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的代表作,描繪了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猶如一首韻律和諧的樂曲,真實地演繹著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它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張擇端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和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該作品由漂亮精美的彩絹製作而成,設色華美富麗,內容豐富逼真,生動地體現了北宋京城汴河兩岸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真實而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百姓安居樂業,商業興隆社會穩定的面貌。屬一級國寶。

《清明上河圖》採用傳統的中國畫長卷形式,使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眾多的景物統一納入富於變化的畫面中,作品中塑造了五百多位衣著不同、神情各異的人物。而且人物都有自己的活動,極富獨特個性的藝術審美情趣,整幅作品構圖美觀精緻,非常注重節律感與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的運用皆很巧妙。

清明上河圖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所罕見,更為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繁而不雜,多而不亂,細緻入微,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清明上河圖》具有特別高的欣賞價值與保存價值,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總之,作為繪畫藝術作品其留給後代人的是無窮的想像與豐富的繪畫經驗。《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畫面概述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縴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隻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 (1195人)、《紅樓夢》 (975人)、《水滸傳》 (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作者簡介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北宋以前,中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作品賞析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 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 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 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 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 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 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 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 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 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 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 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 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 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 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畫卷從外城起: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正趕著5匹馱炭的毛驢,向城中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是大地回春的清明時節。路上的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正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

繁華的汴河碼頭上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的在茶館休息,有的在飯鋪進餐,有的在看相算命。汴河裡大大小小20多艘船隻,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船,或在船頭生火做飯;有的正吃力地搖櫓行駛,岸上的縴夫喊著號子,船上船邊,橋頭橋下,一片繁忙景象。虹橋宛如一道飛虹橫跨汴河兩岸,一條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過橋後是一座竹木搭建的酒樓,精緻華麗。城門外人煙如雲,大路旁搭起了革棚、支起了大傘,各行各業一一排列。走進斗拱精巧的城樓善門,更見一片繁華景象: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商店、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賈,有叫賣的小販,有騎馬的官吏,有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均各有身份、各有情節,且神態畢現,極為生動,有讓人身臨其境之感;所繪橋樑的建築結構嚴謹,一絲不苟,可謂求真盡得;城門下緩緩進城的駱駝隊,將被高聳的城樓所隔斷的畫面巧妙地銜接起來。其勢之宏大、藝之精妙、匠心之獨具,造就了這幅傳世名作巨大的藝術魅力。

隋煬帝開鑿了古汴河,開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和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就使其成為隋、唐、宋時期的重要漕運航道和經濟大動脈,富足了其沿岸大大小小的縣邑和集鎮。北宋時的汴梁城,正經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也描繪昔日開封:“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日,羅綺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場;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遊?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使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

然而,這幅記載著汴梁城市歷史的寫實畫卷竟成為這座繁榮富庶的古代都城留給世人的最後紀念。《清明上河圖》畫成不久,金人攻入汴京,劫掠一空。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積蓄一夕盡掃。此後,開封就失去了其作為都城的昌盛。開封的繁榮竟成了它盛極而衰的不祥徵兆。金朝的戰亂使運河漕運中斷、湮塞,開封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水路交通,很快衰落下去。

“梁苑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能斷愁。記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昔日宋都歌舞昇平的都市繁華,流傳在文人墨客的詩句中了。金代黃河改道南下,此後水患接連不斷,古老的城池被一次又一次地掩埋在黃河泥沙之下,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殆盡……

“沉舟側畔千帆過”,今日的開封城,在經歷了2300多年的滄桑歲月後,以“七朝古都”的嶄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昔日的東京通衢大道之上是“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圖》中那條繁華古道就處在今天的御街地下。漫步御街,看那氣勢軒昂的牌坊、對稱而立的角樓,身臨鱗次櫛比的仿古樓閣,在曾經的東京酒樓之冠——礬樓中品一品正宗的宋菜,整個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幾百年前的宋朝,不禁感嘆起歷經北宋168年的開封城繁榮興旺的往昔。

