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舖[莘縣]

十八里舖[莘縣]

十八里舖鎮位於莘縣縣城6公里處,鎮域面積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萬畝,轄87個行政村,人口5.1萬人。

簡介

八里舖鎮原為十八里舖公社,1984年7月,分為十八里舖鄉王鋪鄉,1997年4月,十八里舖鄉改為十八里舖

十八里舖十八里舖
鎮,2001年3月,王鋪鄉和十八里舖鎮又合併為現在的十八里舖鎮。
十八里舖鎮黨委下設黨支部99個,其中農村黨支部87個,企業黨支部4個,達到“五個好”標準的黨支部60個。全鎮共有黨員1861人。
近幾年來,十八里舖鎮堅持以富民強鎮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民營經濟發展為突破口,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健康和諧發展。2007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7.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工商稅收2467萬元,鎮財政收入8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28元。是省級文明鄉鎮、創安工作先進單位、科普工作先進單位,連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民營經濟明星鄉鎮”、“農業結構調整明星鄉鎮”等榮譽稱號。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重點培植了紡織印染塑膠製品電線電纜煉鐵鑄造服裝加工等支柱產業,突出抓好了莘星公司新亞公司莘光公司莘冠公司四家限額企業的發展。2007年,民營經濟實現銷售收入8.6億元,利稅5600萬元。2007年,莘星公司投資4000萬元,新增120台劍桿織機及20000枚紗錠項目及附屬設備。新亞公司投資8000萬元,征地80畝進行擴建,新增紗錠20000枚。強化企業管理,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聯繫與合作,引進各類管理人才和先進技術,山東省經濟學院把莘星公司作為實踐基地,實現優勢互補,為企業增添了活力。
農村經濟取得顯著成績,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嚮導,以科技為動力,“走特色路子,創優質牌子”,全面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和衛生安全標準,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黃瓜、芸豆、青椒、西葫蘆被農業部認證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其中,青椒、西葫蘆被農業部認證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007年,全鎮新建大棚1868個,年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0畝,年產無公害蔬菜近6億斤,總收入3.5億元,人均蔬菜收入3900元,約占農民收入的80%。冬暖式大棚發展到3萬個,其中,新建山東省第五代高標準冬暖式大棚26000個,發展露地菜3000畝,食用菌40萬平方米。積極引進新品種,以荷蘭曼迪塔蘭多五彩椒俄羅斯無刺黃瓜以色列番茄等名優品種萬餘棚,單棚效益近2萬元,形成了以大蒜、黃瓜、芸豆為主的常規菜,以太空椒、五彩椒為主的稀特菜,以油桃、葡萄為主的優質水果,以草菇、杏孢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大力推廣菜菌間作、菜糧間作等種植模式,實現了三種三收、四種四收,單棚收入超萬元的冬暖式大棚占92%以上。加強市場建設,投資30萬元,對蔬菜市場進行了改造,改善了市場環境。市場日交易量達80萬斤,進一步完善了產、供、銷體系。
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聘請聊城市建築設計院對十八里舖鎮村建設進行了總體規劃。投資600多萬元,修建農村公路210公里,改建新建橋樑12座,全鎮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電話鄉鎮目標。新挖溝渠16公里,新打井110眼。大王莊村滴灌節水工程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農村用電更安全、更方便、更節省。1.5萬畝鹼地項目改造啟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投資15萬多元對綜合治理辦公室按照規範化要求,進行了改造,新建了45個平安綜治“亮點”村,基本實現了村級綜治辦規範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建設”先進鄉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定》和“一法三規一條例”精神,開創了計畫生育工作新局面。2007年,投資80萬元對鎮服務站和26個村級服務室進行了規範化建設。2007年,教育事業總投資200多萬元,新建鎮中國小兩棟,改造危房3000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全鎮有21個村莊安裝了有線電視,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武林外傳里的地點:

十八里舖乃是出入京城的必經之路,此地建築宏偉壯觀,街道平坦寬闊,集市之內百貨雲集、琳琅滿目官道之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繁榮異常。不過也正是如此,一些江洋大盜、剪徑毛賊也聚集於此,時常襲擊過往客商,是一處魚龍混雜之地。

十八里舖十八里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