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支

十八支

禪是:“思維修”、“度無極”、“靜慮”、“事究竟”、“功德叢林”的意思,初禪有五支、二禪有四支、三禪有五支、四禪有四支。

含義

寺廟寺廟

十八支又稱十八禪支、十八支林、十八靜慮支。指色界四禪定之十八種功德法。是:“思維修”、“度無極”、“靜慮”、“事究竟”、“功德叢林”的意思,初禪有五支、二禪有四支、三禪有五支、四禪有四支。

初禪

(一)初禪天定五支

寺廟寺廟

(1)覺支(尋支),謂行者在欲界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諸淨色法,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即生身識,覺此色觸。

(2)觀支(伺支),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以細心分別此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為欲界所未有。

(3)喜支,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思惟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得初禪,利益甚多,歡喜無量。

(4)樂支,謂行者發初禪時,喜踴之心既息,則恬然靜慮,受怡悅之樂。

(5)一心支(定支),謂行者初證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之散,若喜樂心息,自然心與定一。

(二)二禪天定四支

(1)內淨支(內等淨支),謂行者欲離初禪,呵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淨。

(2)喜支,謂行者初得內淨時,得免覺觀之患,而獲勝定,內證之喜無量

(3)樂支,謂行者喜踴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怡悅之樂。

(4)一心支,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

(三)三禪天定五支

(1)舍支,謂行者欲離第二禪時,呵責二禪之喜,喜既滅謝,則發第三禪之樂,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

(2)念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則樂從內起,應須愛念將息,則樂得增長。

(3)慧支,謂行者既發第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

(4)樂支,謂行者發第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將護此樂,樂則遍身,若離三禪,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

(5)一心支,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法為一,澄渟不動。

(四)四禪天定四支

(1)不苦不樂支,謂行者欲離第三禪時,呵責于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無苦無樂。

(2)舍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第三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

(3)念清淨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復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其不退,進入勝品。

(4)一心支,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寂靜,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瑜伽師地論十一、顯揚聖教論卷二、雜集論卷九、俱舍論卷二十八]

拓展解釋

禪

天和禪不是一個意思,阿羅漢住在四禪天(住在福生天、廣果天等五天中,依他們各自的斷證工夫而住),(四禪天就是阿羅漢的客天,也就是阿羅漢像做客一樣住在四禪天中)。

注意:我此處所講的阿羅漢是指三果羅漢,不可以錯會成四果羅漢,因為四果羅漢,現證涅磐,是超出三界外的,不會再在三界中住。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不錯,但欲界是講住在欲界的眾生是受欲望的控制的,只有靠修學佛法才可以出離;色界是指眾生已經不受欲望的吸引;無色界是指眾生已經不受欲吸引、控制以後,進一步不受色的吸引和控制。按佛經講:“無色界眾生還是有微細的色的。”比如:“舜若多”就是虛空神,無有觸和色礙(即令有色,亦是清淨的微妙色)我們要在佛的身體放光以後才可以看到“舜若多”的身體(只是看到他身體的輪廓)。

禪中還分“五門禪”、“五輪禪”、“十二門禪”、“百八三昧”、“十八不共大定”等等;即令是五輪禪中的地輪禪亦有三種功德;水、火、風、空亦各有三種功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