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政大學

北京法政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是以政法類學科為主體和特色而兼有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教育部直屬重點多科性大學。

基本信息

北京法政大學北京法政大學

全稱:北京法政大學
簡稱:
英文名:
所在地:北京市昌平區府學路27號
聯繫方式:69745577(總機) 89740018(Tel) 89740018(Fax)

學校概況

中國政法大學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為校訓,以“推動中國社會政治進步和法制昌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使命,嚴謹治學,砥礪人才,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法學領域具有突出的整體優勢。50多年來,學校共為社會輸送畢業生10萬餘名,其中絕大部分已成為國家公安、檢察、審判、司法行政及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和法學教學科研的中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具有高等學歷的司法工作者中,約有1/10來自於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已成為我國高素質政法人才的培養中心。

中國政法大學在許多專業領域開創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先河。新中國的第一個法律史專業、第一個民商法專業、第一個經濟法專業、第一個訴訟法專業、第一個比較法專業都誕生在中國政法大學。新中國的第一批法學博士也在這裡誕生,系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創始單位,學校的科研成果不斷套用於國家立法和司法實踐。自 1978年復辦至今,學校就有1000餘人次參加了國家主要立法的論證和起草工作。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校的非法學學科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已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新聞學、英語等學科也因為與法學交叉進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勢。

中國政法大學的辦學目標為: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把學校辦成多科性、研究型、開放性,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使法學學科躋身於世界前列,實現國務院所要求的“把中國政法大學辦成全國法學人才培養的中心、法學研究的中心、法學信息資料的中心、為國家立法及公共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的中心”的任務。

學校歷史

創辦於1952年,系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學科合併而成。初名北京政法學院, 1983年更名為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政法大學。學校先後曾隸屬於高教部、法務部、公安部、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法務部;2000年1月,歸屬教育部

機構分布

黨委系統:

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學生工作部、保衛部、離退休幹部管理處、紀律檢查委員會辦公室及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

行政系統:

辦公室、監察處、新聞中心、教務處、科研處、研究生院、 人事處、學生處、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計畫財務處、保衛處、資產管理處、後勤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基建處、培訓部、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審計處、學院路校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學院及研究所、中心:

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商學院、人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美法學院、中德法學院、科學技術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出版社、圖書館、學報編輯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訴訟法學研究中心、法律史學研究中心、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比較法研究所、人權與人道主義法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中心

院系設定

全校設有12個學院;擁有教職工1500人,其中教師和研究人員700人,教授、副教授400名;各類在校學生22000人;11個博士點,20個碩士點,16個本科專業。學校目前有學院路和昌平兩個校區。

師資力量

中國政法大學系中國法學領域對外交流的總代表,目前已和世界上28個國家的4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每年舉辦法學專業國際學術會議百餘次。現有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性留學生500餘人。

學科組成

校園景觀

北京法政大學北京法政大學

歷任領導

常紹舜

1942年7月出生,南,漢族,中共黨員,北京房山人,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70年3月—1972年1月,分配到張家口寧遠鋼廠,1972年1月—1979年10月,張家口師專教師,1979年10月—1982年6月,北京政法學院,研究生,1982——1985年,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1988年,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系副主任,1988年—1997年,政治系主任。1987年被授予哲學副教授職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