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石窟

北朝石窟

石窟藝術是北朝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石窟寺是一種佛教的建築形式,起初是以洞窟為主,後來發展到露天摩崖造像。中國古代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播方向,由西而東,由南而北的。中原地區最為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和洛陽龍門石窟,西北則有敦煌石窟。

基本信息

簡介

北朝石窟北朝石窟
石窟藝術是北朝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石窟寺是一種佛教的建築形式,起初是以洞窟為主,後來發展到露天摩崖造像。中國古代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播方向,由西而東,由南而北的。
中原地區最為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西北則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452年),由名僧曇曜籌畫設計,主要洞窟開鑿於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之間,其規模龐大,其中最大的佛像更高達17米。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又開始在洛陽城南的龍門鑿窟造像。龍門現存石窟1352個,造像9700餘尊,約有三分之一為北魏時所開鑿。石窟中的石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態肅穆安詳,寓動於靜。窟壁多飾以浮雕,有小型造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圖像等,形態逼真,場面生動。石窟中還保存了不少碑銘題記,是研究書法和歷史的珍貴資料。

歷史

西晉末年,晉室內亂,北方遊牧民族乘隙入主中原。這些少數民族易地而居之後,舊時奉若“戎神”的佛,更受統治者的尊崇,佛教遂在北方得以大興。佛圖澄輔佑石趙,得帝王仰戴。曇摩毗駐錫河州,訓以禪道。鳩摩羅什譯經長安,弟子千百。從此,由西域中原的廣大地域內,“民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後趙政權僅十數年間,各州郡建立佛寺竟達893所,僧尼萬餘人(《高僧傳?佛圖澄傳》)。北魏經略北方,對佛教“篤信彌繁”,建寺造像,頗重功德。據統計,皇室造寺47所,王公貴族舍宅立寺839所,百姓僧眾建寺三萬餘所,境內僧尼多至百萬人眾(《辯正論》卷三,《法苑珠林》卷一二O)。到北魏末年,僅洛陽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崇佛風氣之盛,寺院奢麗豪華之情景,在楊炫之《洛陽枷藍記》一書中描寫的十分生動;
(洛陽)至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愈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屐;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蹟,於是昭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模山中之影,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綈,土被朱紫而已哉。(《洛陽伽藍記》序)

這種祟飾佛寺,造立經象的風氣,到北齊、北周仍相承襲。受北方地域文化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北朝的佛教信仰特別注重建寺、造像、修功德、講業報,逐漸與南朝佛教重義理、通玄解的風尚相分野。因此,北朝修建寺廟,開窟造像的數量和規模都為南朝所不及。魏文帝昭中所說“內外之人,興建福業,造立圖寺,高敞顯博,亦足以輝隆至教”(《魏書?釋老志》),是對北朝信佛風尚的最好註解。今天所能見到的北朝佛教遺蹟,以石窟為主,數量眾多,組成西起新疆,東到洛陽的石窟藝術帶。這些大小石窟中保存的壁畫,輝赫輪奐;雕刻的佛像,精美祟麗。倘佯其中,仍讓我們領略到佛教藝術昔日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