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平民學校

北京大學平民學校

北京大學平民學校位於北京,創建於1918年。

基本信息

辦學宗旨

傳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夢想

歷史傳統

1920年,在北京大學的五一紀念會上,蔡元培校長發表了題為“勞工神聖”的熱情洋溢的演講。他提出“凡是用自己的勞力做成有益他人的事業,不管他用的是體力、是腦力,都是勞工”,並強調“勞工當自尊,不當羨慕其他不勞而獲之寄生物”。這種思想和口號的提出,反映了對勞工大眾的熱愛,意味著五四文人對民間力量有了重新的認識與定位。蔡先生並沒有將“勞工神聖”思想停留於抽象的教條,而是用實踐和行為形象地詮釋了這一理念。1918年,在蔡先生的大力倡導之下,北京大學創辦了為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進修機會的“校役夜班”。而後,在他的啟迪和支持下,以鄧中夏、廖書倉等為核心的北大學生團體組建了“平民學校”和“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積極推動北大人服務於平民,充分體現了開放與包容的學術精神。

時隔八十多年,北京大學繼承蔡先生“勞工神聖”的真諦與精神,重新創辦“北大平民學校”是為了在新時期背景下,讓大學教育跨越圍牆,通過知識傳播,讓更多的民眾受益,感受到大學的人文氣息,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北大平民學校的重新創辦最初源於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進城務工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課題研究項目。該課題是北大研究團隊(課題負責人:丁小浩岳昌君)和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課題負責人:李明華)共同合作,旨在探索實用、友好、公平的教育模式,並通過實驗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的機會。

與傳統的書齋研究不同,該課題項目的特徵在於不局限於理論和實證研究,而是在此基礎上開展行動研究。這種研究模式改變了以往研究人員作為“旁觀者”的中立立場,要求其作為“參與者”直接參與到實際工作中,與實踐工作者相互協作,共同研究和反思,並承擔解決相應問題的責任,達到改善現狀的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課題研究具體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獻和調查研究,通過對相關先行研究的文獻梳理,實地訪談和相關數據分析,對進城務工人員的群體特徵與現有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體系的特徵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從中探求未來民工教育培訓的新模式。而第二階段則進入實驗和行動研究階段,在這期間將設計進城務工人員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具體模式,並幫助參與實驗的部分務工人員獲得教育培訓機會。

辦學模式

在前期的研究中,通過對現有進城務工人員培訓機構運行模式的深入分析,我們發現依據機構設定主體的不同,可以將培訓機構劃分為以下6個模式:

(1)以政府有關部門為主導,依託現有公辦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開展的“政府模式”、

(2)由企業和行會組織為主體開展的“企業模式”、

(3)依託街道和社區,利用基層的政府組織所擁有的資源所開展的“社區模式”、

(4)由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培訓機構利用市場機制開展的“市場模式”、(5)由社會公益團體或社會有識之士投資舉辦的“NPO模式”、

(6)由進城務工人員自發組成的“自助模式”。在這種機構多元化趨勢的背後,傳統的在農民工培訓教育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政府模式”和“企業模式”缺乏制度創新,儘管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出台強化農民工再培訓的鼓勵政策,但由於執行過程中出現屬地保護等行為政策的執行效果受到影響。與此相同,由於進城務工人員的流動性大,他們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是短期的,不穩固的。這就造成了企業在提供技能培訓方面表現出消極態勢。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社會公益團體和社會有識人士從社會責任感出發,在資金和教學場所等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積極參與和開展進城務工人員的再培訓活動,在提升這一特殊群體的就業能力和城市適應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課題組根據目前高校後勤服務系統人員的構成特徵和自身優勢,提出創辦“平民學校”,並以此為載體,嘗試整合北京大學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多方力量,通過以志願者為主的教學模式,為支付能力較弱但有較強培訓需求的校內工友提供免費的培訓服務。課題組的構想很快得到了北大校領導和工會組織的大力支持,兩家迅速達成共識,並在校工會的組織協調下,多次召開了校工會、教代會、團委、後勤黨委、人事部、繼續教育部、法學院和教育學院八個校內部門院系的聯席會議,共同啟動平民學校實驗項目。

繼承北大歷史傳統,在新時期背景下,重新創辦平民學校,旨在進行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第一、 探索大學教育在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中的可能性。大學教育只有胸懷社會,靠近平民,與民間相融合,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大學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通過知識傳播,讓更多的民眾受益,感受到大學的人文氣息和開放包容的學術精神,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第二,探索“高校教學資源+志願者”培訓模式的可行性。作為我國進城務工人員培訓體系的完善和體制創新的嘗試,北大平民學校將充分利用校內既有的專業教育培訓資源,藉助學生、教師志願者的力量,通過整合校內工會、團委、後勤管理部門、教代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力量,校內工友提供免費的培訓教育服務。

第三、探索傳播“勞工神聖,人人平等”的理念。繼承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勞工神聖”的思想,通過北大平民學校的教學與運作,讓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學歷背景、在不同職業崗位工作的人們走到一起,形成尊重他人,尊重勞動的平等理念。

核心理念

北大平民學校採用多方合作的運作機制,在教學管理中遵循“平等、參與、互助、共進”的核心理念,希望通過“北大平民學校”這一平台,實現以下四個目標:

培訓的教育功能:

通過向校內工友提供相應的培訓課程,使進城務工的工友了解北大的歷史、建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掌握基本的信息搜尋和整理的技能,拓展個人素質。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且重視提高進城工友的學習動機,拓寬視野,幫助其建立明確的未來職業發展規劃。此外,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在這個教學運作過程中,受益的不僅是接受培訓的工友,參與教學或運作管理的志願者,尤其是年輕的學生志願者也能從中得到成長和鍛鍊。通過參與,能促進志願者與工友之間的相互理解,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幸福,提高他(她)們的社會責任感。

培訓的輻射功能:

通過這些接受培訓的工友輻射周邊更多的人或者群體,起到傳播知識的目的,激發更多人的學習需求。同時北大平民學校將定期編輯《北大平民學校簡報》,搭建平民學校網站。通過這些途徑,讓暫時不能接受培訓的工友也能從中受益,實現教學信息的透明化和廣泛傳播。

培訓的資源整合作用:

平民學校的運作將依託工會、後勤管理、學生社團、教代會等管理部門,整合校內的教學資源。在北大教育學院課題組的實驗階段終了後,將總結和分析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在此之後將形成由工會組織為核心的管理運作機制,實現此類培訓模式的規範化與制度化,達到可持續發展。

培訓的推廣作用:

北大平民學校將努力探索“高校教學資源+志願者”模式的有效性,為提高進城務工的都市生活適應能力和基本知識技能發揮大學教育應有的作用。在探索出成熟的教學模式後,希望能繼續在全國高校得以推廣,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實現向“高校平民學校”的影響擴散。

平民學校的探索才剛剛起步,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是嚴峻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整合校內各部門的資源,如何才能保障志願者隊伍的專業化和穩定性,如何才能實現平民學校運作的制度化和持續化,這些問題都是在未來平民學校的教學運作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真誠地希望每一位有愛心、有社會公益心的同仁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在新的歷史時期,北大平民學校將成為溝通大學與社會的渠道,使大學教育跨越圍牆,走向民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