異,由動物實驗獲得的毒理學數據並不可靠,最終沙利度胺沒有獲得機會進入美國市場。

1960年,有醫生髮現歐洲新生兒畸形比率異常升高,當這一數據引起大多數人注意之後,有學者展開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新生兒畸形的發生率與沙利度胺的銷售量呈現一定的相關性,遂對反應停的安全性產生懷疑,之後的毒理學研究顯示,沙利度胺對靈長類動物有很強的致畸性。

1961年11月ChemieGrünenthal撤回聯邦德國市場上所有反應停,不久其他國家也停止了反應停的銷售,期間由於沙利度胺有萬餘名畸形胎兒出生。由於這一事件,ChemieGrünenthal支付了1.1億西德馬克的賠償。這一事件被稱作反應停事件,該事件對人們認識藥物不良反應以及建立完善的藥品審批和不良反應檢測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1965年,一名以色列醫生髮現反應停對麻風病患者的自身免疫症狀有治療作用(在抗生素殺死麻風細菌後,免疫系統攻擊死去的細菌,同時也攻擊人體自身),此後的研究顯示,沙利度胺對卡波濟氏肉瘤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骨髓瘤等有治療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顯示,沙利度胺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手性中心,從而形成兩種光學異構體,其中構型R-(+)的結構有中樞鎮靜作用,另一種構型S-(-)的對映體則有強烈的致畸性,通過分離手性異構體可以將沙利度胺降至最低。

1998年7月16日,美國聯邦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准沙利度胺作為一種治療麻瘋性結節性紅斑的藥物上市銷售。

在中國,反應停21世紀初已被醫學界人士逐漸改稱為“沙利度胺”。在臨床醫生的嚴格指導下,中國眾多皮膚科、免疫科和腫瘤科的患者正在接受著沙利度胺的治療,而江蘇某製藥廠仍在生產反應停。

性質

反應停的兩種手性結構分子反應停的兩種手性結構分子

反應停的成分名為沙利度胺(Thalidomide、Distaval),為谷氨酸衍生物。

主要成分:α-苯酞茂二醯亞胺

分子式:C13H10N2O4

性狀:片劑,原料為淡黃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微溶於水。

熔點:269~274℃

藥理毒理

藥理作用

沙利度胺的藥理研究沙利度胺的藥理研究

沙利度胺作用機制推測有免疫抑制、免疫調節作用,通過穩定溶酶體膜,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性,產生抗炎作用。尚有抗前列腺素、組胺及5-羥色胺作用等。

沙利度胺的免疫調節作用很大程度上依實驗條件不同而不同,結果有時相互矛盾。對淋巴細胞的作用包括降低CD4+細胞和刺激CD8+細胞,從而降低CD48比率。另外,沙利度胺似乎誘導Th1應答向Th2應答轉變。

嚴重的感染,如痳瘋病會導致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血中濃度上升。TNF-α是身體的化學調節物質,會增強罹癌病患的浪費過程。而Thalidomide會減少TNF-α的血中濃度,而藥物對於麻風結節性紅斑(erythemanodosumleprosum,ENL)的反應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機轉而起。

藥物相互作用

環孢素與沙利度胺對T淋巴細胞的兩種亞型Th1和Th2作用,發現Thd能夠誘發並增強IL-4和IL-5的合成,抑制植物凝集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合成干擾素γ(IFN-γ),降低TNF-α、IL-6和IL-10mRNA的水平,而對IL-12和IFN-γmRNA的水平無影響。

毒理

據2010年3月12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在一項可能會帶來較為安全的thalidomide另選藥物開發的研究中,日本的研究人員如今發現了thalidomide是如何使發育中的肢體發生畸變的。儘管科學家們曾經提出過許多的假說,但該藥的作用機制在此之前一直是一個謎。用斑馬魚和小雞作為動物模型,TakumiIto及其同僚發現,thalidomide會與蛋白質cereblon結合。這種相互作用會抑制cereblon的活性,而這種活性對肢體的發育是重要的。文章的作者提出,有可能設計出可避免這種效應的thalidomide的衍生物。

適應症

痳瘋結節性紅斑痳瘋結節性紅斑

(圖)反應停反應停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有強力的抗炎作用,可以幫助ENL的病人。

