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主義

厭世主義,亦即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是特定人群中所形成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觀心理的反映。20世紀20年代,中國出現的所謂“不徹底主義”,就是這種悲觀厭世主義人生哲學的產物。它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否定是非、善惡的標準,否定人生的意義。這種厭世主義是老莊哲學的翻版。

世主義,亦即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是沒落階段的無可奈何的悲觀心理的反映。20世紀20年代,中國出現的所謂“不徹底主義”,就是這種悲觀厭世主義人生哲學的產物。它從事物的相對性出發,否定是非、善惡的標準,否定人生的意義。這種厭世主義是老莊哲學的翻版。
為一種認為人生並無真正幸福可言之思想。又作厭世觀、悲觀哲學。亦即主張宇宙人生有苦而無樂,有惡而無善,或樂與善均不足匹敵苦與惡;而此一充滿不幸與不合理之世間亦無謀取改革與進步之可能。於近世之西洋哲學中,最足代表厭世主義者為德國之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其於“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書中充分顯現絕對之厭世觀,謂芸芸眾生,日惑於求樂,而樂終不可得,苦終不能脫;又當前之人類文化生活皆由無數個體生命之盲目本能所致,故無所謂進步與發展可期。準此而觀,人生於世,雖欲避苦求樂,然順此盲目意志而生存,亦將苦痛終生而已。
論者鹹謂,叔本華之厭世觀乃受印度哲學或佛教思想所影響。然於印度吠陀時代初期,厭世觀並無明顯之表現,其後,自梵書至奧義書時代,因受“業”及“輪迴”思想之影響,厭世之色彩乃漸趨濃厚,當世之思想家普遍倡言自苦惱之人生求得解脫,亦即自肉體及煩惱中解放靈魂(梵 a^tman; purus!a; ji^va; pra^N!a; manas),因而強調禁慾、苦行及冥想(修定)為解脫途徑。但至中期奧義書及正統婆羅門則持相反觀點,主張“梵我一如”之說,故產生樂天而肯定之世界觀。另一方面,於六師外道中,更由厭世觀進一步否定靈魂之存續,而出現唯物、虛無之思想。
釋尊主張人生無常、無我(空)、苦,認為所謂“我”與“靈魂”,並無不變常住之本質。由是,遂被視為徹底之厭世觀,或虛無論者。然釋尊之主張,旨在揭示自人生無常、無我、苦等事實中尋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乃是走向解脫之道。所謂道,即四聖諦、八正道,而解脫之世界即是涅盤寂靜。在大乘佛教中,此世界所表現者乃為積極之常樂我淨,蓋涅盤之境界實乃洞徹厭世、虛無後所達到之突破境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