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市

南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下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市,毗鄰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州大城市下的重要衛星城在廣佛同城的大環境下,打出了廣佛同城、南海先行的口號,做好了廣佛同城的排頭兵。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範城市、 廣東省教育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

南海市南海市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設於番禺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十年(590年)以番禺縣地置南海縣,屬廣州總管府。南海縣政區建置自此始。其後,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諱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三年(607年)罷番州復置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置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廣州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南海郡為廣州,或州或郡,南海縣均為其屬縣。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以廣州置興王府,並撤銷南海縣建制,析南海縣地為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據《太平寰宇記》)。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廢興王府,設廣南路廣州(廣南分東西兩路後,廣州屬廣南東路);五年,撤銷常康、鹹寧二縣和永豐、重合二場,復置南海縣,屬廣州。
南宋祥興元年(1278年)升廣州為翔龍府,南海縣屬翔龍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滅趙,改翔龍府為廣東道廣州路,南海縣屬廣州路。
洪武元年(1368年)改廣州路為廣州府,南海縣屬廣州府。
清南海縣建制及其隸屬關係無改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裁撤府級建制,南海縣直隸廣東省。3年,省、縣間增設道級建制,南海縣屬粵海道。14年7月道級建制廢除,南海縣直隸廣東省。17年,省分區設善後管理委員會分管各縣,南海縣屬西區善後管理委員會。21年,罷善後管理委員會,設綏靖公署,南海縣屬中區綏靖公署。25年,改綏靖公署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南海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34年抗日戰爭時改屬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時縣直隸於省,省分區設派出機關以管理各縣。分管南海縣的廣東省派出機關,1950年1月~1952年11月為珠江專員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為粵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為佛山專員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為廣州專員公署,1959年1月~1967年1月為佛山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期間的1967年3月~1968年3月屬佛山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軍管,1968年3月~1979年4月為佛山專區(1970年10月改為佛山地區)革命委員會,“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年1月~1983年6月為佛山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6月,廣東省實行市管縣制,省、縣間增設市一級行政區劃;地、市合併後佛山市為地級市,南海縣隸屬於佛山市。

行政區劃

1992年9月23日,南海市人民政府掛牌,全市分3個街道、15個鎮。
1993年9月29日,省政府批准撤銷大瀝、鹽步黃岐3個鎮建制,設定大瀝、鹽步、黃岐3個街道,辦事處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未實行。1997年1月9日南海市政府行文將3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稱為區辦事處)。
1994年2月28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南海市將西樵更名為西樵山旅遊度假區,設立西樵山旅遊度假區人民政府。同時將九江鎮的朝山、七星、大同、顯崗、西岸5個管理區和沙頭鎮的山根管理區劃歸西樵山旅遊度假區管轄。3月28日,西樵山旅遊度假區掛牌。同年,全市分6個街道、11個鎮、1個旅遊度假區。
1995年2月2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南海市將小塘的華涌、羅洞、塱下、獅中、獅北、大渦塘6個管理區,羅村的穆院、白沙橋、招大、塘頭4個管理區和官窯的黃洞、唐邊2個管理區劃出,設定獅山街道。7月27日,佛山市政府批准南海市將平洲街道的林岳管理區及平東、平南2個管理區的部分區域劃歸鳳鳴街道管轄,同時將鳳鳴街道更名為三山港街道。
1997年5月30日,省政府批准,同意調整西樵山旅遊度假區行政區劃,劃出城東、新圩、城西、銀崗4個管理區,設定西岸鎮。全市分桂城、平洲、大瀝、鹽步、黃岐、三山、獅山等7個街道,里水、和順、官窯、羅村、小塘、丹灶、九江、南莊、沙頭、金沙、松崗、西岸等12個鎮和西樵山旅遊度假區。
1998年10月9日,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南海市政府撤銷管理區辦事處,設立村民委員會。1999年3~6月,將原管理區改為行政村,原村民委員會復改為村民小組。全市分7個街道、12個鎮、1個旅遊度假區,下轄75個居委會、250個行政村、1210個村民小組。
2001年9月18日,省政府同意撤銷三山港街道,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平洲街道。全市分桂城、平洲、大瀝、鹽步、黃岐、獅山6個街道,里水、和順、官窯、羅村、小塘、丹灶、九江、南莊、沙頭、金沙、松崗、西岸12個鎮和西樵山旅遊度假區。11月26日,省政府批准撤銷西岸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西樵山旅遊度假區。全市分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鎮級旅遊度假區。
2002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將南莊鎮劃入佛山市禪城區。12月18日,省政府批准西樵山旅遊度假區更名為西樵鎮。當年全市轄6個街道,12個鎮,74個社區居委會,242個行政村,1950個村民小組。
2005年1月10日,經省民政廳和市政府同意,將南海原有的17個鎮、街道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和6個鎮。其中包括將桂城、平洲街道合併成桂城街道辦事處;將羅村鎮改為羅村街道辦事處;將大瀝、鹽步、黃岐街道合併為大瀝鎮;將裏水鎮、和順鎮合併為裏水鎮;將獅山街道辦事處、官窯鎮、小塘鎮、松崗鎮合併為獅山鎮;將丹灶鎮、金沙鎮合併為丹灶鎮;將九江鎮、沙頭鎮合併為九江鎮;將西樵鎮、西岸鎮合併為西樵鎮。全區轄管桂城、羅村2個街道,大瀝、里水、獅山、丹灶、西樵、九江6個鎮。
2013年3月12日,大瀝鎮西部和整個羅村街道併入獅山鎮

