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primary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opathy)稱為“原因不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同時也被稱為“良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benign 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opathy )或“意義不明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opathy of unknown significanceMIUS)。其特點是患者無惡性漿細胞病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疾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有限,且不引起任何臨床症狀。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克隆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稱為“原因不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同時也被稱為“良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benignmonoclonalimmunoglobulinopathy)或“意義不明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immunoglobulinopathyofunknownsignificanceMIUS)。其特點是患者無惡性漿細胞病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疾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有限,且不引起任何臨床症狀。

流行病學:
歐美等國對大量正常獻血者及不同年齡組正常人進行了血清蛋白電泳研究,發現本症在成人中的罹患率為0.1%-1.0%其罹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在年過70歲人群中罹患率增至3%而在年過80歲老年人的罹患率可達10%黑人發生率高於白人。

疾病病因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病毒
病因尚不明了。病毒細菌腫瘤、自身抗原等作為抗原刺激,導致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過度增生並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學說並未得到證實。

發病機制:
本病的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增生有限,一般保持在1×1011細胞數之下且不抑制正常造血細胞增生,不抑制B細胞-漿細胞正常分化和免疫球蛋白分泌,也不引起溶骨病變細胞形態與正常成熟漿細胞無異。因此,本症的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增生與惡性漿細胞病(如多發性骨髓瘤)的單克隆B細胞-漿細胞惡變增生在量與質上均不相同。

臨床表現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本身並不引起任何臨床症狀或體徵。患者多因體檢或患其他無關疾病進行檢查時發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有些患者因血沉增快而作進一步檢查發現本症。本症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水平有限,且保持多年基本不變。免疫球蛋白分型以IgG最多見,約占2/3,余為IgA、IgM或輕鏈型。冷凝集反應可為陽性。

疾病診斷

診斷
診斷本症應符合下列條件:①無臨床症狀或體徵;②無貧血無骨質破壞、無正常免疫球蛋白減少;③血清中單克隆IgG<30g/L或單克隆IgA<15g/L、IgM<15g/L輕鏈型尿本-周蛋白<lg/24h。少數病例系雙克隆或三克隆性;④骨髓中漿細胞<10%且形態正常。符合上述條件且需隨診3年以上無變化者方可診斷本症。

鑑別診斷:
本症須與繼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惡性漿細胞病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鑑別,尤應與多發性骨髓瘤鑑別(表1)。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需要指出的是本症與“骨髓瘤前期”的鑑別比較困難骨髓瘤前期(pre-myeloma)是指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血中出現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數年甚至十餘年而不出現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度過骨髓瘤前期後方有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由於骨髓瘤前期無骨髓瘤臨床表現,故不能套用表中所列各項作為鑑別指標。

幾種檢查有助於鑑別本病與骨髓瘤前期:
①測定漿細胞DNA合成率,即漿細胞標記指數(PCLI)。將骨髓與3H標記的胸腺嘧啶核苷孵育,計數500個漿細胞,計算標記漿細胞所占漿細胞總數的百分比本症的PCLI為正常(0-0.4%)骨髓瘤前期常≥0.4%;
②骨髓瘤前期60%以上漿細胞含有“J”鏈而本症含“J”鏈的漿細胞少於35%;
③血清β2-微球蛋白在本症為正常,而在骨髓瘤前期常高於正常水平;
④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在本症可保持多年基本不變,而在骨髓瘤前期可呈緩慢上升趨勢在臨床實踐中,強調對本症患者進行長期隨診,定期檢查上述各項指標,尤其是簡單易行的③和④項,將可對本症與骨髓瘤前期作出鑑別。

疾病檢查

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原發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血常規與伴有相關疾病有關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正常或稍低。
2.血清蛋白檢查血清蛋白電泳顯示在γ區或快γ區、β區有M蛋白M蛋白濃度一般低於3g/L(IgG<2g/L,IgA、IgM<lg/L),免疫電泳顯示M蛋白多為IgG型其次為IgM、IgA,IgD罕見。輕鏈以κ鏈為主。
3.尿本-周蛋白多為陰性或少量。
4.血沉可增快。
5.骨髓檢查骨髓塗片檢查大致正常範圍,漿細胞可稍增多,但形態上接近正常,數量<10%。

其它輔助檢查:
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症狀、體徵選擇做心電圖、B超、X線CT、生化血糖等檢查。

相關檢查:

1、血紅蛋白
檢查名稱:血紅蛋白
別名:Hb
正常值:血細胞自動分析儀、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法:

