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輕型RIM-7M“海麻雀”艦空飛彈

北約輕型RIM-7M“海麻雀”艦空飛彈

“海麻雀”艦對空飛彈此飛彈是一種全天候近程、低空艦載防空飛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機、直升機及反艦飛彈,1969年開始裝備。海麻雀經過改進後具備命中精度高、反應時間短、抗干擾能力強、適用範圍廣、全天候、全方位、多目標攻擊能力等優點。

簡介

國別:美國等北約國家
武器名稱:輕型RIM-7M“海麻雀”艦空飛彈
戰術指標:
目標:飛機、超音速反艦飛彈(改進型)
改進型海麻雀艦空飛彈(ESSM)
最大射程:1~22.23km
使用高度:150m~3km
速度:大於等於M2.5
攻擊方式:全向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4mm
翼展:1000mm
彈重:228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雷達制導
引信:近炸和觸發引信
戰鬥部:RIM-7E/H採用高能連續桿式,殺傷半徑15m,重30kg
動力裝置:MK38固體火箭發動機

發展歷史

海麻雀:從誕生到壯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計畫發展一種比現有飛彈系統小的多的短程點防禦飛彈系統(BPDMS),用以裝備攻擊型航母和輕型護衛艦,進行點防禦。原來海軍本打算發展RIM-46海上拳擊手飛彈用於點防禦,但是1964年這個項目被撤消了。此時海軍就將注意力轉移到AIM-7E麻雀空空飛彈身上了。AIM-7E是1963年開始生產的,它在原麻雀彈的基礎上改用了MK38或MK52火箭發動機,射程大幅增加。當然,空對空飛彈的有效射程很大程度上依靠於發射時的各項參數,如載機速度和目標的相對速度。麻雀空空彈在迎頭攻擊時,在最佳的情況下射程能夠達到35公里,但是尾追時大概只有5.5公里。AIM-7E總共生產了大約25000枚,其各個批次之間也略有不同。
鑒於AIM-7E的良好性能,美海軍決定在AIM-7E空空飛彈的基礎上發展RIM-7E海麻雀系統,又稱基本型海麻雀或者基本型點防禦飛彈系統。其飛彈就是原封不動地採用AIM-7E空空彈,真可謂是麻雀“下海”。海麻雀的制導站和發射裝置也因陋就簡採用現有設備改裝。其發射裝置是經過改進的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火箭發射箱,火控系統主要是MK115型手控式火控系統和MK51手控式跟蹤照射雷達,系統總重約17.7噸。此型海麻雀由於需要手工操縱火控系統,因此反應時間較長,低空性能差,不能對付反艦飛彈。1967年,RIM-7E進入美軍服役。從此,美國海軍就開始對海麻雀進行了無休止的改進。
海麻雀的飛彈的改進幾乎是同同型空空彈同步的。AIM-7E空空彈研製成功後,雷錫恩公司發展了AIM-7F型空空彈,其技術當然也運用在海麻雀上,這就是RIM-7F。其改進主要集中在飛彈上,採用了新型的雙推力發動機(大力神MK 58或者Aerojet MK 65),這進一步增大了射程。此外它還採用了固態化的電子導引和控制系統,即AN/DSQ-35,這也需要改進的脈衝都卜勒雷達配合。後來導引頭又改進為AN/DSQ-35(AIM-7F-11),小型化的導引系統為裝備重型的MK71戰鬥部騰出了空間,這種型號從1975年開始生產,一直持續到1981年。從AIM-7F開始,這種飛彈的官方編號也由麻雀III改為簡單的麻雀。
實際上,RIM-7F的性能要比後來發展的RIM-7H還要好。這或許是1974年美國海軍計畫發展RIM-101A的緣故,它實際上是先進海麻雀RIM-7E/H的派生型號,但是由於RIM-7系列的發展,這個項目還是被取消了。RIM-7F並沒有存在太久,因為後來出現了更先進的RIM-7M。
1968年,雷錫恩公司著手對RIM-7E飛彈進行上艦的適應性改進,期間比利時、丹麥、義大利、西德、挪威和荷蘭六個北約國家也參與進來,研製了新型的艦上制導設備和發射裝置,這就是RIM-7H北約海麻雀。該系統採用的RIM-7H飛彈與RIM-7E相比外形改變不大,只是彈翼改成半摺疊式,而尾翼則完全可摺疊(這種摺疊翼也用於後來的RIM-F/M/P/R),從而能在較為緊湊的發射箱上發射。飛彈內部也有一些改進,包括增加一個飛行高度探測裝置,改善了低空性能,加裝了紅外引信,提高了精度,裝上了敵我識別器,防止誤射。所以就彈體而言要比編號更早的RIM-7F還要落後一些。但是其他系統就更先進一些了。它採用了更為輕便的MK29八聯裝發射裝置和新型MK-91數位化火控系統和新型照射制導天線,系統總重只有12噸。可以裝在快艇等小型艦艇上。此型飛彈性能有較大提高,但是尚不具備對付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巡航飛彈的能力,其在強電子干擾的情況下命中率也很低。RIM-7H於1973年開始生產,1979年陸續裝備到美國海軍的32艘軍艦和北約國家的19艘軍艦上。
1978年,美國海軍為進一步改進和提高麻雀空對空飛彈的性能而獨立研製了AIM-7M,自然也有了其地面的對應型號RIM-7M高級型海麻雀。有人認為M代表單脈衝(monopulse),因此並沒有J.K.L型號。該型飛彈的外形和尺寸都和RIM-7H相似,其重要特正是採用帶數位訊號處理器的倒置單脈衝接收機,其位於新的WGU-6/B設備艙內,這使該型彈的抗地物雜波能力大增, 首次具備了下視下射能力,能夠有效對付掠海飛行的反艦飛彈。此外,它使用了新型的數字計算機,自動駕駛儀和引信。自動駕駛儀使RIM-7M飛彈能夠按最優彈道飛行,只有目標機動到一定範圍外時,飛彈才會實施機動,以節省能量。RIM-7M的發射裝置改為8聯裝MK29箱式發射系統,它也能夠使用宙斯盾系統的MK41或者MK48垂直發射系統發射,其每個發射單元可以裝4枚海麻雀。
此後,對應改進的麻雀空空彈,海麻雀還發展了RIM-7P和RIM-7R兩種型號。RIM-7P實際上是RIM-7M的改進型。它大幅提高了電子系統和彈載計算機的性能,裝備了新的導引頭,並且增加了中段的數據鏈系統。其對付小型低空目標的能力增強。而RIM-7P也有兩種不同的改進型,即Block I 和 Block II。Block I有一個WGD-6D/B制導艙段,而BLOCK II則採用了一個WGU-23D/B制導艙,並且增加了後置接收機。RIM-7P有一種訓練彈為RTM-7P。到2001年為止,各種型號的海麻雀總共生產了9000多枚。

