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始建於1956年,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屬綜合性、現代化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承擔著北京市中醫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等任務。醫院下設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北京市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2000年四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階平副委員長喜聞北京中醫醫院繼獲“全國百佳醫院”光榮稱號後又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單位”等殊榮後,欣然提筆題詞:“弘揚傳統醫學,服務健康事業”。2000年四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階平副委員長喜聞北京中醫醫院繼獲“全國百佳醫院”光榮稱號後又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單位”等殊榮後,欣然提筆題詞:“弘揚傳統醫學,服務健康事業”。

北京中醫院占地2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開設住院床位583張,日平均門診量5000人次左右。醫院擁有在職職工120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正副主任醫師159人,國家級名老中醫21人、市級名老中醫2人,中國醫師獎獲得者、北京市新名醫等3人,有20位在學術上卓有建樹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醫院概況

設有皮膚病研究中心、消化中心、腫瘤醫療中心、中醫治未病中心、針灸科等26個臨床科室和各型肝炎、風濕病、銀屑病、紅斑狼瘡、濕疹、瘡瘍、周圍

中藥煎藥室中藥煎藥室

血管病、乳腺病、乳腺癌、肺癌、乾燥綜合徵、骨質疏鬆症、不孕症等70多箇中醫專台,在各型肝炎風濕病潰瘍病、腎病、腦血管病、銀屑病、紅斑狼瘡濕疹、周圍血管病等的治療上,在國內居領先水平並享有盛譽。

中藥房常備中藥飲片近600種,中心製劑室根據已故著名老中醫及一大批科研專家的驗方、祖傳秘方及科研成果研製出260多種藥品,丸、散、膏、丹、紗條、酊劑、油劑等近20種劑型,其中106種已進入醫保報銷範圍。
醫院設有檢驗科、物理診斷科、放射科、病理科、核醫學科等醫技科室,擁有CTECTDSA血管機、大型全自動化分析儀、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儀等現代化醫療設備。
近年來,醫院狠抓專科建設和學科建設,積極開展創名院、建名科、樹名醫活動,並取得顯著成效。現有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專科,5個北京市中醫藥重點學科;4個北京市中醫特色診療中心建設單位;急診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建設基地。還有婦科、兒科、呼吸科等3個院級專科,形成了國家級、市級、院級專科分層遞進、滾動式發展的良好格局。另外,我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13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之一,也是北京地區唯一的一家。

醫院文化

院徽

院徽注釋:

院徽院徽

主題造型為“Beijing”的首寫字母“B”的變形,神似一個透視的葫蘆,既有“懸壺濟世”之意,又體現了中醫中藥之特色,同時,“B”也體現了“北京”的含義。
“B”變形後神似數字100,體現了醫院百分百的服務。“B”的豎筆用銀針來體現,一方面象徵中國傳統醫學,一方面也是“jing”的首寫字母“j”的變形,與“B”呼應,構成醫院“北京”的地域含義。豎畫加上藥葫蘆的下半部又恰似一個“中”字,強化了標識的中醫特色。
“北京中醫醫院”幾個字為郭沫若先生親筆手寫,從而更加彰顯了醫院厚重的歷史感和人文內涵。用象徵生命的綠色作為標識色,體現了醫院的活力和生命力以及崇尚健康、敬畏生命的情愫。

院訓

北京中醫院院訓為“仁術勤和”。
院訓釋義:
“仁”:代表仁慈、大愛和德行,把“仁”放在院訓的首位,彰顯了醫院醫務工作者崇尚“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院文化和道德追求;
“術”:醫術、學術和技術,標誌著醫院醫務工作者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學術力求科學嚴謹的職業精神;
“勤”:是勤奮、努力和奉獻,凸顯了醫院醫務工作者愛崗敬業、勤學苦練、熱忱為患者服務的風貌;
“和”:是和諧、和睦、和順,既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醫院構建和諧醫院的理念和追求。

