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是東漢早期女子梳妝的青銅鏡。

基本信息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

形狀

博局紋人物畫像鏡,東漢早期,面徑16.5cm。 鏡圓形,半圓鈕,鈕座為四片向外伸展的花瓣,座外圈為弦紋和平滑的寬頻方欄,兩者間連有短線紋。方欄上飾"T"形紋飾,其四角對應鏡內緣飾"V"形紋,而在與"T"形紋對應的鏡內緣上飾"L"形紋。這些紋樣因像工具中之規矩,故舊習稱為"規矩紋",而歐美學者稱之為"tvl紋"。實際上此種鏡紋是從漢代六博棋博具上移植而來,應稱"博局紋"。

關鍵字

玉兔

《樂府詩集》三四《相和歌辭·董逃行》云:“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哆長跪搗蝦蟆丸。”晉傅雲《擬天問》(《太平御覽》卷四引)云:“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傅雲《歌詞》(《初學記》卷二九引)云:“兔搗藥月間安足道!……。”故世以玉兔為月之代詞。

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六博

一種棋藝。出現於春秋時期,至漢代盛行,老幼皆知。《西京雜記》卷下《陸博術》載:“許博昌,安陵人也,善六博,竇嬰好之,常與居處。其術曰:‘方畔揭道張,張畔揭道方;張究屈玄高,高玄屈究張。’三輔兒童皆誦之。”善博者在社會上受人尊敬。西漢還專門設有博侍詔官。此時期博具還常被作為嫁妝和隨葬品,甚至人們在舉行祭祀時也張設博局。《漢書·五行志》記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京師郡國民聚會裡巷仟佰,設張博具,歌舞祠西王母。”由此可見,“六博”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將博局紋用於器物的裝飾方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神

四神本為指示方向的星辰,東方象木,其星蒼龍;西方象金,其星白虎;南方象火,其星朱雀;北方象水,其星玄武。古人以此四位神靈為宿命的守護神。漢代九卿之一的衛尉卿掌宮門屯衛,下屬官員中即有掌宮門禁衛的蒼龍司馬、玄武司馬、朱雀司馬,白虎則為殿名。漢代將四神看作與辟邪求福有關,四神圖案被廣泛套用於銅鏡、漆器、磚瓦、印章等裝飾上,六朝、隋唐時期仍大量流行。

桂樹

《太平御覽》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樹。”同書卷四引《虞喜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是月桂之說,自漢晉以來即已有之,至唐人小說,又有吳剛伐桂之說。 

即銅鏡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絲帶,便於把持和懸掛。 

介紹

國家博物館發現的"四神博局紋鏡"拓本,其銘文中出現了"刻具博局去不羊"的字樣,是最有力的證據。 該鏡在博局紋的空間還飾有人物畫像,線條纖細,與博局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像共四組,每組畫面間均有乳釘相隔,內容各不相同。第一組畫面為獵虎圖,獵者單腿跪於地上,張弓搭箭,前方一虎業已中箭,正回首咆哮,它一隻前腿仍在空中,一隻後腿已經蹦直,作者捕捉住虎負痛後騰跳的瞬間細節,突出了強烈的動感效果。第二組畫面為月宮圖嫦娥披髮,著長裙,裙帶向後作飄逸狀,升天之態惟妙惟肖,身後玉兔正持杵搗藥。畫面正中一株桂樹枝繁葉茂,樹右側一獸正在跳躍,獸上方飛翔著一隻美麗的長羽鳥。第三組畫面為捕魚圖,捕者仰頭,身體平直,腿部彎曲,作游水狀,一手前伸握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繫於3條魚的尾部,魚的上、下方還飾有4隻姿態各異的飛鳥。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載:"有人名曰張宏,在海上捕魚。海上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所記與畫面內容略同,因此畫面表現的可能是張宏之國的故事。第四組為放鳥圖,3鳥並排展翅飛翔,鳥身均系有繩線,繩線的另一端握於放鳥者的手中,放鳥者身體前傾,仿佛欲隨飛鳥起飛一樣,可謂匠心獨具。 此鏡製作精良,紋飾生動,反映了東漢早期畫像紋鏡的藝術風格和工藝面貌。

相關論著

《傳世東漢早期博局紋人物畫像銅鏡初論》丁孟《故宮文物月刊》總184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