改進型海麻雀:脫胎換骨

如果說改進型海麻雀飛彈本身同北約海麻雀有什麼相似的話,那就是它們的名字了。
改進型海麻雀(ESSM)針對RIM-7北約海麻雀進行改進的國際合作項目,概念設計於1988年由胡福斯和雷錫恩公司提出,稱之為與海麻雀發射系統兼容的新型飛彈系統。 它將可以對付高速高機動的反艦飛彈。最初,曾經對這種飛彈有一種非官方的編號RIM-7PTC(尾翼控制型RIM-7P)或者RIM-7T,但是它真正的官方編號是RIM-162,從這個編號也能看出,這是一種全新的飛彈系統。1995年,美國海軍宣布胡福斯為ESSM項目競爭的勝利者,隨後,它就聯合雷錫恩公司一同進行設計。後來胡福斯公司飛彈分部被雷錫恩公司收購,所以目前雷錫恩公司是ESSM項目的唯一承包商。
RIM-162是以RIM-7P為基礎設計的,但是兩者幾乎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前者應該算是一種全新的飛彈。它是一種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飛彈,採用了類似標準艦空飛彈的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來了鏇轉彈翼方式。採用推力矢量系統,可以使飛彈的最大機動過載達到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目前的戰鬥機即便作出9G的持續規避機動動作也絲毫無法躲閃它的攻擊。ESSM還採用了全新的單級大直徑(25.4厘米)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新型的自動駕駛儀和頓感高爆炸藥預製破片戰鬥部有效射程與RIM-7P相比顯著增強,這使ESSM的射程到達了中程艦對空飛彈的標準。ESSM採用了大量現代飛彈控制技術,慣性制導和中段制導,X波段和S波段數據鏈,末端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這種特殊的複合制導方式可以使艦艇面對最為嚴重的威脅。
目前,雷錫恩公司計畫生產4種型號的ESSM飛彈。RIM-162A是計畫用宙斯盾系統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發射的型號,每個MK41發射單元內可存放4枚ESSM飛彈。RIM-162B是用非宙斯盾艦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進行發射的型號,它設有宙斯盾系統的S波段數據鏈。RIM-162C和RIM-163D則分別是由MK48垂直發射系統和MK29箱式發射系統發射的RIM-162B的改進型號。
各種型號的ESSM飛行測試平台的試驗工作於1998年9月展開,這些試驗包括攔截靶機和模擬的飛彈威脅。2003年,ESSM 完成了在小鷹號航母上的試驗,效果良好,下一步就是展開大批量生產並形成戰鬥力了。