歷史沿革

北京中醫院北京中醫院

美術館后街屬東城區景山地區,南北走向,北起交道口南大街南端,南止美術館東街西端,長852米、寬34米。元代此街為安貞門街的一部分,明代為安定門大街的一部分;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厘定,稱此街為“大佛寺西大街”,因街南段路東有大佛寺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首創路”,1973年更名為“美術館后街”,因位於中國美術館北面而得名。
美術館后街23號在街北段路西,現為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北京市屬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
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元代屬蓬萊坊,明代屬保大坊,清代屬正白旗。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處為道教正一派傳人張留孫建崇真萬壽宮,清雍正年間此處為諴親王府,同治年間為榮安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
崇真萬壽宮,因元世祖忽必烈封張留孫為“天師”(張留孫堅辭不就)而又稱“天師庵”。張留孫生前不僅掌管集賢院的道教事務,而且“升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儼然當朝宰相;死後又被追封為“道祖神德真君”。所以,崇真萬壽宮在元代不僅具有“道教第一叢林”的典雅和清幽,而且,應該具有相府的威嚴和熱鬧。因為,張留孫雖然沒有接受“天師”的封號,但他的地位和權勢遠在“天師”之上。其時,張道陵嫡傳的“天師”只是奉旨掌管江南道教而已。

張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人。自幼入龍虎山學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隨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被元世祖留在宮中,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卒,在朝45年,歷經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備受朝廷尊崇,累加封號。世祖封“上卿”、“玄教宗師”,成宗封“玄教大宗師”、追封其三代均為“魏國公”,武宗封“大真人”,仁宗封“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忽必烈不但給張留孫封號,命尚方(專門為皇室製造刀劍等兵器及玩好器物的機構)為其鑄有“大元皇帝賜張上卿”銘文的寶劍,還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為其各建一座“崇真萬壽宮”。
大都城裡的崇真萬壽宮在明代就已經被改造成儲存餵馬用料的“草料庫”了,稱“天師庵草場”,而今更是片瓦無存。所以,無法詳細敘述崇真萬壽宮當年的規模和格局。不過,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蒙古太祖年間,道教全真派傳人丘處機奉詔到雪山晉見成吉思汗,丘處機進言,統一天下要不嗜殺人,治理天下要敬天愛民,養生之道在於清心寡欲。道教淵源於古代巫術,但丘處機不談鬼神卻被成吉思汗稱為“神仙”;而張留孫恰恰因為善齋醮、符錄等事才見寵於忽必烈。前者在征戰天下之時求的是方略;後者在江山一統之日為的是賜福,為帝後的健康祈禱,為朝廷的選官占卜。從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求“人”到求“神”的運行軌跡中再次揭示了“其興也

北京中醫院北京中醫院

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內在原因。

其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可見,所謂“仙山”只是一種幻想,而要使幻想的東西形象化就必然要依靠人的設計,而人的設計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據此,可以構想:元大都的崇真萬壽宮建在皇城外“艮”位,應該帶有仿照宋代在汴梁建造“艮岳”的痕跡;又因為是為道教正一派建造宮觀,必然要體現正一派的道家理念。其主要建築應該有山門、牌樓、御碑亭上清宮玉皇閣、七星壇以及建有以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為主要景觀的園囿,在園囿中或許還散養著一些仙鶴和梅花鹿,有一些諸如“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之類的刻石和楹聯。既然坊名“蓬萊”,那么,周邊的建築也要與之相協調,營造出“神仙社區”的文化氛圍。
文化是可以傳承的,歷史是可以再現的。

諴親王府,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明代的“天師庵草場”舊址建成“諴親王府”。王府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的臨街門開在東南方向。東路是王府的主體建築;臨街門北有面闊五間的正宮門;正宮門內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五間的配廡;正北依次為面闊五間的大殿,面闊三間的後殿,面闊五間的後寢,面闊五間的罩房。東路之西,仍可分為南北約略成軸線的三路房屋,最西路為祠堂、佛堂。

諴親王府是“世降一等”親王府,府主只有一代親王,即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祕。允祕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諴親王”,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後謚“恪”。其長子弘暢襲爵,是為“諴郡王”。

大公主府,同治年間“諴親王府”的府主綿勛已經世襲遞降為“貝子”了。於是,府被收迴轉賜給鹹豐皇帝奕的長女——榮安固倫公主,成為“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後此府又轉賜給恭親王奕訢的長女——榮壽和碩公主,成為“和碩公主府”,俗稱仍為“大公主府”。為什麼恭親王的長女不是“郡主”,而是“公主”呢?因為,慈禧太后喜歡恭親王的這位女兒,將她收養,慈禧太后的養女自然就是“公主”了。
民國時,榮壽和碩公主的後人家道衰落,終因債台高築棄府而逃,遂府歸債權人吉祥戲院所有,後由憲兵三團、後方醫院使用。
1956年,此處改為北京中醫醫院。1985年,北京中醫醫院建門診樓和醫技樓,將原有建築搬遷,易地復建。“大公主府”復建在密雲縣城西門外的“白河郊野公園”內,占地面積為2.1萬平方米,有房屋多間,分府門、正殿、寢宮門、寢殿、後罩房等。曾為密雲縣博物館

