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下坡清真寺

北京南下坡清真寺

南下坡清真寺位於朝陽門外南下坡,光緒年間由當地回民集資興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朝外地區僅存古建七座清真寺之一。

基本信息

清真寺簡介

北京南下坡清真寺位於朝陽門外南下坡,光緒年間由當地回民集資興建,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它是朝外地區僅存古建七座清真寺之一。 在古建築中獨具特色。

清真寺布局

此寺一直為當地回民民眾作禮拜之用,也是北京市回民殯葬管理所。
清真寺坐西朝東,四周原有圍牆。大門上方為圓形,正面門楣鑲有用漢白玉石雕刻的“清真寺禮拜寺”五個大字。穿過圓形門,過二道垂簾門,院內有對稱而建的南北講堂,正面為禮拜大殿。大殿占地132平方米,由前卷棚、禮拜店、窯殿三部分組成。窯殿上有木製方亭,朱門紅柱青磚綠瓦金頂,為外方內圓拱形建築,是典型中國伊斯蘭教風格。
幾經修建,南下坡清真寺已將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藝術與阿拉伯式的伊斯蘭建築手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散發著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藝術芬芳。現在的南下坡清真寺莊嚴肅穆,紅色的大門,門廳的頂部中央是一個綠色大圓頂,圓頂之上聳立著一棵象徵伊斯蘭特徵的新月標誌。
寺內保存有慶新王奕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親筆手書的匾額一塊,上寫“綱為二五”,至今仍完好無損。
清真寺坐西朝東,四周原有圍牆。大門上方為圓形,正面門楣鑲有用漢白玉石雕刻的“清真寺禮拜寺”五個大字。院內有對稱而建的南北講堂,正殿有132平方米,南北配殿共68平方米,並附有南北配房。大殿由前卷棚、禮拜店、窯殿三部分組成。窯殿上有木製方亭,朱門紅柱青磚綠瓦金頂,為外方內圓拱形建築,是典型中國伊斯蘭教風格。寺內現保存慶親王奕劻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親筆手書的“綱維二五”匾額一塊。此寺一直為當地回民民眾作禮拜之用,也是北京市回民殯葬管理所,並為朝陽區重點保護文物。

清真寺特點

南下坡清真寺將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藝術與阿拉伯式的伊斯蘭建築手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散發著伊斯蘭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藝術芬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