AIM-7 Sparrow

AIM-7 Sparrow“麻雀”系列飛彈是美國研製的中程雷達制導空空飛彈,研製開始於1946年,至今已發展了十多個型號,而且還派生出了一系列的地空、艦空飛彈。英國的“天空閃光”、義大利的“阿斯派德”便是在AIM-7E的基礎上研製的。

第一代“麻雀I”AIM-7A

二戰結束前後美國就有許多公司競相開展空空飛彈的研發,經過反覆研究論證美航空局飛彈部確認雷達制導是一種方向,於是就提出在現有基礎上採用“雲雀”地空飛彈的某些技術,研製一種空空飛彈。鑒於斯伯利公司在炕空電自及精密機械方面有很好的經驗,美海軍航空局與該公司簽訂了契約。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設立特種武器部開始研製工作,代號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點式導引法單波束系統,5月簽訂契約,7月正式命名為“麻雀I”。1948年8月進行第一次無動力飛行,1951年開始投產,AIM-7A於1955年進入美海軍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產200枚。1962年統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負責制導和控制部分,彈體結構由道格拉斯公司負責。用於第一批麻雀I飛彈的研發費用約3000萬美元,設計歷時六年。 AIM-7A“麻雀”飛彈採用鏇翼式氣動布局,彈身細長,頭部呈尖錐形,彈體為圓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彈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內,四片全動式三角型鏇翼裝在彈體中部,與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兩對鏇翼中有一對可差動偏轉用以控制飛彈在飛行中的橫向滾動。飛彈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彈頭、制導和控制艙和發動機。彈頭部分安裝保險、解除保險裝置、引信、戰鬥部;制導和控制艙裝有自動駕駛儀、加速度計、天線、計算機和伺服系統。電源裝在鏇轉彈翼伺服機構後面。彈體採用鋁合金和鎂合金製造。
戰術指標
目標:M1以上的轟炸機
最大射程:8km
速度:M2.8
攻擊方式: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80m
彈徑:203.2mm
翼展:700mm
彈重:148kg
制導方式:慣性+雷達駕束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二代“麻雀II”AIM-7B

由於AIM-7A導引精度機動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當時轟炸機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軍航空局在AIM-7A生產高潮時就提出兩種新自尋的方案,其中一種就是主動雷達導引,當時代號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負責研發,但是在1953年放棄了改方案,該彈共生產100枚。 飛彈的布局結構與AIM-7A相似,鏇轉彈翼呈梯形。制導採用自動尋的系統,系統主要由發射機、接受機、天線、計算機和控制器構成,可以對目標進行自動跟蹤。該彈優點是發射後便可以機動飛行,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2km
速度:M2.8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00mm
彈重:160kg
制導方式:主動雷達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第三代“麻雀III/IIIA/IIIB”

由於50年代轟炸機速度大大提高,並裝備有大量電子干擾設備,自衛能力增強,同時還要面臨新出現的戰鬥機,美軍迫切需要遠距攻擊空空飛彈,雷錫恩公司於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經過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競爭,最終與海軍簽訂契約成為主承包商。當時代號AAM-N-6,1958年8月裝備部隊,該彈共生產2000枚,1959年停產,1962年被命名為AIM-7C。 飛彈的外形與AIM-7A相似,頭部呈尖卵形,鏇轉彈翼呈直角梯形。制導採用比例引導法。該彈低空性能較好,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電子部件多選用電子管顯得比較笨重。其改型為“麻雀IIIA”。
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3km
速度:M2.5~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6m
彈徑:203.2mm
翼展:1020mm
彈重:173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麻雀IIIA”AIM-7D