歲月和歷史磨滅了一座城市美好的過去,結束了北宋皇帝萬世昇平的好夢,但留下了流傳世代的藝術作品和今人對往昔的無限懷念。清明上河園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再現了這幅古畫中的故城風貌。站在東京碼頭岸邊,畫中舟船雲集、漕運繁忙的景象已不復存在,但河中逼真的仿宋船隻,仍能勾起人的無限遐想。站在優美的虹橋之上,滿目汴河的碧波,一瞬間仿佛又看到了畫中那艘高大的商船,聽到了船夫的叫喊,聞到了船艙內飄來的飯香……站在高聳的善門腳下,看道路兩邊綠樹成蔭,昔日畫中的革棚已換作商販的木亭,倒是大傘還撐著,不過不再是故時的竹傘;人們也一樣在為生計忙活,不過曾經是為過往的商旅,如今是為這園中的遊客了。

流傳歷史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1101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簽,並加蓋雙。

1125龍小印(已佚)。

1127靖康之變後,《清明上河圖》捲入金人地區。

1186(金)張著、張公藥、酈權、王(yu)、張世積等題跋於圖後。

1260元朝建立後,《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

1351楊準從陳處購得,題長跋記述始末。次年,江西劉漢從楊準處獲觀,為之題跋,譽為“精藝絕倫”。

1365(元)李祁,記圖為靜山周氏家。

1461前後(明)吳寬題稱,圖在大理寺卿朱鶴坡家。“朱公云:‘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

1451(明)李東陽在圖後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後,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徐臨終時,贈李東陽。

1524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作題記。陸完死後,其子售予崑山顧鼎臣家,不久,歸相國嚴嵩、嚴世蕃父子。在此期間,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嚴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圖》打擊、陷害都御史王(yu)的傳聞,並被時人收入筆記著作中。嚴嵩敗,家產被籍沒,圖入宮廷。

1578(明)司禮監馮保跋。圖由內府轉入馮保之手。

1644入清以後,圖先後為陸費墀、畢沅等人收藏。

1799畢沅死後第四年,家產被籍沒,圖被收入清宮,並著錄於《石渠寶艿三編》。

1921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將《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偷運出宮。由天津轉長春偽滿皇宮。

1945溥儀攜圖出逃。在通化被截獲。將圖存放於東北博物館,後撥交北京故宮博物院

軍事機密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堪稱北宋時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現藏故宮博物院,屬一級國寶。徽欽時代的汴梁城,已經具備了國際大都市的雛形,戶口百萬,商鋪林立,到處都是勾欄等娛樂場所,甚至還出現了繁華的夜市。《清明上河圖》再現了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隻。超過了《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的作品。 每幅名畫都暗藏著不可告人的玄機,似乎包羅萬象的《清明上河圖》上,缺少了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馬匹,往往用毛驢和黃牛代替。馬和羊牽扯到北宋的“國家機密”。

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國窮,尤其文人皇帝趙匡胤,一開國,就奠定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北方虎視耽耽的遊牧民族,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於是,趙宋朝廷不得不加緊對戰備物資的控制。馬和羊,即名列其中。馬匹,是比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則要製作營帳、軍服。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遼史》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這限制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看出: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短少情景迫切。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瘠劣。”

藝術特色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1、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2、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3、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評價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緻,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製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收藏歷史

《清明上河圖》白金版《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宋徽宗。宋徽宗因者。 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鑑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1465年~1488年)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覆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衝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摹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年~1797年),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鑑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捲軸交給了當時開闢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真跡現身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

1925年2月24日,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 :“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瀋陽,準備從瀋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瀋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瀋陽機場乘飛機準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鑑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緻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複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 《西湖爭標圖》 , 《清明上河圖》 ,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鑑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現在有故宮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館保存。前者直線小部分,而後者由蔣介石從大陸帶回來的真品大部分。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 ,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仿本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畫家的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出現。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

明朝後期,大量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此本最為富麗,幅度也較“仇本”及“張本”長。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牧、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是參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超過4000 人,尺寸更大幅擴大到1152.8公分長及35.6公分寬。

同時,由於受到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行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答圓熟細緻,所畫之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精品之作。

未解之謎

秋景之說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滉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閒章,用於鑑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云:“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頌辭之說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先生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裡“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故有人認為,這裡的“清明”要從廣義上去理解。《後漢書》有例證,是出云:“固幸得生‘清明之世’……”從語氣看這個“清明”系指政治開明。畫中題款“清明”語,本是張擇端進獻此畫,請帝王們賞識所作的頌辭。金人在畫面上留下的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產風物正堪傳。”點明此畫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考張擇端行年,他於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證畫家意在稱頌盛世,討最高統治者歡心。知道了這個背景,顯然“清明”一詞不是指節令。

