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武侯台

武侯台,在南澗縣南澗縣城西山腳村背後的山上,位於214國道和祥臨公路的交叉處,鄰近縣城,可觀看南澗縣城全景,是古定邊縣的八景之一。

武侯台簡介

據康熙《楚雄府志》載:“武侯台,在(定邊)縣西五里劉升村後。傳諸葛武侯南征,屯兵於此”。史中所稱的定邊縣和來唯(惟)縣就是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彝族自治縣,至今,南澗還有一處被人們稱為“武侯台”的地方。
武侯台故地,在南澗縣南澗縣城西山腳村背後的山上,位於214國道和祥臨公路的交叉處,鄰近縣城,可觀看南澗縣城全景,是古定邊縣的八景之一。這裡海拔 1400米,風景秀麗,地勢險中有緩,奇峰林立,怪石遍布,有的象群牛飽臥,有的似獅虎待發,這些怪石據傳是諸葛武候布的石頭戰陣,這裡洞穴、土林、物像比比皆是,令人賞心悅目。

武侯台詳細介紹

武侯台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武侯台所在地的營盤山,總面積1000多畝,山腰有昔日的茶馬古道,古道由西山腳村中心上山,經狐狸村、小水井、擁翠的紅李樹丫口、公郎的神舟渡,到達臨滄。由西山腳村背後的茶馬古道大路上到半山腰,離武侯台三四百米處,有一堵石壁,被當地人稱為“水洞石”,石壁上有一洞穴,洞穴中溪水常流。相傳漢代諸葛亮遠征雲南時,紮營於營盤山上,軍士無水飲用,令一將到附近找水,將軍提劍上山,途中見一怪石,就揮劍刺去,劍入石中,拔出劍時泉水即隨劍流出,因此而解決了將士的飲用水源。這股清泉到民國年間仍然流淌。後來南澗街有人上山祭墳,想擴大水源而掘開洞口,洞口掘開後,泉水反倒乾枯了。這堵“水洞石”也於1986年被採石者炸毀。如今,山上只能依稀看到當年諸葛亮排兵布陣後留下的四五百米長的跑馬道了。
諸葛武侯在南澗的傳說和遺蹟較多,比如,武侯台附近的大團山、小團山、山神梁子、茶馬古道等地點,都有不少有關諸葛亮的神話和傳說。公郎鎮境內的石箭也與諸葛武侯有關,據康熙《蒙化府志》記載:“相傳諸葛武侯標此(石箭)鎮地”,“右有方塔,謂之箭筒”。石箭出土1.5米,上有“此神物穿地穴”字樣。
無量山地名的由來,也與諸葛亮有著密切聯繫。《景東縣誌》載:“據傳三國時期,孔明帶兵南征順寧(鳳慶),路過經山(無量山),誤入重巒疊嶂之間,但見雲團繚繞,大霧瀰漫,千軍徘徊於蠶叢鳥道間,輾轉難出。眼看軍糧耗盡,飢腸轆轆,只好采野生果充飢,可山越高、野果越少,正當大家犯愁之際,一個軍率喜出望外地發現山崖上生長著一叢叢紅綠相間的灌木林,樹上掛著一串串雞眼大小的果實,味道酸甜可口,正是這種野果救了孔明的飢餓之軍,後人把這樹稱‘救軍糧’,所以無量山亦是‘無糧山’的諧音。”後來,孟獲弟弟孟優,聽說諸葛亮大軍困於經山之中,深感:“諸葛丞相仁德遠被,屢擒獲不殺,古未有過,今又率兵至此,吾該歸順矣。”於是派出馱牛騾馬“運蕎菽至”。大軍得到孟優的接濟,走出經山,受到孟優的盛情款待。諸葛亮向孟優贈送金銀綿緞,圖騰繪畫、茶苗茶籽、傳授茶樹種植要領。
公元225年(建興三年)3月,諸葛亮請纓南征獲準,率大軍從成都出發進軍益州郡(今晉寧縣)。於5月渡瀘水進雲南,如今金沙江邊還有石碑記載:亮於“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路上雖遇無數艱難險阻,遭遇南王孟獲及各地蠻兵的頏強抵抗,但憑著“深明天文地理,熟諳韜略、善曉兵機、運籌帷幄”,以及“秋毫不犯”的嚴明軍紀,深得南人民心。在征戰建寧(曲靖)、鄧賧銀坑(大理)、漾鼻川(漾鼻縣)、赤石崖(彌渡)、來唯(南澗)、佛光寨、鳳羽(洱源)等地,攻無不克“所戰在捷”。當時南澗被稱為來唯縣,是諸葛亮政權益州郡所轄的24縣之一。
諸葛亮南征,對雲南政治、經濟、文化有著深遠影響有目共睹,但在南澗及滇西地區,人們對諸葛亮的具體事跡,卻研究得不多,知之甚少,有的學人甚至懷疑其是否到過大理、臨滄。據方國瑜主編的《雲南地方史講義》中冊記載,諸葛亮此次南征,滇東滇南,由李恢平定,而諸葛亮主要在今滇西一帶活動。從志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看,反覆證明了諸葛南來不僅到過滇西等廣大地區,而且在大理一帶停留時間最長。就南澗而言,雖然諸葛武侯在南澗的史料記載不多,但民間傳說和遺蹟卻隨處可見這一情況來看,南澗也是諸葛亮逗留時間較長的地區之一,因而對漢代以後南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都十分巨大。這就是南澗及滇西地區有關諸葛亮的傳說眾多的重要原因。