日光性皮炎

沙利度胺也被發現對於日光性皮炎(actinicprurigo)這個自體免疫皮膚疾病有療效。也曾被用於兒童慢性水皰性疾病(chronicbullousdermatosisofchildhood,CBDC),但周圍神經炎(Peripheralneuritis)限制了它的用途。

黃斑退化

沙利度胺因為有抑制血管新生的能力,所以可能可以用於黃斑退化(maculardegeneration)和其他相關疾病。雖然有更好且更便宜的藥物可以對抗愛滋病所引起的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Sarcoma),但Thalidomide對於此疾病還是有幫助。

多發性骨髓瘤

因為Thalidomide可以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所以它的單一製劑已經在人體試驗對抗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有許多的研究已經證實Thalidomide跟地塞米松合用可以有效提高多發性骨髓瘤的存活率。目前被新診斷出來的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通常會用沙利度胺、Dexamethasone跟Melphalan的合併療法來治療,可以提高60-70%的反應率。

骨髓移植

20世紀末開始,由於發現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用於骨髓移植

用法用量

口服:每日100-200mg,分4次服。

對嚴重反應者,可增至300-400mg(反應得到控制即逐漸減量)。

對長期反應者,需要較長期服藥,每日或隔日服25-50mg。

不良反應

本品有強烈致畸作用,妊娠婦女禁忌。非麻風病病人不應使用此藥。不良反應有口乾、頭昏、倦怠、噁心、腹痛、面部浮腫等。

致畸作用

海豹胎畸形兒海豹胎畸形兒

反應停對人與動物的一般毒性極低,如服用14克並不使人死亡。但其可選擇性地作用於胚胎,對胚胎的毒性明顯大於母體,其對胎兒的致畸作用可高達50%一80%,如在妊娠第3--8周服用,其後代畸形發生率可高達100%,對人胚胎的致畸劑量為1毫克/千克。

通過對數十種不同種屬動物進行的致畸試驗表明,反應停對大約15個種屬的動物有不同程度的致畸作用,並且致畸作用有明顯的種屬差異。小鼠和大鼠的大部分種系不敏感。家兔的幾個種系和絕大部分靈長類動物較敏感,並可觀察到與人相似的缺肢或短肢畸形。在敏感期給母猴一次劑量反應停,可使其胎兒100%發生海豹肢畸形兒。

有關研究表明,反應停對胚胎的毒性,有明顯的時間性,即敏感期。在不同的孕期服用反應停,可引起不同的畸形。如停經後34一38天(受孕第20一24天)服藥,可引起無耳畸形與顱神經的畸形;如停經後36一45天服藥,可引起心臟與血管的畸形;而缺臂、短腳則是在停經後38一47天服藥所致;但在停經50天后服藥,一般不會引起畸形。研究結果表明,反應停造成的胎兒畸形,主要不是藥物的毒性,而是藥物的強烈致畸作用。

反應停事件

因母親妊娠期間服用反應停出生畸形的兒童因母親妊娠期間服用反應停出生畸形的兒童

1959年12月,西德兒科醫生Weidenbach首先報告了一例女嬰的罕見畸形。1961年10月,在原西德婦科學術會議上,有三名醫生分別報告發現很嬰兒有類似的畸形。這些畸形嬰兒沒有臂和腿,手和腳直接連在身體上,很像海豹的肢體,故稱為“海豹肢畸形兒”及“海豹胎”。除上述畸形外,尚可引起其他畸形的發生。

從1956年反應停進入市場至1962年撤藥,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台灣省)共報告了海豹胎1萬餘例,如在西德就引起至少6000例畸胎,英國出生了5500個這樣的畸胎,日本約1000餘例,台灣省也至少有69例畸胎出生。反應停所造成的胎兒畸形,成為20世紀最大的藥物導致先天畸形的災難性事件,至21世紀仍有法律糾紛。反應停是第一個被明確為人類致畸的藥物。根據統計,僅在德國,當時有約5000名新生嬰兒因為母親服用沙利度胺而導致先天畸形,只有約2800名倖存了下來。

2012年8月31號,德國西部城市施托爾貝格揭幕了一座名為“生病的孩子”的銅像,銅像造型是一個四肢畸形的兒童。製作銅像的約5000歐元費用由德國製藥商格蘭泰公司支付。格蘭泰公司也藉此機會50年來第一次向其產品沙利度胺的受害人道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