相關榮譽

該院是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北京市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承擔著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培訓任務。我院以科技為先導,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帶動專科建設和人才建設。1978年以來,共獲科研成果獎175餘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獎73項。
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醫院的兩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可喜成績。連續多年被評為“首都精神文明單位”,先後被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示範中醫醫院”、全國“百佳醫院”、 “北京市物價、計量、質量信得過單位”等稱號。

2006年成為“北京市A類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定點醫院和北京2008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定點醫院。2007年被批准為北京市醫保費用免審A類醫院。在中國健康第一入口網站39健康網主辦的“2007中國健康年度總評榜”活動中,我院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三甲醫院。 \

中西結合——全新診療技術成果為京城胃腸疾病患者造福

多年來一直在專業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德勝門胃腸科,在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和前端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成功引進並研發了多項診療技術,運用中醫調理加先進高科技檢測設備,中西醫結合全面有效調理胃腸疾病,如有效打通“幽門梗阻”的微米光&中醫調理療法,胃潰瘍治療金標準胃潰瘍無痛內窺鏡修復療法,治療胃下垂事半功倍的昇陽益胃調理療法,一次性治癒食道炎的中西醫平衡降逆調理療法,全面攻克消化不良的益陰復胃調理療法等,臨床治療效果明顯,為京城眾多胃腸疾病患者帶來了康復。

中國知名中醫院概覽

安徽省中醫院
北京中醫醫院
本溪市中醫院
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院
北京安定門中醫院
北京中醫院
北京市宣武區中醫院
北京天安中醫院
北京市大興區中醫醫院
寶雞市中醫醫院
常州市中醫院
長垣縣中醫院
長興縣中醫院
常熟市中醫院
長沙市中醫院
昌平區中醫院
東莞中醫院
大連市中醫醫院
東陽市中醫院
東莞市中醫院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
佛山市中醫院
封丘縣中醫院
阜新中醫醫院
福建省寧德市中醫院
廣東省中醫院
廣州市中醫醫院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廣東省台山市中醫院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桂林市中醫醫院
甘肅省中醫院
杭州市中醫院
深圳市中醫院
蘇州市中醫醫院
石家莊市中醫院
上海市中醫醫院
紹興市中醫院
陝西省中醫醫院
泰州市中醫院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
鐵力市中醫院
泰安市中醫院
桃源縣中醫院
太和中醫院
台州市中醫院
台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鐵嶺市中醫院
杭州市下城區中醫院
河源市中醫院
衡陽市中醫醫院
江西省中醫院
江門五邑中醫院
焦作市中醫院
濟南市中醫醫院
金壇市中醫院
濟寧市中醫院
嘉興市中醫院
濟南市中醫院
江蘇省中醫院
江西中醫院
津南中醫院
九江市中醫院
湖州市中醫院
虎門中醫院
洪湖中醫醫院
湖北省中醫院
無錫市中醫院
武漢市中醫醫院
無錫市中醫醫院
溫州市中醫院
武漢升華蛇療中醫院
蕪湖市中醫醫院
廈門中醫院
宣武中醫醫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
徐州市中醫院
西安市中醫醫院
新鄭市中醫院
襄樊市中醫醫院
象山中醫醫院
仙桃市中醫院
江門市五邑中醫院
荊州市中醫醫院
晉江市中醫院
江蘇省第二中醫院
崑山中醫醫院
崑山市中醫院
崑山中醫院
開平市中醫院
開封市中醫院
廊坊中醫院
溧陽市中醫院
連雲港市中醫院
樂山市中醫院
臨安市中醫院
溧陽中醫院
鶴年堂
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
河南省中醫院
懷化市中醫院

雲南省中醫醫院
揚州中醫院
雲南省中醫院
揚州市中醫院
浙江省中醫院
淄博市中醫院
重慶市中醫院
張家港市中醫院
章丘市中醫院
漳州市中醫院
淄博中醫醫院
鄭州市中醫院
浙江省餘姚市中醫醫院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
瀏陽市中醫醫院
漯河市中醫院
茂名市中醫院
寧波市中醫院
南通市中醫院
平陽縣中醫院
蓬萊市中醫院
黔南州中醫院
青島靜康醫院
曲阜市中醫院
衢州市中醫院
榮成市中醫院
日照市中醫院
日照市中醫醫院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中醫
海南省中醫院
菏澤市立醫院
邯鄲市中醫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