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房鄉

卡房鄉

卡房鄉位於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河南省新縣西南端,屬大別山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西與湖北省大悟縣接壤,南與湖北省紅安縣毗鄰,距武漢120公里、信陽100公里。因地處鄂豫兩省交界,為南北通路要道之一,清末和民國初期在此設有鹽卡而得名。

基本信息

資源優勢

卡房鄉九乳峰
卡房屬淮河水系,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區鄉,境內盤山公路蛇行逶迤,山嶽連綿,溝壑縱橫,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座。老君山海拔813.1米,傲視楚豫。天台山海拔801米,是豫鄂奇山,又是宗教勝地。卡房境內有九乳峰、武士崖、桃花洞、名木群、老龍潭潭群、近寺崗瀑布、譚窪瀑布、箱子石等景觀20多處,紅綠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由於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動植物品種繁多,原始植被保護良好,四季清水常流,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珍稀動物有金錢豹、金錢龜、娃娃魚、紫薇、歸檀等;龍潭谷山高谷幽,奇峰高聳、古木參天,林中鳥歡蟲鳴,谷底清潭倒影,飛瀑凌空,水中魚蝦嬉戲自在,置身其中,感悟大自然的靜幽美謐;九乳峰山勢獨特,風光綺麗,身臨其境,可以聆聽悽美動人的神話傳說。

卡房鄉物產豐富,資源充足,享有“山上淌金,地下流銀”的美譽,盛產板栗、銀杏、杉木、珍珠花、山竹、食用菌、黑葫蘆、野生彌猴桃、天麻等。目前,優質板栗已達到5.5萬畝,年產350萬公斤;銀杏20萬株,年產銀杏20萬公斤、銀杏葉10萬公斤;杉木3萬畝,杉木蓄積量達15萬立方米;山竹3萬畝,山竹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天麻3萬窯,年產天麻30萬公斤。其中板栗、銀杏、天麻產量均列中原地區第一位。卡房鄉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已探明各種礦產資源20多種,其中金紅石、螢石、石英石和雲母礦儲量十分豐富。另外,野生珍稀動物有娃娃魚、岩山羊、金絲龜、金錢豹等。

革命老區

卡房鄉卡房鄉
1931年,紅四方面軍三十一師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卡房暴動”,點燃了豫鄂戰鬥烽火,由此拉開了大革命序幕。這裡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帶,也是國民黨製造“九十里路無人煙區”的核心區域,當時人口不足萬人的卡房先後有6000多位優秀兒女為革命捐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鄭位三、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劉華清、徐每東、沈澤民、劉名榜等都在這裡留下了戰鬥的足跡。長期的革命戰爭造就了大批優秀將士,1955年全縣授銜的43名將軍中,卡房鄉就有7人(潘焱、葉建民、徐明德、潘壽才、胡賢才、譚幼夫、張宗福)。境內有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起飛場、紅四方面軍後方總醫院第四分院舊址、鄂東北道委舊址、沈澤民墓、古鹽道遺蹟、卡房暴動舊址、鐵寺寨戰鬥舊址、五更松、紅軍洞、紅軍墓等十多處遺址遺蹟。以反映李先念為主、打響解放戰爭第一槍的電視劇《中原突圍》和以劉名榜堅持大別山革命鬥爭為原形的電影《五更寒》的主要拍攝景點就在卡房一帶。

經濟發展

卡房鄉板栗
卡房鄉人均只有6分耕地,但山場面積廣闊,而且歷史上曾有種植板栗的傳統,所產板栗個大、皮薄、色艷、含糖分高。1987年,鄉黨委提出了咬定青山不放,大力發展板栗、銀杏、杉木林的思路。10年栽樹,回報豐厚。2007年,這個鄉的板栗樹已達4萬多畝,杉木林3萬多畝,人均銀杏樹20多棵,綠化覆蓋率達60%以上。

胡河村黃坳村民組胡克經一家,就是靠發展板栗富起來的。他開發了100畝板栗園,已全部掛果。他說,平時施施肥、治治蟲,農活不多,但樹上多長一個板栗,就等於多下一個雞蛋。他幽默地將此比喻為“人在床上躺,錢在樹上長”。

這個村的村委會主任胡克林說,原來胡河人只知守著幾分田,不知也不敢開發山場,窮得叮噹響。現在全村人均6畝板栗園,人均年收入少說也有2000元。他介紹說,村上60多歲的張瑞蘭,單身一人,請人開發了7畝板栗園,每年再請人施肥、治蟲、收板栗,她只給請來的人做做飯,2006年收入2萬多元,2007年是“小年”,也收入6000多元。

