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新區

南沙新區

南沙新區是位於廣東省廣州市,依託珠三角地區。1990年6月,南沙確定為重點對外開放區域和經濟開發區。1993年5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開發區,2005年,南沙變身為獨立行政區,2012年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2012年10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務院新近批覆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和蘭州新區之後的第六個國家級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廣州南沙新區總體概念規劃綜合方案。廣州南沙新區總體概念規劃綜合方案。

2011年10月11日公布的《廣州南沙新區總體概念規劃綜合方案》,為拓展南沙新區的發展空間和承載能力,將廣州沙灣水道以南原屬於番禺區大崗、欖核、東涌三個鎮劃歸南沙新區管轄。”區劃調整後,南沙新區總面積803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57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33平方公里。其中,南沙新區起步區規劃面積103平方公里,起步區裡的核心明珠灣區的面積33平方公里。

2012年9月備受關注的《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這意味著,南沙新區繼蘭州新區之後升級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至此,在中國國的地域版圖上,國家級新區在華南區域的“缺位”已被填補。

戰略規劃

四個主體功能區
四個主體功能區
起步建設階段(2011—2015年):完成總體功能構建。使經過區劃調整後的南沙新區,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國際化等方面進入廣州市前列,其中南沙新區人口達到75萬人,經濟總量達到16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5%-40%。
基本建成階段(2016—2030年):南沙新區建成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並初步明晰南沙新區的其他各項核心功能。到2030年,南沙新區應基本達到2010年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水平。其中南沙新區人口達到200萬人,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到70%-75%。
最終建成階段(2030—2050年):深化完善南沙新區的核心功能,到2050年,南沙新區應基本達到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水平。其中南沙新區人口達到240萬人,經濟總量達到1.8萬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到85%-90%。

功能分區

將整體區域劃分為四個主體功能區,形成四組團的空間布局。

空間擴展區

現番禺沙灣水道以南全部地區,面積約250平方公里,重點作為南沙濱海生態新城區和臨港低碳經濟區的擴展區

南沙濱海生態新城區

包括黃閣街、南沙街、靈山-橫瀝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是南沙城市高端服務功能的主要承載區和人口的聚集發展區。

臨港低碳經濟區

包括珠江街和萬頃沙街(除毗鄰龍穴南水道的部分區域),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是南沙臨港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南沙河口濕地獨特的高品質生態建設區。

國際(保稅)經濟區

包括龍穴島和萬頃沙街毗鄰龍穴南水道的部分區域,範圍約100平方公里。重點布局保稅物流、生產加工、大宗商品交易等保稅綜合發展業務;貨櫃、大宗商品進出口運輸機國際中轉站等國際物流業;修造船、海洋鑽井平台、大型機械船等海洋裝備製造業。

經濟概況

南沙新區南沙新區
2010年,南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5.68億元,是2002年的7.87倍,年均增長30%;稅收總額達234.85億元,是2002年的25.57倍,年均增長49.9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29億元,是2002年的12.67倍,年均增長37.36%。

從2002年到2010年,在全國原54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南沙的地區生產總值由第25位提升到第13位,綜合經濟實力從第30位提升到第13位,稅收收入由第20位提升到第5位。

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10個5—10萬噸級的深水泊位碼頭已建成運營,開通了歐洲、北美等48條內外貿班輪航線,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汽車滾裝船專業碼頭和珠三角地區最大的石化專業碼頭。2010年全區港口貨物吞吐量1.23億噸,貨櫃吞吐量725萬標箱,分別是2005年的3.53倍和6.04倍,實現了廣州從臨江城市向濱海城市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工業

成為珠江三角洲裝備製造業和核電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廣州示範區、廣東省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以及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被確定為粵港澳合作的重點區域和廣東省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中國科學院的軟體研究所、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紛紛進駐南沙。國際化、高端化的臨港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製造業

