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成立於1922年,其前身為1915年創建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學部,1983年成立了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數學科學學院。

基本概況

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成立於1922年,其前身為1915年創建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學部,1983年成立了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數學科學學院
數學科學學院現有教師68人,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教授31名,副教授22名,博士生導師27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北京師大”京師學者”2人 ,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3人。教師中有博士學位的有56人,占教師總數的82%。
數學科學學院在1998年獲數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1990年建立了北京師範大學第一個博士後流動站,1996年成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基地。現有基礎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學、套用數學3個博士點,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學、套用數學、學科教學論(數學)、科學技術史(數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8個碩士點。數學科學學院的數學學科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科,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機率論方向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數學科學學院下設數學系、統計與金融數學系,有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學2個本科專業,以及信息處理與計算機科學、保險精算2個方向;有分析、代數、幾何、方程、機率論、數理統計、計算數學、套用數學、數學教育與數學史9個教研室和《數學通報》雜誌編輯部。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有隨機數學、生物信息、模糊系統與模糊信息、統計數據分析4個研究中心,有複雜系統實時控制、數據統計與分析2個實驗室。

科研成果

近五年,數學科學學院承擔國家“973”重大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75項,經費總額1000多萬元,出版或再版專著、教材70部,發表學術論文654篇(其中SCI論文247篇),11項成果獲得國家、教育部、北京市獎勵,其中王梓坤院士獲第9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陳木法院士和王鳳雨教授的《跳過程,粒子系統與特徵值估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李洪興教授的《變論域自適應模糊控制理論及其在4級倒立擺控制中的套用》獲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另外,1999年以來數學科學學院還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等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21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教學方面的獎勵23項,其中王昆揚教授獲首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名師獎和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並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先進工作者。

人才介紹

80多年來,數學(系)科學學院已畢業全日制本科生6065人。20多年來,已畢業博士研究生150人,碩士研究生666人。據不完全統計,在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的畢業生中有2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3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6人入選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9人次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和青年教師基金,8人獲德國洪堡基金,3人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人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人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傅種孫(1898-02-27~1962-01-18),字仲嘉,生於江西高安縣,一級教授。1920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部。1935年當選國數學會評議委員。1937年隨師大赴西安,參加西安臨時學;其後醫,工,師範各院相繼獨立;1939年春將餘下的文,理,法商三科合為西北大學,傅 教授留任該校數學系教授。1945年11月至1946年8月在牛津大學、1946年9月至1947年11在劍橋大學考查,歸國後為北平師範學院數學系主任。全國解放以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兼北京市人民委員及政協委員。1950年新中國數學會及其北京分會成立,傅教授任兩會常務理事。他創辦了新中國數學會的第一個數學雜誌《中國數學雜誌》,後改稱《數學通報》。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62年因患腦溢血在北京逝世。傅教授在幾何,代數及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等方面有論文多篇,在國內發表的名為幾何學基礎的幾篇文章,是國內介紹《幾何學基礎》研究的最早的文章,“大衍求一術”一文開創了用現代數學觀點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他1942年發表於武漢大學《理科季刊》的“Aproblemonnonsensedcircularpermutation”,所得的公式至今仍被組合論專著引用。