自然環境

位置

南海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北緯22°48′03″~23°19′00″、東經112°49′55″~113°15′47″之間。東連廣州市芳村區番禺區,南接順德區、鶴山市新會區,西鄰三水區、高明區,北瀕花都區、三水區,環抱佛山禪城區。南北最大縱距56.85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1.85公里。總面積1150.51平方公里。

氣候

南海市南海市
南海區的氣候特點可概括為;季風明顯,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乾濕分明,日照偏少,夏長冬短,春陰寡照。
1.熱量豐富,夏長冬短
境內累計年平均氣溫為22.4℃,全年0℃以上的積溫平均為8067℃,年際變化在7700℃~8500℃之間。最冷月1月氣溫不低,平均氣溫為14.0℃。夏季時間長,冬季時間短。以候(每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統計,南海區的夏天始於4月16日,持續至10月25日,長達6個多月,多年平均為193天。最長為1998年“夏”,從3月26日持續至11月20日,長達240天,為有氣象記錄的40多年中最長的一個夏天。南海區的冬天平均每年只有10.3天,平均出現日期為1月21~30日,有將近兩成的年份為無冬年。
2.雨量充沛、雨熱同季,乾濕分明
受季風氣候影響,境內雨量豐富但季節變化顯著,冬季風控制大陸時,雨量顯著減少,空氣乾燥;在夏季風偏弱的年份,秋、冬可能出現乾旱。
全年主要降雨量出現在4~9月,稱為“汛期”。汛期的平均雨量為1305.9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79%。
10月至次年3月為“乾季”,平均降雨量為335.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1%。3月份雖然陰雨較多但雨量不大,平均降雨量為83.5毫米,只占全年總雨量的5%。
3.日照偏少,春陰寡照
南海區處在華南低緯地帶,雖然日照較強,但全年雲量較多,總日照並不豐裕,尤其是春季,經常低雲密布,雨霧頻頻。
日照時數偏少,南海境內年日照只有1666.4小時,最少日照的1997年全年日照只有1170.9小時。
日照百分率(實照時數與可照時數之比為)低,南海境內年日照百分率為40%,即是說全年有60%的時間被雲層、雨、霧所遮蔽,不見太陽。春季更為顯著,平均日照百分率19%~24%;最少日照的1978年3月,日照百分率只有2%。1992年3月為3%。