南沙臨港裝備製造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還屢屢獲得戰略性突破:我國第一艘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0.8萬載重噸超大油輪“新埔洋”號,在龍穴造船基地出塢交付使用;我國首台國產化百萬千瓦級反應堆壓力容器,在南沙核電裝備工業園建成並交付使用;廣東省第一台油電混合動力轎車,在南沙汽車產業基地下線實現量產;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機器“金龍十號”,在南沙出廠交付使用;另外還有高壓輸變電設備、園林機械、造紙設備、數控工具機、工程塑膠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項目建成投產,現代臨港工業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主導產業

其中包括:高端服務業;科技智慧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產業以及旅遊休閒健康產業。
中國南方對外開放的重要海上門戶,南沙要承擔起廣州市作為綜合性門戶城市的核心功能,在開放型經濟、商貿旅遊、航運物流、會展等諸多領域,成為廣州國際交往的新平台。粵港澳全面合作的綜合試驗區。在粵港澳合作的三大平台中,南沙的區位優勢明顯,面積最大。南沙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領域、全方位拓展粵港澳合作領域。
廣州科學發展的龍頭示範區。南沙要在發展模式、發展動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創新及城市功能提升等諸多方面率先探索、率先實踐,力圖突破,成為廣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宜居城市“首善之區”的示範區。 
珠江口灣區的宜居家園,南沙人口密度低,土地、岸線和生態資源豐富,是珠江口灣區發展“脊樑”的重要節點。

自貿區

2013年7月23日廣東省政府首次正式表態南沙新區啟動申報自由貿易區,南沙新區申報自貿區一事在官方層面由“謀”到“動”,正式擺上檯面。2013年7月23日下午,廣東省政府官方網站正式下發《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2013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在對南沙新區2013年建設目標進度一欄中,明確提出“啟動申報自由貿易區”,這是廣東官方公開檔案中首次提及此事。國家發改委官員此前透露,國務院高層“傾向在廣東和上海先試自由貿易試驗區”。特別是南沙新區是唯一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級新區,在政策獲批方面具有先天性優勢。南沙自由貿易試驗區選址規劃面積為24.52平方公里,包括龍穴島南部、北部和南沙灣三個區域,按照構想,南沙新區自貿區將以“對港澳開放”和“全面合作”為方向,在投資準入政策、貨物貿易便利化措施、擴大服務業開放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實現區內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探索建立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旦南沙新區成功躋身自貿區行列,將用極小的土地面積“引爆”新區的發展方式,從而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推動服務經濟快速發展。

社會事業

南沙新區南沙新區
南沙的民生福利明顯改善,變成了一個和諧的幸福家園。完成了55個村(居)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惠及人口近11萬。投入近4億元完成了區內88個採石(泥)場的復綠工作,堅持綠道建設與生態環境、景觀建設相結合,完成了120公里長的綠道建設,建成全省首條水上綠道。切實加強平安南沙建設,民眾安全感不斷增強。積極開展民生信訪問題集中整治,妥善解決了一批熱點難點問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6168元增長到2010年的14798元,同比2005年,城鎮低保標準從330元提高到480元,農村則從220元提高到420元。三甲醫院——南沙中心醫院建成開業,民眾在區內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全區新農合參合率達99.95%,實現了“一村一室一醫一護”,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區內公交線路增至24條,是2005年的5倍。成功創建了廣東省教育強區,結束了優秀學生中考後基本離開南沙就讀的歷史。廣州外國語學校、圖書館以及一批基層文體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了水鄉文化節、媽祖旅遊文化節等具有嶺南特色的節慶活動,初步形成了城區“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

交通運輸

相繼建成了貫通區內的亭角立交、鳧洲大橋、新龍大橋,連線廣州南北的南沙港快速路、捷運四號線,輻射珠三角的京珠高速等交通主幹道和橋樑;開通了南沙往返香港、澳門的水路客運航線;南沙作為珠三角交通樞紐的作用日益凸顯。

