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髭蟾

原髭蟾

原髭蟾,又稱中國角怪、鬍子蛙、崇安髭蟾、坑鵝、雷公角怪,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兩棲動物。原髭蟾屬於無尾目、鋤足蟾科、擬髭蟾屬、髭蟾亞屬,是中國的特有物種。與其他蟾科動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所以原髭蟾為世界級的珍稀動物。雄性髭蟾每年發情期時,上頜邊緣都會長出8至11枚黑色角質刺,此乃中國角怪的名稱由來,也被稱為“世界上長有最多鬍子的蛙”。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原髭蟾原髭蟾

中文名稱:原髭蟾

拉丁文名稱:VibrissaphorapromustacheRao

命名者:WilkinsonetZhang

命名年:2006

形態特徵

原髭蟾原髭蟾

原髭蟾體頭部極寬扁;口大、舌大,後端缺刻深;眼大,瞳孔縱置;上頜有齒;背麵皮膚有小細疣粒,構成網狀細膚棱;四肢背面多成縱行,指、趾腹面有粗的縱膚棱;胯部多有一月牙形淺色斑,長可達10厘米。身體背﹑面均呈藍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藍綠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刺,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頭部扁寬,前肢長於後肢,趾間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叢﹑樹洞﹑石縫等處,捕食昆蟲﹑蛞蝓﹑蝸牛等。

生長分布

原髭蟾原髭蟾

原髭蟾為為中國特有屬,現有5種:

①峨眉髭蟾,上唇緣每側有角質刺5~8枚;

②崇安髭蟾,每側多為1枚,產於福建武夷山;

③雷山髭蟾,每側2枚,無聲囊,產於貴州雷山

④瑤山髭蟾,每側多為2枚,有聲囊,產於廣西瑤山、湖南和浙江等地,

⑤哀牢髭蟾,每側有10~16枚;產於雲南。

生活習性

雄蟾上唇緣的角質刺在繁殖期後脫落,僅基部有突起的軟組織,以後再角化成刺,每年周期性更替;雌蟾相應部位有橘紅色或米色點。成蟾棲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區。白晝隱匿在石隙、土洞、雜草或樹根下。夜出覓食,主食蝗蟲蟋蟀叩頭蟲、竹蝗、金龜子、等多種農林害蟲。蝌蚪大而粗壯,全長可達100毫米以上。後背與尾基交界處一般均有醒目淺色的Y字形斑。角質頜強。以藻類等為主要食物,也吞食小蝌蚪。一般晝伏夜出。經1~2年才能完成變態。

繁殖

原髭蟾原髭蟾

平時髭蟾不會輕易露面。到了求偶時節,夜晚時分方在千米高山的林澗中鳴叫。

每年冬天11月上、中旬繁殖(註:多數兩棲動物早已進入冬眠,髭蟾此習性相當奇特)。在山溪內才抱對、產卵,卵灰白色,卵徑約3.5毫米,卵群呈團狀或圓環狀,卵群在水中飄蕩,最後卵粘附於水中石塊上,卵群含卵量多為200-500粒。約半個月的產卵期過後則銷聲匿跡。

受精卵約經一個月孵出蝌蚪,蝌蚪也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緩流處或回水盪內,全長可達91毫米,其中頭部和身體約長31毫米。蝌蚪背面為深棕色,尾灰棕色,有深色斑,體尾交界處有淺色的“Y”形斑。蝌蚪晝伏夜出,白天隱蔽在石縫內,夜晚以苔蘚、藻類為食,蝌蚪需越冬兩次,約3年才變態為幼蟾。髭蟾的蝌蚪期長,易遭天敵吞食,成活率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