傅教授還翻譯和編著書籍多部,有:《初級混合數學》,《高中平面幾何》,《初等數學研究》等;翻譯的有D.Hilbert的《幾何基礎》及B.Russell的IntroductiontoMathematicalPhilosophy均是國內首次翻譯,對國人了解相關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王梓坤江西吉安縣人,中共黨員,數學物理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1981年任首批博士生導師,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數學物理學報》編委,《數學教育學報主編等職。王梓坤對我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機率論研究的先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50~60年代研究生滅過程,首創了極限過渡的構造方法,徹底解決了生滅過程的構造問題,並將差分方法套用於生滅過程的泛函和首達時分布的研究。這些成果均居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80年代後期以來,領導著他的研究集體開始對測度值Markov過程(超過程)的研究,在較短時間內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機率論方面著書7部,發表論文數十篇。1981年獲新長征優秀科普作品獎。“希望工程”向1萬所農村學校贈書各1套,此書也在其中。王梓坤教授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期間,於1984年提出“尊師重教”,並與我校部分教授建議在全國設立教師節。全國人大次年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10日定為教師節。王梓坤教授3次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自然科學獎,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勵。1984年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被全國科普作家協會授予“建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稱號。
陸善鎮(1939-11-27~),男,浙江溫州市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獲1985年國家教委優秀成果獎,198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1等獎,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4等獎,1990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0年獲全國高校先進作者稱號。在國內外數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其中SCI40多篇,出版專著5部,其中英文專著2部。1998年8月在日本福崗舉行的第2屆國際分析、計算及其套用代表大會上,陸善鎮應邀擔任調和分析分會會議主席。應邀擔任2002年8月國際調和分析及其套用會議(國際數學家大會衛星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主要學術成就:(1)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球形積分概念,並運用於多重Fourier級數臨界階球形平均幾乎處處收斂性的研究。(2)在臨界階球形平均強求和的研究,將國際著名數學家S.Bochner等人的結果近40年來無進展情況給以突破。(3)與國際著名的調和分析專家G.Weiss和M.H.Taiblson合作證實了美國著名數學家R.Fefferman的猜想的高維情形。(4)在國際上開創了多元實Hardy空間上的逼近理論。
嚴士健生於湖北麻城縣,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任首批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師大數學系主任,數學與數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等;中國數學會機率統計學會理事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顧問,《數學年刊》等十餘種數學雜誌編委。現任天元基金(國家特別基金)學術領導小組成員,《國家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是中共北京市第5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12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嚴教授1956年在華羅庚教授的指導下,在國際上首先獲得環上線性群,辛群的自同構的完整形式。他解決了連續參數平穩過程的回歸係數的最小二乘估計的漸近有效問題。70年代末,率先在我國倡導並開展無窮粒子系統的研究,提出了無窮維反應擴散過程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從1995年至今,在北京師大組織中學數學教師課程討論班,研究有關中學數學課程內容改革問題。主編《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數學家談數學教育》等。著作有:《初等數論》《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基礎》《機率論基礎》《無窮粒子馬爾可夫過程引論》《機率與測度》《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等教材及專著多種。曾獲北京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2等獎兩次,國家教委首屆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國家級優秀獎,曾憲梓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1等獎。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中共北京師大黨委授予的共產黨員標兵稱號。