資源

水資源

南海區位於華南亞熱帶地區,全年降雨量較多,1979~2002年間平均降雨量1650.8毫米。有流量較大的西北江穿越,水資源較為豐富,基本上不存在缺水區。水資源特點是:降雨和徑流時空分布不均。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汛期4~9月占全年的80%以上。在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徑流多數以洪水的形式出現,大部分水量流入江河,成為不可利用的水資源,如遇暴雨,外潮頂托還會造成內澇災害;枯水期間,由於降水量少,不能滿足農業自流灌溉的需要,往往出現春旱、夏澇和秋旱的災害。其次是水質污染較為嚴重。水質狀況隨豐、枯季節而變化,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涌,水質污染日益嚴重,內河涌在枯水期靠中低水位開閘交換,高水位時要關閘防洪。
降雨為地表徑流的主要來源,境內的降雨雖然豐沛,但蒸發量也大,1979~2002年間,平均蒸發量為1516.6毫米,最大1780毫米,最小1300毫米,與降雨基本持平。境內多年平均徑流深800毫米,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大,79.3%集中在汛期。豐水年(P=10%)徑流深1142毫米,徑流量13.16億立方米;枯水期(P=90%)徑流深496毫米,徑流量5.72億立方米;豐、枯水年徑流差2.3倍。全境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9.22億立方米,另有西北江多年平均過境客流量2109億立方米,合計多年河川平均流量2118.22億立方米。
由於雨量多,河涌密布,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境多年平均淺層地下水資源為2.9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02年,南海開展土地利用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調查。全市有一級地類3個,二級地類14個,三級地類33個。土地總面積114949.86公頃。

礦產資源

南海境內礦產資源不多,金屬礦藏幾乎沒有,主要有一些非金屬礦藏。
煤等燃料礦產
主要分布於官窯、里水鄧崗和崗頭、和順及松崗聯表等地,以無煙煤為主,產於石炭灰紀測水組、二疊紀童子岩組和晚三疊紀小坪組,多呈薄層狀或煤包產出,形成規模小,僅見小型礦床或礦點,可供地方性開採。此外,馬頭嶺一帶有石油礦點,鹽步有油頁岩薄層狀礦點,夏教有淺層天然氣礦點,均不具工業價值。
膨潤土
見於官窯黃洞和獅山穆院、白泥坑一帶,為火山沉積蝕變風化產物,產於始新世華涌組第一段,成層狀產出。是一種由蒙脫石礦物組成的黏土岩,用途廣泛,可作建築塗料、深水井淡水泥漿、乾燥劑以及香皂、飼料等添加劑。上述地區的膨潤土,屬中至大型礦床,可作露天開採。
高嶺土
見於獅山白泥坑、橫過坑等地,產出地層為始新世寶月組,礦石為長石砂岩風化物,屬風化型小礦床,質純,當地居民早在200年前就已開採利用為陶瓷原料,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配料砂岩
分布於和順文頭嶺和象崗、大瀝、鹽步平地崗瓦頭和龍頭崗等地,產於三疊紀、石炭紀和泥盆紀地層中,成層狀產出,主要成分為石英,可作水泥配料。屬中型礦床,正在開採,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石膏
見於鹽步、松崗和桂城等地,產於早第三紀地層的沙礫岩、砂岩、粉砂岩中,呈夾層產出,單層厚一般為0.5~3.2米,最厚可達15米,埋深60~160米,為大型礦床,礦石類型主要為硬石膏,分布廣,質量好,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泥炭
見於官窯大欖渦、和順萬頃洋、羅村中、桂城崗等地。產於第四紀沉積物中,呈不等厚的層狀產出,分布廣,屬大型礦床,質量好,埋藏淺,可作露天開採。泥炭是一種有機質和礦物質組成的複合體,其作為新型礦產資源,在工農業上有廣泛用途,具有一定的遠景開發價值。
重晶石
僅見於鳳鳴三山,呈脈狀,產於早白堊紀地層中。重晶石礦,質量較好,易開採,具中型礦床儲量,有一定的開採價值。
石料
主要見於西樵山和小塘獅嶺等地,屬火山岩型石料。質地堅硬,儲量不大,大多數已開採利用,一些風景區已禁止開採。

人口

南海市南海市
1979年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南海市(縣)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低水平。歷經幾次人口增長高峰,人口總量增長迅速。1979年,南海縣戶籍人口793824人,1980年804367人,1989年915204人,1989比1980年淨增110837人,年均增加1.23萬人。1990年933278人,1999年1085268人,1999年比1990年,年均增1.69萬人。2002年全市1112528人,比1979年增加318704人,年均增1.39萬人。
據第三、四、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南海市(縣)總戶數和總人數1982年為213841戶、820157人;1990年241379戶、1024294人;2000年604340戶、2133741人。

