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別雷

[4]Sato [10]Yarkon [18]Spertor

藥材簡介

藥材名稱:卞別雷
英文名稱:BETV baeqv leih
別名:八百力、大葉雙眼龍、九龍川
一級分類:常用植物藥
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種子。
採集加工:樹皮,葉全年可采,曬乾備用;果實秋季采,曬到外殼爆裂,將殼、種子分別存放備用。
性味:味辛,性溫。有毒。
功效:溫中散寒,祛風消腫。
傳統套用:治風濕痹痛、關節炎、胃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療瘡癰毒。
用法用量:樹皮3~6克,米雙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每次內服不超過15毫升;外用藥酒搽或適量鮮葉適量搗敷。

形態特徵

灌木,高2~7米。小枝無毛或被稀疏星狀毛。單葉互生,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側邊緣上近葉柄處各有1個無柄的腺體,邊有疏細齒,兩面近無毛。花小,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雄花常在上部。蒴果長圓狀,長約2厘米,有星狀毛和長柔毛;種子3粒,長卵形。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態分布

生於村旁、山坡、山谷溪旁,也有栽培。產於廣西桂平、玉林、上思、武鳴、邕寧、龍州、天等、靖西、龍勝、金秀等縣市;分布於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等省份。

藥材方例

1.風濕性關節炎 卞別雷(巴豆)種子3~4粒,搗爛調茶油用布包好,烤熱外搽局部,另用肩化別(細辛)、雷可(穿山甲)炮甲各等量,研末調勻,每天15克,分3次開水或酒沖服。
2.跌打損傷 卞別雷(巴豆)、毛老虎(黃杜鵑)各10克,嚇烈矮(硃砂根)15克,入山虎(兩面針)15克,獨龍矮(血黨)15克,銅針(千年健)15克,上山虎(海金子)、下山虎(白珠樹)各15克,大鑽(厚葉五味子)、小鑽(南五味子)各15克,猛老虎(白花丹)、紫九牛(翼核果)、歇緊衣垂(清風藤)、扁化別(細辛)、小腸風(山�)、雙鉤鑽(鉤藤)、九層風(雞血藤)、鵝台(莪術)、成淚端(田基黃)、切翠林(七葉一枝花)各15克,米雙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每次服15~30毫升。每天2~3次,並用藥酒外搽。

化學成分

種子含巴豆油34%~57%,蛋白質約18%。巴豆油中含巴豆油酸,巴豆酸,由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組成的甘油酯[1-3],巴豆醇及16種巴豆醇雙酯化合柳[4-6],即巴豆醇-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癸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月桂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棕櫚酸酯-13-乙酸酯,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a-甲基丁酸酯-13-癸酸醋,巴豆醇-12-乙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乙酸酯-13-癸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癸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辛烯酸酯,巴豆醇-12-α-甲基丁酸酯-13-辛烯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巴豆酸酯-13-丁酸酯,巴豆醇-12-丁酸酯-13-月桂酸酯,巴豆醇-12-苯甲酸酯-13-苯甲酸酯,巴豆醇-4-甲氧基-12-十四烷酸酯-13-乙酸酯[4-6]和4-去氧-4α-巴豆醇的三酯化合物等。種仁還含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7],從中分離得到巴豆毒素Ⅰ、Ⅱ,其相對分子質量分別為40KD和15KD,等電點分別為8.0和6.7[8],另含輔致癌劑C-3,巴豆甙,巴豆生物鹼異鳥嘌呤[9,10],β-谷甾醇[11],胺基酸及酶等。
參考文獻:
[1]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2:378。
[2]刈米(辶幸)夫:《植物成分的化學》(日),1960:19。
[3]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中藥志》(第二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2):59。
[4]Hecker E.Pharmacognosy & Phytochemistry(Ed.Wagner),1971:147.
[5]Hecker E,et al.Prog Chem Org Natural Prod,1974,31:377.
[6]Kupchan S M,et al.Science,1976,191:571.
[7]Arroyo E R,et al.J Med Chem,1965,8(5):672.
[8]陳明晃等:《生物化學雜誌》,1993,9(1):104。
[9]樓之岑:《生藥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107。
[10]Joseph R,et al.J Am Chem Soc,1939,61:350.
[11]Mukheriee,et al.Indian J Appl Chem,1969,32(3):211.