真偽之說

關於《清明上河圖》還有真偽之說,明、清時代就有一些傳聞,清代長為人徐樹丕《識小錄》所記:說畫中有四個人在擲骰子,其中兩顆骰子是六點,還有一顆在鏇轉,這個擲骰子者張著嘴叫“六”狀,希望再出一個六點。《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汴梁景物,有一叫湯勤的裱褙匠認為:汴(開封)人呼“六”字用撮口音,畫中人卻張著嘴叫“六”,可見這是閩(福建)音,他懷疑此畫是偽作,顏公慶的《消夏閒記》也有類似的記載。是書說這個湯勤還研究了畫中麻雀的那雙上腳爪,它踏在兩片瓦角上,這怕是臨摹者的敗筆。

版本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現在,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餘本,台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不過最著名的是以下三個版本:

《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

第一個版本作者張擇端,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著名畫家,宋徽宗時宮廷畫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仇英仿本

第二個版本是吳門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根據“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宋本”的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仇本”也是後世眾仿作鼻祖,明人筆記載,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作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如今網際網路上流傳的很多關於清明上河圖的全景圖圖片其實便是這個版本的作品。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第三個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宮畫院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這個版本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被稱為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傳說

關於《清明上河圖》,在歷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傳說:

明朝時候有一位地位不高的官員,名叫莫懷古。他家中藏有三樣寶貝:一是《清明上河圖》,二是玉環“一捧雪”,三是一位名叫雪艷的美妾。不幸的是莫家有位匠工叫湯勤,出賣主人投靠奸相嚴嵩門下,為嚴嵩出謀劃策把莫懷古的三寶奪過來。嚴嵩首先派人勒令莫懷古把《清明上河圖》送上。莫懷古捨不得把畫交出,但又怕得罪嚴嵩,最後只好請人摹畫了一張複製品給嚴嵩送去,誰知此事被湯勤識破,告訴嚴嵩:“畫中的麻雀這樣小怎么能踏滿兩片瓦?張擇端決不會這樣大意,一定是個摹品。”嚴嵩聽完大怒,以莫懷古“通倭”罪名投入監獄。幸好莫家有一位家人名叫莫成,長相與莫懷古十分相像,願意以自身替主人免於一死。莫懷古便帶著《清明上河圖》逃生。這樣,《清明上河圖》才得以保全下來。

這個傳說於清代由戲劇家李玉編成劇本,到處演出。故事雖屬傳說,但也說明《清明上河圖》歷來被視為珍寶。

新聞事件

《清明上河圖》中汴河虹橋等圖景現開封

巨龍烏木清明上河圖巨龍烏木清明上河圖

2009年4月,中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汴河虹橋、汴河漕運繁榮景象今日再現古都河南開封,令前來踏青、參觀的遊客驚嘆叫絕。由北宋畫家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城市生活的面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一幅傑作。

在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的宋文化主題公園—開封清明上河園,盤鼓隊敲鼓吶喊,船公齊聲喊號,《清明上河圖》中汴河虹橋從畫中“走”了出來。但見身著宋服的人物來來往往,神情各異,有的牽著牲畜、有的划著船只、還有的抬著轎子,汴河虹橋兩岸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商賈雲集,再現北宋都城東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

開封展出巨型根雕《清明上河圖》

2014年7月11日,河南省開封市根雕美術大師王心愿在他收藏的一棵烏木上精心雕刻清明上河圖,成為巨型烏木藝術精品。這棵烏木(陰沉木)來源於四川岷江,長27.5米、重30餘噸、胸徑1.92米,外形很像一條巨龍,其體積之大十分罕見。

湖南男子背上紋人肉版“清明上河圖”

2014年4月17日,湖南長沙,株洲36歲的阿偉(化名)刺青刀手為24歲的小伙楊正偉背上刺《清明上河圖》。阿偉從事刺青有六七年。第一次將《清明上河圖》文在人體上。他構思了兩天,整幅作品歷時7天。目前,刺青作品已基本完成,整幅作品約50厘米長,38厘米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