交通

20世紀70年代末,南海擁有的公路里程(含國道、省道及地方公路)525.8公里,其中地方公路361.4公里,公路密度45.7公里/百平方公里。2002年,擁有的公路里程1938.7公里,其中有等級公路(含高速公路)1854公里,公路密度168.58公里/百平方公里。
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海開始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修建高速公路,擴建改造國(省)道、地方公路。繼1987年動工興建桂江公路、桂瀾公路,1989年建佛平路新線公路。1991年進行縣內交通“五縱四橫”規劃,1992年9月,動工興建東西一線(桂丹公路);1993年3月,興建南北一線(桂和公路)。至2002年2月,南北一線、南北三線、南北四線、東西一線、東西二線、東西四線6條公路竣工通車。南北五線、東西三線建成部分路段。合計建成公路143.36公里,在建18.45公里,分別占“四縱五橫”公路網路規劃總長221.44公里的64.74%、8.33%。各鎮村同期新建上等級的道路。

經濟

1979年,南海縣經過建國後30年的建設發展已初步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農業生產位於全國前列,擁有獨立核算企業326家和一批社隊企業,工農業總產值達14.3億元(1990年不變價),其中工業產值7.6億元。
變化從農村開始,1980年前後,南海農村先後出現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在縣委縣政府的鼓勵支持下,最終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集體統一經營和家庭經營、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而引發農村的一系列改革,也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南海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提出“一個主體(糧食)兩個翅膀(工副業、多種經營)”的農村經濟發展方針;後來又提出“三匹馬(公社、大隊、生產隊)拉車”,並於80年代中期明確形成“三大產業齊發展,六個層次(縣、區、鄉、生產隊、經濟聯合體、個體)一齊上”的發展思路,從而充分調動了各個經濟層面、各個社會階層的生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外資經濟緊隨其後,南海工農業生產得到飛速發展。1980年,全縣工農業生產總值17.11億元,而到1990年,這個數字已達到87.19億元,增長了4.1倍,其中工業產值增長了6.79倍。南海被譽為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四小虎”之一,並於1992年7月7日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名列第四。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南海經濟也暴露出自身弱點:家庭聯產承包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阻礙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商品化和現代化;工業企業普遍規模小、設備差、技術含量低,缺乏自有品牌,產品附加值低,“滿天星斗,不見月亮”;沒有城市為依託,第三產業發展乏力。南海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更強大的發動機。
1992年9月23日,南海撤縣設市,城市化成為南海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鏇律。90年代中期,南海市全面啟動“五創”(創建文明城市、國家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信息市)工程。“五創”工程不僅全面提升了南海的城市品位,而且大批的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用設施的建設,也成為南海經濟發展的動力。
作為1987年即被國務院辦公廳確定的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撤縣設市後,南海在農村全面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並不斷地加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使傳統農業迅速向現代農業、“三高”農業和城郊農業轉型,同時也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撤縣設市以後,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地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推動公有經濟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全面推進科技興市,鼓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推動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大力推行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爭創品牌的積極性。南海工業迅速做大做強,至2002年,已擁有產值超億元企業100多家,形成一批在全國占有相當份額的支柱產業和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擁有28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7個國家免檢產品。在大力發展內源經濟的同時,積極引進外資,至2002年,共有“三資”企業1534家,實際利用外資23.7億美元。
南海新城的建設給第三產業的發展搭建了廣闊的平台,信息、金融、物流、商貿、旅遊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壯大。90年代後期,南海實施以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戰略,信息化在全市得到廣泛的套用,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24年間,南海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200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9.78億元(當年價),工農業總產值976.95億元(1990年不變價),財政收入27.54億元,職工人均收入142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3元。

