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小說集

博爾赫斯小說集

博爾赫斯是阿根廷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對拉丁美洲文學有深刻的影響。六十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出現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高潮。主要就是這種影響造成的。 博爾赫斯的小說創造了一種新的流派。這種流派,評論家或稱為“極端主義”,或稱為“宇宙主義”,或稱為“卡夫卡式的幻想主義”。不管叫什麼名稱,概括起來,它有四大特點,即:題材的幻想性,主題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誕性,語言的反覆性。

基本信息

簡介

博爾赫斯僅以短篇小說躋身敘事大師之列,這樣的作家整個二十世紀數不出幾位,除他之外大概只是魯迅和巴別爾。通常認為,在幾乎由商業出版主導的文學世代,像短篇小說這種比較純粹的寫作形式頗難進入大眾視野,其實對真正的高手來說寫什麼都不是問題。博爾赫斯不僅東西短小,寫得也不多,一生只寫了七十個短篇,可是他卻擁有最多的西班牙語讀者,而且更將整個世界帶入自己的故事迷宮。

要講藝術風格,博爾赫斯跟魯迅、巴別爾大相逕庭。如果說後二者是以焦灼的眼光來審視世界,那么博爾赫斯倒分明凸現一種玩味人生的意趣。

博爾赫斯自己說過,他寫的故事“旨在給人以消遣和感動,不在醒世勸化”(《(布羅迪報告)序言》),這話有點半真半假,他極富智慧和性情的作品充滿匪夷所思的幻想,卻也總是直指人心。譬如,在《南方》、《馬可福音》、《第三者》那些作者自己最得意的故事中,敘述的法則往往就是精神與現實的錯位,多半是冥頑不化的什麼東西把人逼到了死角。大作家注定要完成探討命運的使命,調侃也好,悲憫也好,其心中自有承載。

博爾赫斯是最具顛覆性的敘述者,對傳說或是見諸記載的人物、事件進行“重述”是他駕輕就熟的慣用手法,照他自己說就是“篡改和歪曲別人的故事”(《(惡棍列傳)1954年版序言》)。他用這種方式演繹事物的諸多可能,以表現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和多災多難,於是時空的多維關係和現實的多重構成漸而抽繹出迷宮式的畫卷。“迷宮” 和“鏡子”是博爾赫斯小說里常用的意象,那些接連分岔的路徑和多重折射的鏡像似乎讓人聯想到卡夫卡的無限之意,但這裡完全沒有那種難以忍受的延宕,倒是花樣迭出的變數叫你應接不暇。

顛覆並不只是“重述”,博爾赫斯筆下更有別的套路,譬如《刀疤》以人稱轉換顛倒英雄與叛徒的身份,譬如《馬可福音》中那個自由思想者竟播撒了造神之願……這些反向逆求的手法不只使作品平添幾分閱讀趣味,更是把某些靳固不移的東西重新抖摟了一遍。顛覆,說到底是一種批判意圖。在《死亡與指南針》一篇中,博爾赫斯嘲弄世人迷戀規律的文化理念,斷案者一味從猶太教的歷史暗霧中去推究事物的因果關係,未料兇犯正是利用那些宗教傳說布設迷障,而一切只是始於走錯房間的偶然事件。其實,歷史未嘗不是走錯房間之後的將錯就錯,面對那些因果倒置的文化詮釋,博爾赫斯含而不露的微笑中永遠帶有哲學的沉思。在他最重要的作品《小徑分岔的花園》中,無限中的偶然便是一個敘述主題,而如此形上學的探討竟採用偵探推理的懸疑手法加以表現,不能不說是一樁有趣的文學實驗。

令人驚訝的是,飽學多識的博爾赫斯實在沒有一點學究氣。他不僅將藝術與哲理熔鑄一體,也每每將不同體裁和敘述手法熔於一爐,在他眼裡小說壓根就是一種沒有文體界限的東西。在他創作起步的年代,新招迭出的喬伊斯和卡夫卡早已把人耍得一愣一愣,他倒是一眼看穿了人家的家數淵源,所以他能大模大樣地繞過現代主義的牆門走得更遠。比起那些喧囂玩世的現代派大師,博爾赫斯總是多了幾分優雅與從容。讀他的小說,有時恍惚覺出某些十九世紀作家的敘述口吻,如此娓娓而言的典雅之風,不禁讓人往心裡去追尋往昔的記憶。

這裡收錄小說五十九篇,分別見諸博爾赫斯的六個小說集,即《惡棍列傳》(1935)、《虛構集》(1944)、《阿萊夫》(1949)、《布羅迪報告》(1970)、《沙之書》(1970)和《莎士比亞的記憶》(1983),這些篇目也都編入了我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博爾赫斯全集·小說卷》。本書沒有收錄的十一篇作品也許不能說都不重要,取捨的標準主要是考慮到國內讀者通常的閱讀口味,也就是說可讀性強的篇目都儘量擱 進來了。對於有興趣作專門研究的讀者來說,《博爾赫斯全集》(全五卷)自是必備之書,那是博爾赫斯作品唯一的簡體中文版全集,我社仍將繼續印行。

本書由王永年、陳泉兩位先生翻譯。目錄中最後四篇(《莎士比亞的記憶》一集)由陳泉譯出,其餘各篇皆王永年譯。

作者簡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第一次世界大戰期問,先後在英國的劍橋、瑞士的日內瓦受教育,大戰結束後,在歐洲各國遊歷,並在西班牙居住了一個時期。1920年起開始寫詩,與當時歐洲的先鋒派文學發生了共鳴。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在該市的幾個公共圖書館任職,同時從事寫作、講學、編輯期刊等活動。192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熱情》,接著又出版了兩本詩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聖馬丁的手冊》(ig29)。其後轉向短篇小說創作,第一本短篇小說集《世界性的醜事》在1935年出版。1941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交叉小徑的花園》,使他不僅在阿根廷和拉丁美洲,而且在西方獲得了聲譽。1944年,這本短篇集又與另一本短篇集《手工藝品》合併出版,書名《小說》,成為他的主要作品之一。其後,又連續發表了三個短篇小說集:《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勃羅迪的報告》(1970)。此外,他還寫有大量的散文、小品文和文學評論。

博爾赫斯終身從事圖書館工作,歷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圖書館的職員和館長,是一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1946至 1955年庇隆執政期間,他因在反對庇隆的宣言上籤名,被革去市立圖書館館長職務,當了市場家禽檢查員。庇隆過世後,他被起用為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直到現在;同時,還兼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等學校講學。

博爾赫斯是阿根廷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對拉丁美洲文學有深刻的影響。六十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出現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高潮。主要就是這種影響造成的。

博爾赫斯的小說創造了一種新的流派。這種流派,評論家或稱為“極端主義”,或稱為“宇宙主義”,或稱為“卡夫卡式的幻想主義”。不管叫什麼名稱,概括起來,它有四大特點,即:題材的幻想性,主題的哲理性,手法的荒誕性,語言的反覆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