農民富了後,首先想的是修路、辦電,改變生產生活環境。何山村郭凹村民組只有74人,坐落在山上,運送東西祖祖輩輩靠肩挑、背扛、手提。隨著板栗的發展,全村人強烈要求修路。村民們用改革的辦法,把一片板栗園和幾棵銀杏樹出租5年,得款25萬元,全村老少齊上陣,4個月就修通了8公里的盤山公路。

全鄉籌資800多萬元,修了60多公里的村組公路,通電入戶率達100%,95%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電冰櫃、彩電已基本普及,有的還用上了煤氣。經濟的發展,使卡房鄉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逢年過節,走親串友,已由過去把菸酒作禮品,改為送生產資料、化肥、良種和噴霧器。鄉幹部介紹,胡灣村一剛結婚的青年農民,拜望老丈人時,帶的禮品就是化肥、噴霧器……

產業特色

卡房鄉卡房鄉
新縣卡房鄉黨委、鄉政府立足當地山場自然資源的優勢做文章,念好“山”字經,唱好“林”字戲,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該鄉一是最佳化經濟林。積極鼓勵民眾大力發展、最佳化經濟林,並在資金、技術、信息上給予傾斜,已發展茶園面積達520畝,改造老闆栗園面積達200畝,栽種銀杏達5萬株。二是保護天然林。大力宣傳保護天然林的目的和意義,增強民眾愛林護林意識,成立專業巡邏隊,配備專用巡邏車輛,統一巡邏服裝,明確巡邏路線,突出巡邏重點,加大巡邏力度,嚴禁亂砍濫伐,杜絕破壞天然林,堅決封死天然林,並對重點天然林區明確專人管理,掛牌保護。三是改造次生林。充分利用當前的系列林業優惠政策,鼓勵民眾加大次生林改造力度。2008年春以來,完成次生林改造達2800畝。

鄉鎮動態

卡房鄉卡房鄉
一是抓責任落實。鄉黨委、政府與各村各單位簽定了目標責任書,明確各村各單位分管領導及各村各單位“一把手”是本轄區穩定工作第一責任人,對本轄區社會穩定負總責;二是抓定期排查。堅持每月9日準時召開綜治例會,對各村各單位的矛盾糾紛、不安定因素進行排查,排查出的問題根據所在轄區、性質指定相關單位和人員及時進行落實;三是抓民眾來訪。規定每月15日、30日為鄉領導信訪接待日,認真受理民眾來信、來訪,重大問題實行領導包案處理;四是抓重點對象。對信訪大戶、信訪老戶、21核基地人員、下崗人員等重點對象採取班子成員承包負責制,要求各級責任人經常與這些重點對象進行聯絡,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掌握他們的行蹤變化,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困難,避免超級上訪的發生。2008年1—7月份,全鄉共排查出各種不安定因素16起,已解決14起,還有2起正在協調中。

新農村建設

卡房鄉卡房鄉
新縣卡房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大力實施“富民強村”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科技產業富村。該鄉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始終把科技推廣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頭等大事來抓。該鄉成立了以鄉長任組長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構建了縣、鄉、村三級科技網路。該鄉定期邀請市林科所、縣林業局、縣科技局等單位的技術人員,舉辦各種新品種、新技術培訓班,還採取提供科技信息、發放科技資料、播放科技電教片等多種形式,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民眾自身的“科技含量”,積極培養“科技型農民”。該鄉共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80餘期,發放資料2萬餘份,播放電教片130餘場次,推廣新技術42項。

支柱龍頭帶村。卡房鄉是一個林業大鄉,該鄉通過不斷加大對板栗、天麻、銀杏等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全鄉已形成5萬畝板栗、5萬窖天麻、30萬株銀杏的產業規模,並積極推廣湖北靖州油栗、豫栗王等板栗優良品種和“豫銀一號”銀杏,做大做強支柱產業。該鄉年產板栗300萬公斤、天麻20萬公斤、銀杏20萬公斤,產值1600餘萬元。

精神文明強村。該鄉以開展“五好”黨支部、“五好”黨員和“文明村組”等創建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星級文明戶”、“科技示範戶”等爭創活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還經常組織民眾開展舞獅、旱船等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