教育

學前教育

南海市南海市
1979年,《全國托幼工作會議紀要》發表,把對幼兒教育工作的認識提到人才智力早期開發的高度。1980年,針對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生產隊辦的幼稚園大量減少的實際,一些國小開設學前班。全縣入園(班)幼兒12284人(其中入學前班3113人),入園(班)率為23.6%;1983年,推廣平洲經驗,農村出現鄉(行政村)辦、村(自然村)辦、集體辦、私人辦多種辦園模式。當年,區、鄉、村三級新辦27所設備較完善、環境較優雅的幼稚園,新建園舍面積7463平方米。1986年,全縣有幼稚園224所,入園(班)幼兒26220人(其中入學前班14571人),入園(班)率上升到48.6%。
1987年,按照省教育廳辦好示範性幼稚園的意見,調整幼稚園的布局,落實各鎮中心幼稚園的師資和園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建立科學管理制度。1989年實施縣政府《關於發展我縣幼兒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提高幼兒教育管理水平和幼師隊伍素質。1990年,進一步明確要把中心幼稚園辦成教學研究基地,以帶動各類幼稚園提高教學水平。1996年,制定《南海市幼兒教育事業“九五”發展規劃》,提出按“農村重點抓發展,城區重點抓提高”的方針發展幼兒教育,開始有計畫的撤銷國小附設的學前班。全市有幼稚園320所,在園(班)幼兒56029人(其中入學前班18147人),入園(班)率為89.5%。附設學前班的國小214所,占國小數的75%。桂城中心幼稚園和南莊中心幼稚園先後於1995年和1998年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幼稚園。1998年,南海市的機關幼稚園、機關第二幼稚園、南師附屬幼稚園轉制,由事業單位承辦。
1999年3月,市教育局印發《關於一園一章程,加強幼稚園規範建設的意見》,作為幼稚園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基本依據。2000年,要求各鎮(街道)中心幼稚園按照《廣東省中心幼稚園規範標準》進行自評整改,按照《南海市幼稚園辦園基本條件》和《南海市幼稚園建築設計規劃》建設園舍。是年,有桂城、三山、鹽步、羅村、小塘、南莊、沙頭、西岸等鎮(街道)完全撤銷國小附設學前班,全市只剩下學前班92個,在班兒童2910人,入園(班)率95.2%。2001年,各鎮(街道)、政府(辦事處)、村委會加大對幼稚園的投入,湧現出一批標準高、設備設施齊全的幼稚園,形成了以政府辦園為示範,集體辦園為主體,社會力量辦園為補充的學前教育結構。是年,全市入園(班)幼兒56402人(其中入學前班2016人),入園(班)率95%。2002年,南海市有幼稚園348所,託兒所98所。其中,集體辦216所,占48%;私人辦、承辦或合作辦230所,占52%。同年,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幼稚園的有18所,被評為南海市一級幼稚園的有12所,其中,6所由社會力量舉辦。

國小教育

1979年,南海縣有國小270所,教學班2614個,學生106930人,教職工4357人。適齡兒童85118人,入學率97.9%;附設國中班的國小237所,國中教學班636個,國中生22852人。
1980年,確定獅嶺國小、鹽步三小和平洲二小為縣重點國小,其中,獅嶺國小於1978年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國小。是年,恢復13所公社中心國小。
1982年10月,經省、地教育部門檢查驗收,南海縣基本實現普及國小教育。全縣國小生10938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9%。
1986年9月,除3所國小經批准外,其餘國小不再附設國中班。1987年9月,全縣279所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等各項指標超過廣東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對國小教育的基本要求。
1989年11月,縣教育局發出《關於分批驗收辦學條件“四合格”學校的通知》。至1994年6月,經過五批檢查驗收,國小“四合格”學校128所,占全市國小287所的44.6%。
1993年6月,桂城中心國小經督導評估,被批准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1994年底,大瀝中心國小等9所國小經督導評估,被批准為佛山市一級學校。1995年5月,獅嶺國小等11所國小經督導評估,被批准為南海市一級學校。至2002年12月,南海市國小中共有廣東省一級學校5所(桂城中心國小、大瀝中心國小、黃岐中心國小、西樵中心國小、大瀝實驗國小)、佛山市一級學校44所、南海市一級學校56所,等級學校合計105所,占全市228所國小的46%。
1993年9月,旅港同胞沈耀雄獨資創辦的民辦學校南莊鎮僑立國小開學。1994年民辦學校(含國小部)南海聚華園學校和南海俊慧學校建成開學。兩校分別於2000年底和2001年初停辦。2002年,南海市有民辦和民辦公助的國小5所:僑立國小、南光中英文學校(含國小部)、南海實驗國小、大瀝實驗國小、南海師範實驗學校。
1998年11月開始,南海市實施以調整學校布局、撤併規模過小的學校(500人以下)為重點的改造薄弱學校工程,並把“改薄”工程與建設規範化學校、推進教育現代化結合起來。至2002年,撤併59所國小,增加一批標準化、規範化的國小,如小塘中心國小、丹灶中心國小和獅山一小。
2002年9月,南海市有國小228所,教學班3416個,學生148434人,教師7000人。南海戶籍適齡兒童127784人,入學率100%。

