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症

化膿性關節炎

【概述】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為化膿性細菌引起的關節急性炎症。血源性者在兒童發生較多,受累的多為單一的肢體大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及肘關節等。如為火器損傷,則根據受傷部位而定,一般膝,肘關節發生率較高。
【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及時正確處理,以保全生命與肢體,儘量保持關節功能。
全身治療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同,如為火器傷,應做好初期外科處理,預防關節感染。
局部治療包括關節穿刺,患肢固定及手術切開引流等。如為閉合性者,應儘量抽出關節液,如為滲出液或混濁液,即用溫熱鹽水沖洗清亮後,再注入抗菌素,每日進行一次,如為膿汁或傷後感染,應及早切開引流,將滑膜縫於皮膚邊緣。關節腔內不放引流物,傷口亦可用抗菌藥物滴注引流法處理,或局部濕敷,儘快控制感染。
患肢應予適當固定或牽引,以減輕疼痛,避免感染擴散,並保持功能位置,防止攣縮畸形或糾正已有的畸形。一旦急性炎症消退或傷口癒合,即開始關節的自動及輕度的被動活動,以恢復關節的活動度,但亦不可活動過早或過多,以免症狀復發。
總之。如治療及時,效果較好,尤其在小兒,關節功能恢復
【病因學】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的致病菌多為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淋病雙球菌,肺炎雙球菌則很少見。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可為血源性,外傷性或由鄰近的感染病灶蔓延。血源性感染亦可為急性發熱的併發症,如麻疹、猩紅熱、肺炎等,多見於兒童。外傷性引起者,多屬開放性損傷,尤其是傷口沒有獲得適當處理的情況下容易發生。鄰近感染病灶如急性化膿性骨髓炎,可直接蔓延至關節。
【發病機理】
細菌侵入關節後,先有滑膜炎,關節滲液,關節有腫脹及疼痛。病情發展後,積液由漿液性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最後則為膿性。當關節受累後,病變逐漸侵入軟骨及骨質,最後發生關節僵硬。關節化膿後,可穿破關節囊及皮膚流出,形成竇道,或蔓延至鄰近骨質,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此外,由於關節囊的鬆弛及肌肉痙攣,亦可引起病理性脫臼,關節呈畸形,喪失功能。
【臨床表現】
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主要症狀為中毒的表現,患者突有寒戰高熱,全身症狀嚴重,小兒患者則因高熱可引起抽搐。局部有紅腫疼痛及明顯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液增加,有波動,這在表淺關節如膝關節更為明顯,有髕骨漂浮征。病人常將膝關節置於半彎曲位,使關節囊鬆弛,以減輕張力。如長期屈曲,必將發生關節屈曲攣縮,關節稍動即有疼痛,有保護性肌肉痙攣。如早期適當治療,全身症狀及局部症狀逐漸消失,如關節面未被破壞,可恢復關節全部或部分功能。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在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X線檢查在早期幫助不大,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應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風濕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的慢性化膿性炎症,常與慢性乳突.炎合併存在。本病較為常見,臨床以耳內長期或間歇流膿及聽力下降為特點,可引起嚴重的顱內、外併發症。一般分為單純型、骨瘍型及膽脂瘤型三類。單純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耳流膿多為間歇性,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時流膿或膿量增多,膿液呈粘液性或粘液膿性。鼓膜穿孔位於緊張部,大小不一,通過穿孔可見鼓室黏膜輕度增厚。骨瘍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膿粘稠,常有臭味。鼓膜緊張部大穿孔或邊緣性穿孔,通過穿孔可見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膽脂瘤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耳內長期流膿,膿量多少不等,有特殊惡臭,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白色磷屑狀豆腐渣樣無定形物質,奇臭。本病患者要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積極預防和治療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等。避免污水人耳,有水入耳時要擦乾淨,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
[臨床表現]
1.耳流膿:輕者膿液清稀或粘稠,無臭味;重者膿汁灰黑或帶血,有惡臭味。流膿可為間歇性,亦可為持續性。
2.耳聾:程度輕重不一,多為傳導性耳聾,鼓膜及中耳內聽骨破壞越嚴重,則聽力損失越大。
3.併發症:少數病變嚴重、病程長的病人,由於炎症向周圍骨質侵犯,可見有眩暈、嘔吐、面神經麻痹、頭痛、以致寒戰高熱等症狀。
[診斷]
1.患耳流膿伴聽力下降,局部可見鼓膜穿孔,電測聽檢查多呈傳導性耳聾,聲阻抗檢查多呈聲阻減小,聲順增加。
2.鑑別
(1)與外耳道鑑別:外耳道皮膚的炎症、濕疹、癤腫破潰等均會表現為患耳流水或流膿,但對聽力無影響,無耳聾表現。
(2)與慢性鼓膜炎鑑別:慢性鼓膜炎有時在表現及檢查上頗似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但聽力僅有輕微損失,鼓膜無穿孔,經治療較快痊癒。
(3)與非化膿性中耳炎鑑別:非化膿性中耳炎種類較多,以聽力下降,耳堵悶感為主要表現,但均以鼓膜無穿孔,不流膿為其特點。
[治療]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決非短期內能治癒,即使經治療流膿停止.亦極容易復發,故長期堅持治療,防止復發,才能有效。
1.西醫藥治療:正確使用外用藥是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關鍵。在流膿期間,多用藥水治療,常用的有3%雙氧水,先用該藥徹底清洗外耳道的膿液,待膿淨後,再滴入抗菌素藥水,每次點入3~5滴即可,然後將頭偏向健耳一側5分鐘,以使藥液充分進入中耳。切忌在流膿期間噴入藥粉,妨礙引流。
2.中醫藥治療:中醫認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為腎元虧損及脾虛濕困,上犯耳竅所引起。治法:補腎健脾,祛濕排膿。
本病相當於中醫學“膿耳”的範疇。其病是因風熱邪毒侵襲,或休浴污水入耳,濕邪停積,引動肝膽火熱上蒸,灼熱耳竅,血肉腐敗,化生膿汁,潰破耳膜則出;或溫病後,體質溫弱,余邪未清,結於耳竅而發。若脾腎素虛,或調治失時,邪毒久滯耳竅,兼之運化失健或虛火上炎,均可使之演變為慢性。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脾虛濕困型:證見耳內流膿長年累月,時重時輕,流膿量多而清稀,無明顯臭味,局部查耳膜中央大穿孔,耳道積膿較多,質清稀甚如水樣,聽力呈傳導性耳聾,全身有頭暈頭重,倦苔無力,面黃無華,唇舌淡白,苔白濕潤,脈緩細弱。
2.腎元虧損型:證見耳內流膿日久不愈,膿量不多,如豆腐渣狀,並有臭味,聽力減退,局部查耳膜穿孔多在邊緣部位或鬆弛部,膿稠粘連成塊,聽力測定呈混合性耳聾,全身伴有頭暈神疲,腰膝酸軟,遺精早泄,脈細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