初生兒:180~190g/L(18~19g/dl);成人:男性120~160g/L(12~16g/dl);女性110~150g/L(11~15g/dl)。

臨床意義:

(1)增多:

①生理性變化:新生兒高山地區居民、劇烈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超力型人等。

②病理性變化:

A.紅細胞增多症(繼發性或相對性):大量脫水所致血液濃縮(劇烈嘔吐、頻繁腹瀉、多汗、多尿、嚴重灼燒、長期禁食者)、機體長期缺氧(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高山病、嚴重肺氣腫)、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B.真性紅細胞增多症。

(2)減少:

①生理性變化:妊娠中後期的稀血症。

②病理性變化:

A.失血性貧血:內臟出血、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B.溶血性貧血:先天性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蠶豆病、先天性非球形紅細胞貧血、先天性溶血性黃疸等),後天獲得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新生兒溶血病、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紅細胞碎片綜合徵、藥物性溶血性貧血:奎寧、奎尼丁、非那西丁等,藥物性溶血性貧血:苯、鉛砷等,感染性溶血性貧血)等。

C.造血不良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2、血沉
檢查名稱:血沉
別名:紅細胞沉降率;ESR
正常值:
魏氏法(Westergren):男0~15mm/h;女0~20mm/h。

潘氏法(∏aHueHKOB):男0~10mm/h;女0~12mm/h。

克氏法(Culter):男0~8mm/h;女0~10mm/h。

臨床意義:

(1)增快:

①急性感染。②局部炎症。③活動性肺結核、腹膜結核、腎結核等。④膠原性疾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白塞病等。⑤心肌梗死。⑥慢性腎炎。⑦嚴重貧血。⑧月經期、妊娠期。⑨老年人。⑩惡性腫瘤。

(2)減慢。

①低纖維蛋白原血症。②真性紅細胞增多症。③球形紅細胞增多症。④過敏性疾病。⑤室溫過低或抽血液後放置過久。

3、血小板
檢查名稱:血小板
別名:血小板數;PC;PLT
正常值:顯微鏡計數法、血細胞自動計數儀:(100~300)×109/L(10萬~30萬/mm3)

臨床意義:

(1)減少:

①生成降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霍奇金病、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癌症骨髓轉移、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等。

②破壞亢進:

A.免疫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膠原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藥物等。

B.血栓形成或微小循環障礙: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

③分布異常:脾功能亢進症(班替綜合徵高雪病、肝硬化、淋巴瘤、結節病、黑熱病等)。

(2)增多:

①腫瘤性: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骨髓纖維化、淋巴網狀細胞瘤。②反應性:出血、脾切除手術後、惡性腫瘤等。

4、漿細胞
檢查名稱:漿細胞

臨床意義:漿細胞白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疹、猩紅熱、多發性骨髓瘤、流行性出血熱、弓形體病、結核病等。

5、尿凝溶蛋白
檢查名稱:尿凝溶蛋白
別名:本-周蛋白
正常值:陰性

臨床意義:

陽性:多發性骨髓瘤(約占70%)、澱粉樣變、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成人型Fanconi綜合徵(家族性全骨髓萎縮綜合徵)良性單細胞系丙種球蛋白病等。

假陽性抅:約占20%,見於結締組織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肌炎、肉芽腫)、慢性腎功能不全淋巴瘤白血病、腫瘤骨轉移等。

6、單克隆丙種球蛋白
檢查名稱:單克隆丙種球蛋白
別名:M蛋白
正常值:無或0

臨床意義:

(1)>20g/L: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惡性淋巴瘤、澱粉樣變性。

(2)<20g/L:冷球蛋白血症、肝膽病、類風濕病、良性單克隆丙球蛋白病。

7、免疫球蛋白M
檢查名稱:免疫球蛋白M
別名: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放射免疫擴散法(RID法):

臍帶:40-240mg/L(4-24mg/dl);

新生兒:50-300mg/L(5-30mg/dl);

0.5~6個月:150-1090mg/L(15-109mg/dl);

6個月-2歲:430-2390mg/L(43-239mg/dl);

2-6歲:500-1990mg/L(50-199mg/dl);

6-12歲:500~2600mg/L(50-260mg/dl);

12-16歲:450~2400mg/L(45-240mg/dl);

成人:400-3450mg/L(40-345mg/dl);

註:正常值因標準品製備而變化。

臨床意義:

(1)升高:巨球蛋白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急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膽汁性肝硬化、隱匿性肝硬化惡性腫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梅毒、黑熱病、錐蟲病傷寒、弓形體病、乙型腦炎、單核細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臍帶血IgM升高:革蘭陰性桿菌感染梅毒風疹、巨細胞病毒感染、單純皰疹、弓形體等宮內感染等。