“麻雀IIIA”AIM-7D為AIM-7C的改進型,可以超音速發射的半主動連續波制導空空飛彈,早期代號為AAM-N-6A,1961年裝備部隊,1964年停產退役只做訓練彈使用。改彈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產7500枚 飛彈的外形與AIM-7C相似,頭部呈雙曲線外形,尾段呈接錐形。彈翼的平面形狀為後掠梯形,安定面為後掠三角形,翼型均為菱形。全彈分為五部分:引導頭艙、控制艙、舵機艙、戰鬥部、引信和保險裝置、發動機艙,各艙獨立。戰鬥部採用預製破片式,重約30kg,呈圓柱形。 AIM-7D的優點是可以攔射,並具備抗干擾能力,根據做戰環境可自動或半自動切換工作方式。缺點是體積大、笨重、所需設備複雜。戰術指標 最大射程:15km 使用高度:15km 速度:M2.5~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7m 彈徑:203.2mm 翼展:1018.46mm 彈重:178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引信:都卜勒雷達近炸+觸發引信 戰鬥部:預製破片殺傷式,殺傷半徑12~15m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麻雀IIIB”AIM-7E

“麻雀IIIB”AIM-7E為AIM-7D的改進型,加大了射程具備迎頭攻擊能力,早期代號為AAM-N-6B,改彈由雷錫恩公司根據美海軍要求重新設計,1961年1月投產,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裝備部隊,在越戰中代替了麻雀IIIA,該彈1972年停產,共生產2000枚。 飛彈的布局和結構與麻雀I相似。戰鬥部採用高能炸藥連續桿式,內置216根鋼條,重約29.5kg,呈圓柱形。 AIM-7E的優點射程大,可進行遠距攻擊。缺點是低空性能差,最小發射距離太大,不適應格鬥做戰,故障率間隔時間短等,其改進型為AIM-7E2,1965年將該彈改為RIM-7H艦載“海麻雀”。戰術指標 目標:機動力<3g的轟炸機、戰鬥機 最大射程:26km 使用高度:18km 速度:M3 攻擊方式:攔射、尾追 使用條件:全天候 彈長:3.65m 彈徑:203.2mm 翼展:1010mm 彈重:204kg 制導方式: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制導 引信:MK5.35半主動無線電近炸引信+觸發引信 戰鬥部:連續桿式,重約29.5kg,殺傷半徑9m 動力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

“麻雀IIIB”AIM-7E2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軍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過渡型格鬥飛彈,最小發射距離較E型縮短一半,改進了戰鬥部和發動機,於1969年用於越戰戰場。 飛彈基本與AIM-7E相似,只是動力裝置和戰鬥部有所區別。戰鬥部重約32kg,呈圓柱形。 AIM-7E2的優點射程、速度和機動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為提高低空性能、攻擊下視目標,提高全向攻擊和格鬥能力,雷錫恩公司進一步研製了改進型的AIM-7F。

RIM-7 SEA SPARROW 海麻雀

海麻雀為美海軍的全天候、近程、低空點防禦艦空飛彈,用於對付低空飛機、反艦飛彈及巡航飛彈等。系統由美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主管,海軍武器系統中心負責技術和試驗,雷錫恩公司為主承包商。海麻雀系統發展了三種型號:基本型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的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彈人低空面防禦系統。為加強低空防禦能力,海軍自1964年將AIM-7E移植為RIM-7E,基本型1969年服役,1972年後被後繼型號取代。 60年代末為了對付掠海飛彈美國和北約國家於1968年開始聯合研製改進型,代號為RIM-7H。1977年美國、加拿大和丹麥三國海軍又聯合研製了輕型先進點防禦海麻雀系統,飛彈以AIM-7M為基礎結合垂直發射技術。到1984年海麻雀個型號各生產6345枚,裝備北約各國艦隻。 飛彈呈細長圓柱形,頭部為錐形,尾部為收縮截錐形。飛彈採用全動翼式氣動布局,兩對彈翼配置在彈中部,起到舵和副翼雙重作用,產生升力和控制力。兩對固定尾翼用來控制穩定性,翼和尾翼均呈X形布置。基本形沿用AIM-7E的結構,但尾翼翼尖切去了一點,彈翼改為摺疊式。輕型海麻雀由AIM-7M改進而來分標準型和垂直發射型,區別在於垂直發射型發動機尾部加裝了燃氣舵。

