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

《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讚頌了史致道的功績,還熱切期望將領們揮軍北伐,淨掃強虜,恢復河山。全詞氣勢恢宏,風格豪邁,充分體現了辛詞的豪放特色。

作品原文

千秋歲
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

塞垣秋草。又報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譚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
莫惜金尊倒。鳳詔看看到。留不住,江東小。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千百歲,從今儘是中書考。

創作背景

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舊曆十二月,辛棄疾又創作了這首《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為即將離任的史正志祝壽。
當時金陵是進圖中原退保江浙的軍事要地,史致道就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職位上,同時史致道的德政也受到朝野人士的認可,因此一些官員和士人希望他能夠有所作為,而一再地對史致道勸勉和稱揚。辛棄疾時任建康通判,對史正志非常欽佩,尊敬有加。兩人交往甚密,經常探討富國強民,恢復中原的大計。辛棄疾在金陵與史正志交往而結下的深厚的友誼,在詞壇一直傳為佳話。

作品鑑賞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史致道,名史正志,字致道,江都(今江蘇江都縣)人。公元1167年到1170年(乾道三年到六年)知建康府(即金陵),兼沿江水軍制置使兼提舉學事。《乾隆揚州志》說史致道“紹興二十一年進士……高宗視師江上,上《恢復要覽》五篇。車駕駐建康,言三國六朝形勢與今日不同,要當無事則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詔下集議,從之。……除右文殿修撰知靜江府,未赴而罷。後歸老姑蘇,號吳門老圃。著有《建康志》、《菊譜》。按《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的小題中有:“呈史留守致道”一語,由此得知:史致道在知建康府時,還兼建康留守。當時金陵是進圖中原退保江浙的軍事要地,史致道就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職位上,同時他的德政也受到朝野人士的認可,因此一些官員和士人希望他能夠有所作為,而一再地對他勸勉和稱揚。辛棄疾時任建康通判,對史正志非常欽佩,尊敬有加。兩人交往甚密,經常探討富國強民,恢復中原的大計。辛棄疾在金陵與史正志交往而結下的深厚的友誼,在詞壇一直傳為佳話。辛棄疾為史正志所作的這幾首詞,也以其特有的品位一直為後人所傳誦。諸如《滿江紅·建康史帥致道席上賦》、《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等。
公元1169年(乾道五年)舊曆十二月,辛棄疾又創作了這首《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為即將離任的史正志祝壽。此詞語美詞工,格調恢宏,字裡行間,不僅讚頌了戰友的功績,還熱切期望將領們揮軍北伐,淨掃強虜,恢復河山。這也是眾多愛國志士們的共同心愿。

作者簡介

辛棄疾像辛棄疾像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