張禾瑞(1911-12-23~1995-04-05),浙江海寧人,自然科學博士,二級教授,中國民盟會員。曾任北京師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校務委員會委員1957年加入中國民盟。1987年1月退休。1995年4月在北京逝世。張教授的博士論文“ÜberWittscheLie-Ringe(關於維特氏李環)”確定了維特代數W(1)的不可約表示,是對非古典的單李代數表示論的一個貢獻,並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它是一篇關於這個方向的惟一文獻(HelmutStrade.RepresentationoftheWittAlgebra,J.Algebra,1977,49:595~605)。他在1957年與郝新合作出版了《高等代數》,1979年,1983年兩次修訂再版《高等代數》兩版,9次印刷超過45萬冊,該書獲得1988年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1等獎。從1953年開始,他在北京師大數學系主持舉辦了1屆半年制的代數師資訓練班,4屆兩年制的代數研究班,為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培養了一批代數專業的師資,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代數專業人才。幾年中,他為研究班學員開設了多門代數專業課,編寫了線性代數(相當於模論),體論,結合代數,李代數等課程的講義,還與孫永生合譯了前蘇聯格林本卡著的《算術》,諾窪塞洛夫著的《代數和初等函式》。
陳木法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ZentralblattfurMath.》評論員(1987~),《Math.Reviews》評論員(1982~),《數學學報》編委(1988~),《套用機率統計》編委(1989~)和副主編(1999~),“天元基金項目”《現代數學園地》編委(1989~),《系統科學與數學》編委(1995~)等。已出版專著3部,譯著2部,發表論文近90篇。近年的工作已多次被國內外研究生課和討論班所採用,已經或即將被寫入兩本教材。訪問過美,俄,英,法,德,加,意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46所大學和研究所,10次在國際會議(兩次為本專業最大型)上作特邀報告。他被推選為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45分鐘報告人。他所領導的機率論研究小組獲得了2001年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資助,為形成我國的學術團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兩種主要數學評論雜誌的評論一致認為他創建或領導了我國的一個“學派(School)”。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3等獎等12項獎勵。
王鳳雨,北京師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訪問英國Warwick大學,美國Berkeley國家數學研究所,法國PaulSaptier(Toulouse)大學,德國Bielefeld大學,美國Connecticut大學,德國Bielefeld大學。其科研工作涉及機率論,微分幾何,泛函分析,統計物理等多個分支學科。和陳木法所建立的流形上第一特徵值的一般下界公式,改進與覆蓋了已有的同類結果,不僅被國際同行在國際會議上介紹,還被收入Cornell大學開設的研究生課程“LecturesonCouplingMethod”中;他所建立的新型Harnack不等式已成為國際上研究擴散半群的有效工具,在文獻中被稱為王氏(Wang’s)Harnack不等式。而他所提出的一般型泛函不等式,聯接了Dirichlet型理論,半群理論與譜理論中的基本研究對象,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並正在機率論,微分幾何,泛函分析,統計物理等交叉領域的研究中得到套用,被美國的數學評論稱為是優美(Beautiful)的。於1995年獲中國數學會鍾家慶數學獎,1998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等獎和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3等獎和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2000年獲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2年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研究類)1等獎。
李增滬博士生導師。1987年考入北京師大數學系研究生,師從王梓坤院士(與日本聯合培養),1994年12月獲博士學位,此後任教於北京師大數學系,2000年7月任教授,2001年6月任博士生導師。任《套用機率統計》編委,《Math.Reviews》評論員,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為日本TokyoInst.ofTech.博士後研究員(JSPS),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為加拿大CarletonUniv.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無窮維馬爾可夫過程。代表性研究成果:(1)提出了“斜卷積半群”的概念,以此給出了移民過程的公理化定義形式,建立了斜卷積半群與無窮可分進入律之間的1-1對應關係,並給出了後者的完整描述。(2)給出了Hibert空間上廣義Mehler半群的完整刻畫,並證明相應的Ornstein-Uhlenbeck過程是Dawson-Fleischmann分支過程的波動極限。相關極限定理被《Math.Reviews》稱為“令人驚訝的”結果。(3)證明了Ethier-Kurtz關於Fleming-Viot過程可逆性猜想和Pakes關於分枝過程不變測度存在性的猜想。曾承擔“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後研究基金”,“日本文部省特別研究員獎勵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基金”,“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等近10項基金項目,並獲“北京市青年優秀數學論文獎”,“北京師大華為獎教金”等獎勵。先後應邀訪問過加拿大,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的多所大學和研究所,多次參加國家學術會議。