中國HHQ—16與“海麻雀”艦空飛彈的對比

1、日本海軍的“高波級”在艦首主炮後裝有一具32單元的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可用來發射“海麻雀”近程艦空飛彈,這也是除“金剛”級外第三種採用這種發射裝置的飛彈驅逐艦。由於其所具備的多用途性,使其在使用上比“村雨”級裝備的MK48型垂直發射裝置在作戰使用上要靈活得多。MK41型發射裝置最多可裝29 枚“海麻雀”艦空飛彈(有3個發射單元被起重機所占用)。“海麻雀”是目前西方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近程艦空飛彈,“高波”級目前所使用的是RIM-7M 型,是目前各國使用最多的一個型號。RIM-7M型飛彈彈長3.66米,彈徑204毫米,彈重227千克,飛彈最大射程18千米,最大作戰高度5千米,動力裝置為一台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採用WAU-17/B聚能爆破戰鬥部,重40千克,引信是雙功能的主動雷達近炸及觸發引信。末端採用的是主動雷達制導,可對1~18千米的中、低空目標實施攔截,有較強的抗電子干擾及低空反導能力。
和日本海軍裝備的這種近程點防禦飛彈相比:無論是從飛彈發射形式、雷達導引頭方式、飛彈本身的抗干擾能力、最大射程都相差不大。但是在給對空飛彈提供目標跟蹤和中繼制導方面中國海軍的054A護衛艦略遜日本海軍的驅逐艦。
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因素可以說和安裝在 “高波級”驅逐艦上OPS-24型雷達是日本在90年代初期研製成功的一種艦載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90年代初開始裝備使用。 OPS-24型雷達可以完成遠程對空警戒及探測,對作戰飛機進行引導;進行中距離目標的搜尋及指示,對飛彈實施控制和中段制導,對超低空目標進行掃描及跟蹤等。其對空探測距離可達到210千米,對低空目標探測距離在40千米以上,可同時跟蹤150個海空目標,並可對艦載的“海麻雀”艦空飛彈進行中段制導。其開線採用水平360度鏇轉,仰角採用程控電掃,可提供半球式覆蓋,數據處理時間短,反映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
2、054級護衛艦上艦空飛彈大概採用的是冷發射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發射裝置的燃氣發生器位於飛彈發射筒底部,它的上面是一個類似氣動缸的裝置,當燃氣壓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可以推動原來被固定的活塞(飛彈托架)擺脫束縛,高速向上運動,同時帶動活塞上的飛彈向上同步運動,衝破易碎發射筒蓋,彈離飛彈筒,當飛彈的彈射高度達到20米左右時發動機點火,開始朝預定目標飛行。為了避免啞彈所以它可能還是採用有一定傾斜角度的發射裝置。這樣它和採用完全垂直熱發射的日本海軍“海麻雀”近程艦空飛彈在發射後有效作戰反應時間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3、中國在反艦飛彈、空空飛彈研製上看來採取的是和法國和俄羅斯相類似的研製過程,既首先從艦射型反艦飛彈作起;在條件成熟後再發展成為空射型飛彈;最後才研製潛射形反艦飛彈。而中國的巡航飛彈乾脆從陸基型起步、再依次發展和空射型和艦射型。這可能一是在武器研製過程中加強保密性;二是中國西部有廣闊的土地可以供新飛彈試製發射使用。不過現代海戰的首要任務就是誰取得戰場的制空權誰就占的戰爭取勝的先機。對一個國家來說,研製先進武器系統是需要有雄厚的財力作後盾的。中國作為一個重新崛起的大國在目前在這方面還是不可能和世界第一大國國相比。
中國海軍在製造護衛艦方面的製造水平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054A護衛艦開始批量建造,那么這種安裝有中國自己研製的近程垂髮艦空飛彈的軍艦,不僅是中國海軍現役艦艇中性價比較好的一款軍艦;同時隨著它的加入中國海軍水面艦隊將形成多層次、多目標、比較完善的艦隊防空體系。這才是為中國海軍真正走上藍水海軍之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雖然中國海軍在區域防空飛彈和中程艦空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的普及方面我們和日本海自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中國海軍在擁有國產的宙斯盾系統以後,已經真正擁有一套由遠程艦空飛彈、中近程艦空飛彈、近防速射炮組成的比較完整的艦隊遠、中、近區域防空體系。儘管054A級護衛艦上的海紅旗-16艦空飛彈在中國海軍的特混艦隊中只能承擔點防空的任務。可是在它之前112艦上的海紅旗—7飛彈是從法蘭西引進的、168艦上的S-N-12無風飛彈是從俄羅斯購買的。
海紅旗—16作為中國海軍第一款採用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的近程艦空飛彈,它的順利裝備不僅縮小了中國海軍在近程艦隊防空領域內與世界先進國家海軍艦隊的差距,同時國產的武器系統也為戰時維修保障、配件更換、飛彈補給等方面,都起著進口國外武器系統無法替代的作用。從這一點看我們確實有理由為中國軍工所取得的進步感到驕傲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