南澗種植茶葉的歷史,與諸葛亮這個統治者或稱征服者的興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繫。諸葛亮率兵離開西洱河,沿哀牢山南進,正值6月炎天,熱不可耐。軍士來到氣候炎熱的南澗西山腳村附近,飲一“毒泉”中毒,紛紛暈倒在地。史載:“遇毒泉,一軍皆暗,侯禱於伏波廟,遇老叟示以藥苗解毒,暗者皆愈”。清代《雲南通志》等地方志記載說,孟優為巍山人,土帥孟獲的哥哥,精醫學,有神術,常來往於瀾滄、瀘水之間,傳教施藥。諸葛亮南征,兵至南澗,誤飲啞泉水,不會說話,諸葛亮親往龍潭殿(後改為文昌宮)訪問孟優求藥,孟優給孔明仙草,士兵服了仙草之後,才會說話。諸葛亮見茶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等率軍士以當地濮人作嚮導,到無量山、哀牢山深處挖野茶苗,連土帶苗裝入竹筒,採集茶籽以備用。誤飲啞泉水一事,估計是軍士水土不服而發生疫病,後來有人指點,服用了南澗山中特有的茶葉才得以痊癒。顯然,“藥苗”或“仙草”應該就是南澗的茶葉,而指點諸葛亮飲茶解毒的人應該是孟優。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國的茶葉生產發展和飲茶傳播,正處在一個重要時期。孔明作為一國之相,平定南中後,對實現安定和開發南中這一戰略任務,實施了一系列的安撫政策和措施。孔明興茶,是這一任務的重要組成部份,是長久之計。他深入不毛,倡導種茶、用茶,推廣先進生產技術,教民農耕,教民種茶,從“伐而掇之”到“人工種茶”,從零星的自給性種植到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性種植,推動了茶葉生產發展,擴大了茶的傳播,造福於民,影響深遠,深得邊地各族民眾的擁戴。
諸葛亮在思茅小憩數日,率部經普洱、景東、南澗到達大理。史載:“候駐軍大理、盡覽形勝,以定規畫,則候在大理,經營最久。”諸葛亮在大理不僅瀏覽風光,體察民情民風,而且對郡治作出規劃調整。將郡縣區劃縮小,數目增加、有利於消弱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並“分付孟獲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務農,即回蠻邦。”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諸葛亮由大理班師,“十一月到漢陽(四川慶符),十二月回到城都。”
據史料可知,武侯出師,經過大姚之北及元謀,回師則經過南澗、南華、楚雄、廣通、雙柏。而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現在的南澗縣無量山和哀牢山地區,以及鄰近的彌渡紅岩、祥雲縣東北、洱源縣右所鄉、下關市區南部等滇西地區。諸葛亮南征為南澗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如今,成都、西安、河南等地都恢復了武侯祠等名勝古蹟,成為當地的旅遊資源和文化構件,而南澗對此似乎一無所知,對武侯台及其相關歷史文化的宣傳和開發還是一片空白。筆者曾與西山腳附近的村民交談中得知,他們中只有少數年長的人還知道武侯台與漢代、諸葛孔明有關,而年輕人就只能說這座山上駐過一位“大官”、一位“將軍”,更多的相關知識,人們就不知道了。是的,武侯台到底在什麼位置,劉升村在哪裡,來唯縣又是怎么回事,伏波廟指的是哪座廟,諸葛亮在南澗究竟駐了多久……這些都需要人們去探索!去發現!南澗有文字記載的史實不多,但民間的傳說不少,整理和發掘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傳承和發揚的孔明興茶精神,弘揚和拓展南澗的茶文化是我們應該著力抓好的工作。
武侯台,是南澗人民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也是大理,乃至雲南都不多見的文化旅遊資源,我們應當讓這顆塵封的明珠更加耀眼,更加璀璨奪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