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衣

千佛衣

千佛衣即指出家人所穿染衣,又稱袈裟,是與在家人所穿白衣相對的稱呼。《佛本行集經》中說悉達多太子“棄捨五欲,為求道故,出家人山,遠離親族,剃髮染衣,思惟苦行”,後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也就是說,太子成佛之時,是示現披染衣的。不獨釋迦牟尼一佛如此,賢劫千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皆示現披染衣成道,《賢愚經》中說:“染色之服,皆是三世賢聖標式。”因此,染衣又稱千佛衣。

簡介

千佛衣

由來

佛陀白搭染衣,亦令出家弟子常服染衣以為表相,並仔細說明了染衣製法。染衣所用布最初來源於屍陀林。所謂屍陀林意指拋棄死屍處。佛弟子人屍陀林拾取裹屍布,經七洗七曬後縫製成衣。最初的染衣其實只是一塊恰好能遮蔽身體、抵禦風寒的布。布色暗紅,是因浸漬過屍體血跡的緣故。後來出家人漸多,裹屍布已不夠用,佛陀便規定可用世人丟棄之衣物,浣洗清淨,再煮草以為染料,染之為衣,此即經中所說“弊衲衣”。其顏色樣式與以裹屍布所製衣完全一致。

佛陀為何一定要弟子披這種染衣呢?《十二頭陀經》說:“有好衣因緣,則四方追求,墮邪命中。若得人好衣,則生親著;若不親著,檀越則恨。若僧中得衣,如上說僧中之過。有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貪著處,好衣因緣招致賊難,或至奪命。”意思是說:出家本為求法修道,若在穿衣方面不加限制,有些身見重、喜好修飾的人便會追求好衣,墮於邪命中,妨廢行道。他們若求得好衣,則對待施與者會比對待旁人更親切,而失去平等的心態。如果對施與者不親著,又容易招致對方怨恨。無論施與者是在家人還是出家眾,都有這樣的過失。總之,好衣會令未得道的凡夫生起貪婪,甚至招來賊難,被人殺害。為避免上述違緣,佛陀才制定出家眾必須統一披染衣。

另外,染衣有諸多功德:《賢愚經》中說:“其有眾生剃除鬚髮、著染衣者,當知是人不久當得解脫一切諸苦,獲無漏智,為諸眾生作大救護。若有眾生能發信心,向於出家著染衣人,獲福難量。佛告阿難,我由往昔,於諸出家著染衣人,深生信心敬戴之故,致得成佛。”《大方等大集經》中說:“此袈裟染衣,一切過去諸佛常所加持。又此袈裟則為一切諸菩薩種,則是趣向涅盤正路,則是鋼刀能斷煩惱,則是涅盤種子,則是失道者燈明,亦是除病者藥。”《大寶積經》中說:“此染色衣,令諸人、天、阿修羅等生塔想。”《大智度論》說:“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人涅盤。’”因此,染衣又有涅盤衣、光明衣、怖魔衣等別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