國家級新區

開發建設

南沙新區發展將堅持“科學開發,從容建設”,廣州將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礎、十年現新城”的步驟,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重點突破,整體推進。計畫先用3年左右的時間,夯實城市基礎、產業基礎、人才基礎、服務基礎、生態基礎和環境基礎。不會使南沙人口很快增長,而是要從產業結構、功能布局的需求,來考慮今後人口的構成。

營商環境

與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相比,南沙新區在體制改革創新方面獲得了更有力度的支持。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昨日透露,在國家層面將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州市等各方參加的協調機制,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而此前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都沒有從國家層面建立類似的協調機制。
根據《規劃》目標,2025年南沙營商環境將與國際和港澳全面接軌。南沙是一個立足於密切粵港澳經濟合作的新平台、新高地,同時也藉助南沙新區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來探索我們在社會管理體制方面改革的路子。
《規劃》支持南沙新區在體制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積極學習借鑑港澳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南沙營商環境和國際通行規則的對接,這些都涉及到管理體制的改革,包括行政體制、經濟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在這些方面,我們也會形成一套配套的政策,支持南沙大膽探索、大膽創新,真正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方面能夠走在前面,能夠做出示範。”
南沙新區的活力在於大膽創新,只有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勇於破除發展的瓶頸,爭創體制機制的優勢,才能增強發展的動力,下一步要特別重視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建設問題

聚集人氣

伴隨著以國家新區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新城建設正在快馬加鞭。
廣州南沙,擁有339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不過現有常住人口僅26萬人且甚至出現向老城區倒流的現象。儘管不少老城區的負擔已然很重,但其聚集的人氣卻讓南沙望塵莫及。
遠離廣州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較弱、人文積澱不足……這些都是南沙人氣不足的原因,也成為制約南沙發展的短板。
南沙可以借鑑安徽合肥開發新區的經驗。合肥將最好的三所高校和醫院先後落戶到新區,對人氣的帶動起到了很明顯的作用。段險峰介紹說,南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引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將帶動四五千名高科技人才進駐,再加上這些人員的家屬,總共可以帶動一萬人左右進駐南沙。
新城需要給人自豪感。如今西方很多成功的新城都做到了讓居民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是聚集人氣的關鍵。
南沙要發展,首先要聚人氣,沒有人氣一切都是空談。

容納人口

南沙占盡天時地利,卻存在著人氣不高的問題。不過但躋身國家新區之後,未來會不會湧入太多的人口,走上“擁擠城市”的老路,造成巨大的城市災難?
曾有人提出今後十年廣州至少新增500萬人口,在中心城區已呈人口飽和的狀態下,新增人口多數只能向周邊地區分流,南沙大約要增加200萬左右的常住人口。這相當於南沙每年要湧入20萬人口,南沙是否承受得住?
大量人口的湧入對未來不一定是件好事。當年,深圳依靠大量的福利政策,吸引了眾多移民,但人口爆炸式的增長,給城市帶來了很多的負擔與隱患,從某種角度看,實在得不償失。
從宜居的角度來看,廣州的人口承載力是1100萬人,南沙最多只能承載86萬人口。如果南沙人口保持在80萬到100萬,會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南沙環境宜居,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在10年內吸引來200萬人口也並非不可能,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南沙人口要實現超強發展。
十年引進200萬人口不僅可行而且必要。他說,200萬人口所需的合理土地面積為200平方公里,廣州老城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早已遠遠超出這個數字,而南沙的面積綽綽有餘。作為國家級新區,沒有人口,生產性的服務業,需要大量人口,沒有一定的人口基數,是完全帶不動的。

