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家

北宋四家

北宋四家,在以“文儒之盛”著稱的宋代,書壇上的狂放氣息逐漸減弱,道德觀念悄悄注入字裡行間。許多政治活動家兼書法家,詩宗杜甫,文繼韓愈,書法師承則選中了顏真卿。“人品”與“書品”相統一,成了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簡稱“蘇黃米蔡”,書法各臻其妙,是宋代尚藝書法的代表。

北宋四家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書法學習二王、顏真卿、徐浩、李北海。他的字,點畫肥重(董其昌譏為“墨 豬”),天真浪漫,筆力雄健,結字寬綽,書法為宋四家之首。流傳的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天際烏雲帖》、《祭黃幾道文》、《赤壁賦》、《洞庭春色賦》、《太白仙詩》等。

大文豪蘇軾的書法被譽為“北宋第一”,他的書法也和詩文一樣,體勢寬博,縱逸豪放。

黃庭堅黃庭堅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人(江西修水),官至吏部員外郎。他的書法學周越、懷素、柳公權。流傳的作品,行書以《蘇東坡黃州寒食詩跋》、《諸上座帖》、《松風閣詩卷》、《詩送四十九侄》最為著名。草書有《廉頗藺相如列傳》

米芾米芾

北宋、米芾:茗溪詩帖
被人稱為“米顛”的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他的造福居住在山西太原,後來遷到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後來定居潤州(近江蘇鎮江)。宋徽宗時詔為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他的行為很多時候表現為怪、顛、狂,世稱“米顛”。他的兒子米友仁(1074——1153)創造了“米氏雲山”或“米家山水”,並稱為“二米”他的書法作品有《中秋帖》、《蜀素帖》、《論草書帖》、《珊瑚帖》等。

蔡襄蔡襄

北宋 ·蔡襄、謝賜御書詩

蔡襄(1012——1067),一代名臣蔡襄,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官至端明殿學士。代表作品:《萬安橋記》、《扈從帖》、《思詠帖》、《入春帖》

修橋的蔡襄

洛陽橋洛陽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佑五年(一○五三年),歷經近七年,至嘉佑四年(一○五九年)才建成。橋原長一千二百米,寬五米,有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五百個石雕扶攔及廿八尊石獅,另有七亭九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
主持修橋的是泉州郡守蔡襄,民間有一則與此相關的有趣傳說:蔡襄計畫建橋時,因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日,他在夢中得到觀音大士指點,讓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醒來便給海龍王寫了一書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名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便派其前往海龍王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一去必無回,便告別家人,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于海灘,想讓潮水捲走了事。豈知酒醒後發現,人仍在原地,唯原本黃色的公文袋已變成了紅色,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此字的含義,遂決定於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且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得以順利砌成。
蘇、黃、米、蔡並稱為“宋四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蔡”原是蔡京,但後人認為蔡京人品太差,是“六賊”之首,就把他換成修建洛陽橋為民造福的蔡襄。蔡京,字元長,蔡襄是他的侄子。蔡京書法初學徐浩、歐陽詢、後深發二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