中學教育

1979年,南海縣沒有獨立的國中,附設國中班的國小有237所;縣屬、公社屬的完全中學17所,其中,石門中學、九江中學是縣重點中學;全縣有國中798個班,學生29829人,高中109個班,學生5307人。1980年開始,公社分片設立國中,當年全縣有獨立國中2所。1981年,獨立國中11所;公社高中不再招收高一新生。1982年,全縣獨立國中24所,高中只保留5所:縣辦的石門中學、九江中學、南海一中、西樵中學、以及南海糖廠子弟學校。1984年,復辦的南海中學開始招收高一新生。1985年,區辦的獨立國中40所,石門中學和九江中學不再招收初一新生。1986年,縣屬的桂城中學開辦,招收高一和初一新生(初一新生只招至1988年,共三屆)。1987年,除桂城中學外,縣屬中學都改為高級中學。
1987年,普通高中學生與職業高中學生人數之比是4∶6。1988年,全縣普及國中教育。有國中48所,707個班,學生36640人;普通高中5所,77個班,學生4704人。
1994年,鎮(街道)高中改辦為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於一體的綜合高中。1998年,有市直高中5所,鎮(街道)綜合高中15所,國中畢業生升學率86.5%,基本實現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0年,南海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通過了佛山市政府的評估驗收。
1999年開始,市直5所高中挖潛擴招,擴招10個班500多名新生。1999~2002年按高標準改造薄弱學校,建設規範化學校。至2002年,學生1000人以上的國中37所,占國中學校總數的75%。是年,實行市直高中與鎮(街道)高中“捆綁式”發展,每所市直高中“捆綁”2~3所鎮(街道)高中,實現優秀管理經驗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同時,啟動“創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工程。南海市中學有廣東省一級學校8所:石門中學、桂城中學、南海中學、鹽步中學、里水中學、桂華中學、小塘中學、九江鎮國中;佛山市一級學校24所,南海市一級學校24所,等級學校占中學總數79%。
2000~2002年,南海還先後辦起了校舍、設備、師資、管理都具有較高水平的5所民辦公助中學:國中有石門實驗學校、南海實驗中學;高中有南海中學沙頭分校、華南師大附中南海實驗高中;完全中學有南海執信中學。

師資力量

1979年,全縣有教職員工7714人。其中,師範學校56人,高中學校512人,國中學校1660人,國小學校4357人,幼稚園1025人,其他104人。2002年,有教職員工21027人。其中,師範學校145人,高中學校2681人,國中學校4754人,職業中學359人,國小7000人,幼稚園5794人,南海電大94人,其他教育單位200人。全市校長平均年齡41歲,92%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全部實現持證上崗。

文化

文化場所

南海市南海市
1985年,南海縣開始出現音樂茶座、電子遊戲機室、桌球室等較低檔次的社會文化娛樂項目。1986年,社會文化市場開始形成,並逐步發展起來,全縣有30多家文化經營單位,主要是電影及錄像放映、音樂茶座、歌舞廳等。1988年,全縣文化娛樂市場有桌球室81家,桌球檯492張;電子遊戲機室26家,遊戲機120部;錄像放映室27家;歌舞廳15家;書報經營攤檔47檔。這些經營單位有國營的、集體的,多數是個體戶開辦的。1991年,全縣文化娛樂經營單位達到738家,總投資約1500萬元,4/5是社會辦的;1/5為各鎮文化站辦的。文化站辦的文娛單位都開展有償服務,達到“以文補文”的目的。1993年起,文化娛樂市場娛樂項目向多品種、高檔次發展。出現一批投資規模大、裝修檔次高的歌舞廳、卡拉OK廳等娛樂場所。諸如投資2000多萬元的平洲“東方明珠夜總會”和黃岐“新豪夜總會”及投資1000多萬元的平洲“世界俱樂部夜總會”等。是年全市文化系統和文化娛樂業所擁有固定資產達1.5億元,從業人員2000多人。除文化部門審批的1099家經營單位外,還有一批其他系統(如廣播電視局)審批的文化娛樂項目。各種文化娛樂場所、設施遍布城鄉。1996年,全市文化娛樂經營單位達2194家,其中音像製品零售、出租和放映單位發展到780多家(加上無證經營單位超出1000家)。是年9月,音像經營單位統一歸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管理。2000年,對娛樂服務場所進行專項治理,取締了一批不符合條件的娛樂服務場所,並對文化娛樂經營單位進行重新登記。全市重新審核登記的娛樂經營單位共961家。2002年,全市有歌舞廳、錄像放映、“網咖”(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經營場所)、音像製品、書報攤等文化經營場所1175家。