三足鼎立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作為廣東的三大新區,它們共同構成了珠三角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金三角”。三駕馬車齊頭並進,無論是對廣東乃至泛珠三角經濟圈都是福音。三足鼎立的態勢會否造成三地惡性競爭?投資和政策上的重複會否造成資源浪費?
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因為三大新區的定位各有重點,地理特點也迥異,橫琴占地100多平方公里,南沙陸海總面積將近700平方公里,而前海僅有15平方公里。
三區形成良好的聯動機制,是一個理想的模式,但這個理想狀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政府還需要花很多心思很多時間去培育市場,以形成產業集聚。
南沙、橫琴、前海三區如果形成良性聯動自然最好,但三區的狀態卻是各自發展,如果要形成真正的金三角,就一定要調整利益基礎,有了共同的利益,才能有共同的行動”
南沙的發展必然會對橫琴和前海造成一定的壓力並形成競爭。但南沙有自己的定位,在發展的問題上,不是給了誰優惠政策誰就會發達,具體要看怎么做。南沙要和人家比的是設施和服務,而不是比優惠政策

環境保護

南沙新區的發展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這就意味著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也要及時跟上。另一方面,城鄉也要統籌發展。
南沙新區可以學習歐洲的小城市,城市不大,沒有太多高樓,人們生活悠閒,生活質量很高。把南沙打造成新型城市化的示範區,打造成一座優雅之都。”
傳統的城市化道路是粗放的工業化道路,依靠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快速擴張,這個過程中的能耗和排污都很厲害,南沙應當避免重蹈覆轍,新型城市應該走的是可持續的、產業集約發展的高質量道路。
南沙要發展低碳經濟,把南沙建設成智慧城市,這樣才是真正的幸福廣州。

開發問題

如今的南沙地廣人稀,在南沙進行社會管理服務創新,歷史包袱較少,原有的體制慣性也小。已經有多位專家學者強調,對於國家級新區而言,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機制體制創新。
體制創新、從容發展,是南沙開發之魂。
除了政策和項目的傾斜,更重要的是體制創新,創造經濟社會管理制度規範化、法制化的環境,南沙新區應當多借鑑香港、澳門以及別的先進城市的經驗,真正建設一個示範性新城。在醫療、養老、教育、保險以及行政體制各個方面,南沙都可以進行創新性的改革,南沙可以充分發揮離港澳兩地的近距離優勢,作為體制改革的一塊試驗田。
南沙可以走“營商環境學香港,社會管理學新加坡”的路子。

任務優先

南沙定位模糊,應該規劃先行,最迫切的是形成一整套改革的藍圖和構想,把廣州在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的社會管理經驗系統化、標準化,在南沙先行先試。
南沙還在巨觀規劃階段,要儘快落實具體的人口政策和產業政策以“集聚人氣”,包括戶籍政策、居住政策、稅收優惠等。要。”
南沙在與粵港澳口岸出入境方面已經確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包括設立免稅區、通關便利區、通關合作區等。他還告訴記者,南沙不會獲得太多稅收優惠,但是將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推出比較有力的試點政策,包括引進港澳地區的社工經驗、外籍人士的管理創新等。
基礎設施、迎商環境、服務質量、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建設,將使得未來的南沙不僅是“經濟的新區”,還將成為“城市的新區”。

重點工作

下一步應當特別重視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規劃引領指導。在發展規劃統領下,抓緊編制相關的專項規劃,進一步制定《規劃》具體實施意見,細化操作措施,按照既定發展目標和節點要求有序推進廣州南沙新區建設。
(二)細化落實支持政策,抓緊制定實施細則,推動《規劃》已經明確的金融、土地、海洋管理、與港澳往來便利化、社會管理等支持政策儘快落地實施。同時,按照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研究制定支持廣州南沙新區發展的財稅優惠等方面政策。
(三)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按照國務院要求,抓緊建立由各方面參與的協調機制,並完善工作機構,明確工作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聯動的強大合力。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用好用活先行先試權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加快形成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適應的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
(五)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加強與廣州中心城區和周邊區域的協同發展,進一步拓展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空間,促進大珠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帶動內地更廣大區域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六)突出加強與港澳合作。加快共建優質生活圈、強化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分工協作、推進公共服務合作、加強營商環境對接,形成粵港澳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中國國家級新區

浦東新區 | 濱海新區 | 兩江新區 | 舟山群島新區 | 蘭州新區 | 南沙新區 | 西鹹新區 | 貴安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