(2)降低:原發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非IgA和IgG型多發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蛋白喪失性胃腸病等。

8、免疫球蛋白IgD
檢查名稱:免疫球蛋白IgD
別名: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
正常值:ELISA法、RID法(放射免疫擴散法):新生兒:陰性;成人:1~60mg/L(0.1~4mg/dl)

臨床意義:

(1)升高:

①多發性高IgD血症:慢性感染性疾病(結核麻風、骨髓炎、化膿性皮膚病)、Kwash-iorkor(夸希奧克病、惡性營養不良)、特異反應性疾病、部分原發性免疫缺陷症(高IgM血症、伴免疫球蛋白缺乏症、IgA單獨缺乏症)、周期性發熱(2-12年)等②單純性高IgD血症:IgD骨髓瘤良性單純性免疫球蛋白血症很少、IgD型多發性骨髓瘤等。

(2)降低:

IgD缺乏的家族(常染色體異常)、IgD、IgA、IgM免疫球蛋白減少為原發性免疫功能缺陷症(新生兒的一過性低γ-球蛋白血症、嬰兒無γ-球蛋白血症)、重症複合性免疫功能缺陷症(SCID)、Good綜合徵IgD顯著減少甚至消失:類肉瘤病、IgD單獨缺乏有易感的傾向等。

9、免疫球蛋白G
檢查名稱:免疫球蛋白G
別名: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
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單向免疫擴散法:

臍帶:7.6~17g/L(760~1700mg/dl);

新生兒:7~14.8g/L(700~1480mg/dl);

0.5~6個月:3~10g/L(300~1000mg/dl);

6個月~2歲:5~12g/L(500~1200mg/dl);

2~6歲:5~13g/L(500~1300mg/dl);

6~12歲:7~16.5g/L(700~1650mg/dl);

12~16歲:7~15.5g/L(700~1550mg/dl);

成人:6~16g/L(600~1600mg/dl);

臨床意義:

(1)升高:

①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Sjögren綜合徵(斯約格倫氏綜合徵、乾燥綜合徵)等。②IgG型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單克隆丙種球蛋白血症。③肝臟病:慢性病毒性活動性肝炎、隱慝性肝硬化、狼瘡樣肝炎等。④傳染病:結核、麻風、黑熱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性病淋巴肉芽腫、放射線菌病瘧疾、錐蟲病等。⑤類肉瘤病。⑥其他:霍奇金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白塞(Behcet)病、腎炎、過敏性紫癜等。

(2)降低:非IgG型多巴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徵、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原發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醯胺、皮質激素、放射線照射等)等。

10、免疫球蛋白A
檢查名稱:免疫球蛋白A
別名: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
正常值:

免疫比濁法放射免疫擴散法(RID法):

臍帶:0~50mg/L(0~5mg/dl);

新生兒:0~22mg/L(0~2.2mg/dl);

0.5-6個月:30~820mg/L(3~82mg/dl);

6個月-2歲:140~1080mg/L(14~108mg/dl);

2-6歲:230~1900mg/L(23~190mg/dl);

6-12歲:290~2700mg/L(29~270mg/dl);

12-16歲:810~2320mg/L(81~232mg/dl);

成人:760~3900mg/L(76~390mg/dl)。

臨床意義:

(1)升高:IgA型多發性骨髓瘤、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結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白塞氏(Behcet)綜合徵、門靜脈性肝硬化、某些感染性疾病、濕疹、血小板減少症、Wiskott-Aldrich綜合徵(濕疹血小板減少多次感染)、慢支緩解期等。分泌型IgA介於500~2500mg/L則病情重,病程長者<500mg/L。臍帶血IgA升高:風疹、單純皰疹、弓形體病巨細胞病毒、柯薩奇病毒、革蘭氏陰性桿菌宮內感染等。

(2)降低: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80%)、非IgA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吸收不良綜合徵、原發性無病種球蛋白血症、繼發性蛋白血症繼發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放射線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劑)、反覆呼吸道感染、輸血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腎病綜合徵、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遺傳性胸腺發育不全、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症Ⅲ型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症Ⅰ型(IgG、IgA減低、IgM增加)、丙種球蛋白異常血症Ⅱ型(無IgA、IgM,IgG正常)等。

治療

本症無需特殊治療,預後一般良好。少數患者多年後可發展為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淋巴瘤。除非有證據表明本症已轉化為上述惡性疾病,否則不宜化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