民間藝術

縣地方傳統戲劇為粵劇。1979年,周啟榕、梁庭輝創作的獨幕粵劇《爭秋奪暑》獲廣東省業餘小戲會演創作獎。陳璐創作的粵劇《三鳳求凰》、《姐妹易嫁》、《狀元與乞兒》分別於1979年和1980年由廣東省電視台錄播。80年代,縣戲劇創作以獨幕粵劇為主,戲劇作者屈爾、楊粵生、李巨龍、關岳中等創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貼近生活、詼諧幽默的獨幕粵劇,如《患中緣》、《兩包燒鵝》、《打煤》、《賣青瓜》、《垃圾千金》等,其中,屈爾創作的獨幕粵劇《患中緣》1982年獲省文藝創作三等獎。
1990年以後,市文化館每年舉辦戲劇創作培訓班,文化局每隔幾年舉辦一次小品比賽,南海文化發展公司每年開展一次“桂花藝術工程”獎勵,推動了民眾性的戲劇創作,使戲劇創作水平不斷提高。90年代,南海有業餘戲劇作者80多人,戲劇創作十分活躍。陳初華、李巨龍、楊粵生、張風、陳長傑等一批戲劇作者創作的話劇、小品連年在各級戲劇賽事中獲獎。其中,由陳初華、楊粵生、李巨龍三位業餘戲劇作者創作的大型話劇《新居》先後獲1995年廣東省國際藝術節編劇二等獎、1997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該劇通過描寫90年代珠江三角洲農民根叔一家搬進豪華新居後發生的種種矛盾衝突,以新穎的題材,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活而富有時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反映了市場經濟大潮對珠江三角洲農民思想道德觀念的衝擊和重塑,提出先富起來的農民在獲得物質上的新居後,如何建立“精神新居”的深刻課題。由李巨龍創作的話劇小品《小丈夫》和《臨時臨工》分別獲文化部1997年“群星獎”優秀獎、2000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二等獎。1999年,《拉大纜》、《妻子與丈夫》、《臨時臨工》、《紅裙子》、《野炊》戲劇小品在廣東省業餘文藝作品評選和第三屆民眾戲劇花會中分別獲一、二、三等等7個獎項,為全省縣級市之冠。2000年,陳初華成為被省文化廳聘任的6個“廣東省業餘編劇家”之一,2001年加入中國戲劇協會,成為南海首位中國劇協會員。1979~2002年,南海戲劇創作呈現繁榮的局面,在全國和省各種戲劇創作賽事中共獲37個獎項,居全省縣級市前茅。

旅遊

康有為故居位於丹灶鎮銀河村蘇村,原名為“涎香老屋”,始建於清代中葉,正屋面積81平方米,為一廳二廊二房的青磚“鑊耳屋”,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清代農村住宅。附屬建築有惟卿康公祠、康氏宗祠和由澹如樓、藏書樓、七松軒、九曲橋、觀魚亭、七株老檜樹組成的七檜園。戊戌變法運動領袖康有為在這裡出生,並在這裡度過青少年時期。部分原建築在抗日戰爭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1983年,縣政府撥款修復“涎香老屋”。1986年,康有為故居被定為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縣撥專款在故居旁的“惟卿康公祠”原址建的“康有為紀念館”竣工,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陳列展出有康有為各個時期的遺墨、舊物、照片等。1989年,康有為故居被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定為佛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康有為堂侄女陳康靜瑜捐資450萬元,按原貌重建康氏宗祠、藏書樓、澹如樓、九曲橋、七松軒等建築。