李洪興(1953-09-01~),男,天津市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盟員。先後畢業於南開大學數學系與北京師大數系,獲博士學位。1986年被國家科委和人事部批准“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2年起研究模糊數學與人工智慧,在模糊控制論,人工神經網路,模糊計算機結構,模糊關係方程的穩定性,基於攝動的模糊聚類分析,冪代數模糊集的基數,模糊集的基數,變權分析,格化拓撲等方面獲得許多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4級倒立擺控制的仿真實驗,不但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魯棒性,還可使倒立擺小車行走到指定的位置(即定位功能)。成功地實現了3級倒立擺控制硬體系統(即實物系統)實現,且仍具有良好的穩定性,魯棒性和定位功能。後又成功地實現了世界首例4級倒立擺實物控制系統。曾主持和正在主持多項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模糊控制的數學本質與高精度模糊控制》,《基於論域的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系統的建模》;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基金資助項目《模糊控制理論及其套用》;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振興計畫)項目《計算智慧型理論基礎及其套用》。
唐梓洲,男,民盟成員。1963年5月生於湖南寧鄉。198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198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做拓撲學與微分幾何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數學家李邦河院士和彭家貴教授,1989年獲博士學位。1990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任教。1992年2月到1993年2月在德國波恩馬普數學研究所做博士後。1994年特批晉升教授,1997年成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始先後應邀訪問多個國際頂尖級研究所和大學,如美國國家數學研究所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演講,其中有3次是大會特邀演講。唐梓洲的研究領域是調和映射和等參超曲面,以及球面之間映射的幾何與拓撲性質。他的學術論文大多發表在國際數學界的重要雜誌,特別是其中有兩篇發表在國際頂尖數學雜誌《Topology》。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稱號,1994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1998年榮獲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199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同年受聘“清華大學百名人才”。2004年他和彭家貴合作的研究成果《調和映射與極小超曲面以及等參超曲面的幾何拓撲》榮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004年,他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者特聘教授,現在已全職在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工作。2005年,他被我校推薦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並已通過教育部初審。
楊大春(1963-01-21~),男,湖南益陽市人,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於湖南師大數學系畢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7月至1986年9月在該校任助教。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於浙江大學套用數學系獲碩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2年3月於北京師大數學系獲博士學位,導師是陸善鎮教授。1992年4月至今於該校任教,1994年7月任副教授,1995年10月任授,1996年6月任博士生導師。1994年9月至1995年8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數學系做訪問學者。1997年1月至1997年5月在美國Wisconsin-Milwaukee大學數學系做訪問教授。1999年1月至1999年3月在美國的Auburn大學數學系做訪問學者。2000年1月至2000年7月受香港Croucher基金資助在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訪問。2000年8月至2002年2月受德國洪堡基金資助於德國Jena大學做學術訪問。1998年至今為《Math.Reviews》和《Zentralblatt Für Math.》評論員。主要從事調和分析研究。在歐氏空間,齊型空間(包括一些度量空間和分形)和非倍測度空間上的函式空間理論及其套用方面均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結果。至今已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其中大部分論文在SCI雜誌上發表。於1999年8月在日本召開的第2屆“國際分析、計算及套用協會”(ISAAC)大會上獲“數學傑出貢獻獎”,2003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並同時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
惠昌常(1960-02-20~),男,陝西周至縣人,數學博士,北京師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數學會《數學學報》(中文版),《東北數學》《數學研究與評論》《數學譯林編委;歐洲數學會《ZBL》評論員。1989年3月在聯邦德國Bielefeld大學獲博士學位,導師是國際著名代數表示論專家C.M.Ringel教授。1989年4月至1991年6月在Bielefeld大學數學系任高級研究員,參加德國科學聯合會(DFG)的重點項目《代數表示論》的研究工作。1991年回國在北京師大數學系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是北京師大的第1個博士後。1997年7月破格晉升為教授。2000年7月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代數表示論及相關論題的研究。講授博士生課程:代數表示論,同調代數,代數幾何初步,李代數及其表示等。在美國《數學進展》,《數學物理通訊》,《美國數學會彙刊》,《代數雜誌》,英國《倫敦數學會雜誌》,德國《純粹與套用數學雜誌》,《數學年鑑》,荷蘭《數學論文》,《中國科學A》等著名刊物發表論文39篇,其中SCI收錄24篇。研究成果曾在10個國家的18所大學及研究所演講。曾獲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等。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與代數的表示論和代數組合論》,參加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