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偈

參禪偈

參禪偈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第二十二回所寫的佛家偈語。《參禪偈》中賈寶玉所作和林黛玉所續,既是禪理,也是讖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禪宗的宗教哲學對曹雪芹的思想影響之深。

原文

賈寶玉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林黛玉續)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說明】
史湘雲口快,說出演戲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樣兒”。寶玉怕黛玉惱,馬上使眼色,結果惱了湘雲。寶玉忙去解釋,又被黛玉聽到,也向寶玉發脾氣。寶玉兩面受氣,覺得莊子的消極無為的思想有道理,聯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十分頹傷,便參究禪理,題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說偈末二句“還末盡善”,便又續了兩句。寶釵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師位的故事,說黛玉的偈語方是悟徹,笑寶玉愚鈍,以此阻止他參禪。

賞析

出處

《參禪偈》和《寄生草·解偈》都出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

賞析

參禪偈參禪偈
小說中,薛寶釵過生日,賈母叫她點戲,她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並向賈寶玉推薦其中的《寄生草》曲子。賈寶玉聽了,喜得拍膝叫絕。史湘雲口快,說出演戲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樣兒"。賈寶玉怕林黛玉惱,馬上使眼色,結果惹惱了史湘雲。賈寶玉忙去解釋,又被林黛玉聽到,她也向賈寶玉發脾氣。賈寶玉兩面受氣,覺得莊子的消極無為的思想有道理,聯想到他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說"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十分頹傷,便參究禪理,題了《參禪偈》和《寄生草·解偈》。第二天林黛玉看了,說偈的末二句"還末盡善",便又續了兩句。薛寶釵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師位的故事,說林黛玉的偈語方是悟徹,笑賈寶玉愚鈍,以此阻止他參禪。
戲曲中魯智深所唱的曲子與此處賈寶玉所作的《參禪偈》,都是在現實中"碰壁"之後,想用逃避現實的方法來尋求精神上的"解脫"。破壞佛門清規的魯智深和不遵守嚴格家教的賈寶玉都不為周圍的人們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為觸發後者"禪機"的誘因。讀者看待賈寶玉的苦惱,也不應只限於表面所寫的兒女糾葛。《參禪偈》中賈寶玉所作和林黛玉所續,既是禪理,也是讖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禪宗的宗教哲學對曹雪芹的思想影響之深。

相關注釋

注釋

 1.參禪——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即習禪者集中精神參究禪理,以求“頓悟”的意思。偈,見前《石上偈》注。
 2.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意謂彼此想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內心在尋找證明,表情達意也為了獲得證明。證,印證,證驗,實驗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語中又作領悟、修成解。如《五燈會元》:“依吾行者,定證妙果(佛家稱其所謂真理叫果)”。偈中“斯可雲證”的“證”即作“悟”解。
 3.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意謂無求於身外,不要證驗,才談得上參悟禪機,證得上乘。無有證,即無證。禪宗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隨人心的生滅而生滅,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天堂地獄也在每個人的心裡,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證驗,因為萬境皆空,本無證驗可言。《傳燈錄》:“身等空界,法同夢幻,無得無證,然後謂之解脫。”
 4.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意謂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乾淨——禪宗與其它佛教派別不同,以為終日誦經靜坐並不能成佛,丟掉邪念,頓悟到內心本自清淨,即可成佛。參見神秀、惠能所作偈及前妙玉《圖冊判詞》注。 

鑑賞

參見《寄生草·解偈》鑑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