朱九江(朱次琦)紀念堂
位於南海市九江中學內,民國25年(1936年)10月始建,是一座紅牆綠瓦、建築獨特的小禮堂。原部分建築毀於抗日戰爭時期,1994年由市政府撥款及國內外熱心人士集資重建,1995年4月22日落成。重建後的紀念堂為重檐歇山頂、琉璃瓦、迴廊巨柱建築,氣勢莊嚴,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紀念堂高三層,首層為會場,二層為奉祀朱九江的禮堂,第三層文物館內,設有《朱九江先生生平史跡展覽》,展出朱九江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墨跡和著述。
崗公園
桂城城區北部有一海拔63.3米、名為崗山的山坡,公園依山而建,分南北兩部分,總占地面積41.9公頃,市政府斥資3億元興建,1996年9月23日建成開放。公園南部以山為主,山體面積為14.6公頃,綠樹成蔭,亭廊別致,還建有滑車道、動物園、燒烤場等遊樂項目,山頂上南海電視塔的觀光台,可俯瞰桂城。公園北部以湖為中心,橋廊曲徑,垂柳依依,還建有表演中心、兒童樂園、水上樂園等,占地27.3公頃。
千燈湖公園
位於桂城城區北部,與崗公園北門相對,占地面積26.6公頃,系開放式公園。由人工湖、大掩體、歷史觀測塔、水上茶亭、景觀塔及上千盞燈排布組成,並因此得名。千燈湖是人工湖,1999年,市政府斥資1.64億元興建,由美國著名的SWA環境設計公司設計,是南海市新時代的標誌性景觀之一。2002年7月正式開放。
九江璜磯“鷺鳥天堂”
位於九江璜磯東風村,當地村民稱為“鶴巢”。東風村方圓350公頃,村北部魚塘環繞、簕竹成林,為廣東省生態示範村。從清代道光年間起,簕竹林中就棲息著2萬多隻灰、白鷺鳥。1985年,縣政府將此地列為鷺鳥保護區。至2002年,經保護和開發,逐步形成鷺鳥和簕竹生態交融的自然生態旅遊點。
金沙灘
位於金沙鎮內,原是北江河中的沙洲,沙質細白柔軟。1985年起,金沙灘被闢為游泳場和度假村,翌年全面開發,在沙灘游泳區設定安全欄,配備救生員;在翠竹林建造燒烤爐、臨江長廊、野味園林餐廳等。1987~1988年,平整景區內道路和造林綠化,並修築了200多米長的“望江堤”及具有各類異國風情的高級別墅和帳篷。1989年,金沙灘遊客達23.1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91.53萬元。90年代中後期,省內周邊城市景點增加,金沙灘旅遊熱降溫。
九江海心沙
為九江境內西江江心小島。沙洲面積86公頃,島上綠樹成蔭,環境幽雅,自然風光十分迷人。1993年開始開發建設為海心沙度假村,村內設有沙灘泳場、燒烤場、溜冰場等娛樂休閒設施。至2002年,又陸續興建或規劃興建酒店、度假別墅、餐廳等旅遊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

特產

西樵大餅

南海市南海市
西樵大餅最早出品是官山圩的天園餅家,曾暢銷省港各地。其特點是鬆軟、香甜,入口鬆化。這是用西樵山清泉才能製成此餅,其它地方仿製,不及此味,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
西樵山的大餅,已有300年歷史,外型圓大,大者有2市斤,一般也重半斤,也一兩左右的小餅。它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製作過程是,選上等白麵粉,白糖、豬油、雞蛋,配以山上甘泉水,以發酵,作成餅性,在爐中烘製而成。又因餅子形如滿月寓花好月圓的好意頭,因此西樵人嫁娶喜慶、探親和過年過節,都以此作禮品送人。
大頂苦瓜
譚邊大頂苦瓜是廣東省特色蔬菜地方品種,在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譚邊村已有60多年的種植歷史。該品種在珠三角地區遠近聞名,因其肉厚瓤少、瓜型美觀。
鹽步秋茄
鹽步秋茄呈瘦長狀,不似我們平時見到的茄瓜一樣肥大,茄身碧綠通透,像一根纖細修長的手指,瓜尾還向上翹,故又有“觀音手指”之稱。鹽步秋茄歷史悠久、遠負盛名。據傳,僅在鹽步河西永平村一塊兩畝大小,叫做“黃皮園”的農地所產為之佳品。最佳的秋茄食用時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中旬和十月,在潮汕一帶,則流傳著“留命食秋茄”的名言。
九江魚宴
九江的十大魚宴最初以四大家魚(大頭魚、鯿魚、鯪魚、鯇魚)為原材料,隨著漁業的發展,桂花魚、加州鱸、福壽魚、蔬鱸、仙骨魚等高值魚都可以做原料,現魚宴菜式已經花樣百出,演繹出70多種。
九江煎堆
與龍江煎堆一起一直是年宵食品的名角,在廣州和珠三角,名聲比盲公餅還要響。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儘管多方面已有所改良,但也逐漸遠離人們的注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