藥材藥理

1.對消化道的作用 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產生口腔、咽及胃部灼熱感,並有催吐作用。至腸內遇鹼性腸液水解後釋出巴豆油酸,刺激腸黏膜使之發炎,分泌增加,促進蠕動,經0.5~3h產生劇烈腹瀉,伴有劇烈腹痛和里急後重[1]。巴豆煎劑0.8×10-5濃度對離體兔腸肌表現明顯的興奮作用。此作用不被阿托品所拮抗[2]。巴豆油酸給動物灌胃可引起腸蠕動增加,腸黏膜充血,甚至腸壞疽[3]。膽瘺兔實驗表明,巴豆水劑由耳靜脈給藥能中等程度增加膽汁和胰液的分泌[4]。
2.抗病原生物作用 體外試驗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5-7]。
3.抗腫瘤作用 巴豆提取物對小鼠S180實體型和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巴豆注射液在試管內有殺瘤細胞作用[8]。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巴豆油乳劑作大鼠移植皮膚癌癌內注射,能引起瘤體退化,並延緩皮膚癌的發展[10]。
4.促腫瘤發生作用 巴豆油有弱致癌性,並能增強某些致癌物質的致癌作用。小鼠每星期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引起前胃部乳頭狀瘤及癌,也可增加甲基膽蒽的致癌作用。單用致癌碳氫化物甲基膽息後,小鼠胃腫瘤發生率為15%,如加用巴豆油,則腫瘤發午率增至55%[11]。閾下濃度的甲基膽蒽塗抹小鼠背部皮膚引起皮膚腫瘤,但如再塗抹巴豆油42星期則小鼠皮膚乳頭狀瘤的發生率達70%[12]。
5.抗炎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巴豆霜1.5g/kg灌胃,對小鼠耳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大鼠白細胞遊走及對熱疼痛反應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能明顯減少小鼠胸腺和脾指數及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此外,對小鼠具有致突變性[13]。
6.毒性 :巴豆對皮膚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產生急性接觸性皮炎,較重者皮膚出現水腫、水泡、眼結膜炎等。人、畜誤食後發生嚴重的口腔炎、咽喉炎、腹痛、水瀉或稍液血便,紫紺,血壓下降,甚至休克[14,15]。巴豆和巴豆霜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巴豆油,故巴豆霜過量服用,可出現同樣毒性反應。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1]。除釘螺外,巴豆浸出液對魚、蝦、田螺、蚯蚓等動物也有毒殺作用[16]。巴豆毒素給家兔皮下注射的LD50為50mg/kg~80mg/kg[17]。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600mg/kg[18]。生巴豆泥糊小鼠口服LD50為1600mg/kg[19]。
參考文獻:
1]Sollmann T.Manual of Pharmacology,1957:214.
[2]遵義醫學院急腹症研究組:《醫藥科技資料》(遵義醫學院),1974,(5):71。
[3]三橋佐久司:《千葉醫學會雜誌》(日),1934,12(3):497。
[4]Sato I I.C A,1937,31:67387 7.
[5]山東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組:《山東醫學院學報),1959,(8):42。
[6]重慶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微生物學報》,1960,8(1):52。
[7]零陵地區衛生防疫站:《湖南醫藥雜誌》,1974,(5):49。
[8]青島市醫藥科學研究所腫瘤組:《中醫藥研究參考》,1979,(2):48。
[9]Kupohan S M,et al.Science,1976,191(4227):571.
[10]Yarkoni E,et al.C A,1980,92:1401t.
[11]Berenblum I,et al.Cancer Res,1955,15(8):510.
[12]紀志武等:《癌症》,1989,8(5):350。
[13]孫頌三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3,9(3):36。
[14]李鵬鳴:《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6):385。
[15]宋韶鳴:《中華兒科雜誌》,1958,9(5):486。
[16]周海月等:《中華新醫學報》,1952,3(6):457。
[17]Osol A,et al.U S Dinspensatory.25Ed.1947:1417.
[18]Spertor W S.Handbcok of Toxicology,1956,(1):80.
[19]王筠默:《中醫藥國外資料摘澤》,1982,(2):4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