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特產

化州特產

化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化州特產:橘紅、榕樹茶、中垌豆豉、平定沙司雞、南盛沙姜、笪橋黃瓜、尖崗粘米等。

橘紅

化州古時荒涼的地方,瘴氣多,民眾多患痰飲。相傳有羅辯者,憐憫民眾苦困,種橘於“石龍”城內,所產橘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紅,消痰化飲有神效。明、清間,州人在州城建“華嚴庵”紀念羅辯,庵門楹聯云:“韻事憶當年,橘樹千株經手植;仙蹤留此地,茅庵一所寄身棲”。明萬曆年間(約於1600)編纂的《高州府志》“藥物”目中已有化州橘紅的記載。清乾隆、道光版《化州志》對化州橘紅的記述,除有傳說、藥效、價值、辨偽、土壤、氣候、種護、採集、加工、上貢、產地及標圖外,還有大量歌頌化州橘紅的詩文。 清代中葉,全縣種植橘紅300多畝(約1萬多棵)。清末民初,因戰火頻仍,加之當局只顧索取,不問生產,橘紅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受損更大,至1949年,全縣僅存30多畝(約2000餘棵)。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於50年代撥出專款,以復甦舊橘園,開闢新產區。1962年成立縣橘紅生產辦公室,並委託藥材公司主管橘經生產、加工和收購銷售,橘紅面積逐年擴大,70年代初,全縣橘紅髮展至3000多畝,1985年增至8500畝(約17萬棵)。縣人民政府又組織了中藥學行家對化州橘紅進行系列的研究。為挖掘地方生產優勢,1987年賴家園橘紅製品廠擴建為中藥廠,職工由原20多人增至100多人,生產橘紅系統藥品,進一步發揮橘紅在醫藥上的作用。1988年該廠批量生產橘紅系列藥品。

榕樹茶

榕樹茶 又名琉璃茶,因產於古官道榕樹圩附近而得名。有說榕樹茶條細嫩,葉色綠翠,形態酷似古榕,故名。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榕樹茶產地琉璃茶(明崇禎年間州守趙仕錦建),庵旁有口井名琉璃井,井水清澈見甘甜,用琉璃井水泡榕樹茶,其味特別清香甘醇,故又名琉璃茶。 榕樹茶入口甘潤,飲之不僅生津止渴、且能驅風化痰,消滯開胃。此茶始種於明末,至今有300多年歷史,相傳明末,清初有一清官司因避權奸追輯,出逃到此,削髮為僧,化名善果,隱居於琉璃庵內,他於庵旁建起小茶亭,用琉璃井水泡琉璃茶,款待過往人。由於琉璃茶清香甘冽,加上善果知書能文,因而四方官紳名士以到琉璃庵飲茶賦詩為時尚,題留不少佳作。如高廉觀察使葉申萬吟有“茗飲一盞賽新羅”之佳句。名士謝桂垣茶罷乘興作詩云:“峰迴路轉得茶庵,來試名泉一勺甘;絕似惠山風味好,嶺南真不減江南。”名人飲名茶,相得益彰,榕樹茶由蜚聲。

南盛沙姜

南盛沙姜 沙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鬆軟疏水,宜於沙姜生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長。 南盛沙姜呈褐色,略帶光澤,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氣,消食開胃,健脾消水去濕和防疫等功效。據父老傳說,清光緒年間,化州及鄰縣瘟流行,南盛一帶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賴以安寧。此外,南盛水姜與本地名餚“白切雞”伴食,香而不膩,饒有風味。酒樓飯莊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雞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習。又本地廚師調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餚特別美味可口。

那務糖水

化州糖水的種類有:冰水、白涼粉 、黑涼粉、綠豆粥 、綠豆沙 、花生粥、八寶粥 、雪水糖水、番薯糖水 、鳳梨冰、西瓜冰、海帶綠豆 、檸檬汁、草莓汁、芒果汁 、鮮橙汁、荔枝汁 、提子汁、綠豆提子 、西米提子 、雪耳提子 、紅棗冰 、西米蓮子 、西米雪耳 、西米蜜棗 、西米百合 、綠豆西米 、椰子西米 、香芋西米、牛奶西米、雪耳紅棗 、雪耳蜜棗 、雪耳蓮子 、雪耳玉米 、雪耳西瓜、 西米西瓜 、綠豆西瓜 、提子西瓜 、提子蜜棗、蓮子玉米 、提子玉米 、蓮子糖水 、清涼冰 、涼茶 、冰牛奶、 蜜糖龜苓膏 、牛奶龜苓膏 、椰香奶茶、咖啡奶茶、 草莓奶茶、哈密瓜奶茶、朱古力奶茶 、紅棗雞蛋 、西米雞蛋 、雪耳雞蛋等。

笪橋黃瓜

笪橋黃瓜 笪橋農民種植黃瓜歷史悠久,量製成瓜乾,則是百多年前的事,笪橋黃瓜,以產地得名,始種地是中村、留村,以後陸續發展至附近的山埇、下垌、英筆、禾倉角、塵塘、良埇、低坡、西埇和瑤埇等地。新中國成立後,笪橋黃瓜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除舊產區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外,相鄰的良光區(鎮)豺嶺、龍秀、落底、齋塘坡和出拔等地也有種植。50年代至70年代,笪橋每年種植黃瓜100多畝,製成瓜乾15噸左右。

笪橋黃瓜有甜瓜、黃瓜、米瓜和蛇瓜4個品種。這些瓜經過細緻加工醃製成的瓜乾,色澤金黃,淡甜,鮮脆可口,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久貯不壞。黃瓜乾與瘦肉加上冬茹、蚝豉,剁成肉餅,美味可口,饒有風味;將陳年瓜乾合老米熬成稀飯,可治慢性腹瀉及痢疾;以酸醋、生薑作佐料,把瓜乾同豬蹄或生雞一起熬湯,是產婦的精良食品,既消食開胃,又去淤生新。因此,人們往往把笪橋黃瓜當作送禮佳品,贈送親朋摯友。故此,笪橋黃瓜乾遠銷廣州、深圳、珠海、海口、三亞、湛江、南寧、北海和香港、澳門等大中城市,且銷售量日益增大,經久不衰。

尖崗粘米

尖崗粘米 尖崗粘米是晚造品種,因產於麗崗鎮尖崗嶺(又名麗山)周圍的尖崗、赤坎、麗崗、麗冊和低坑等一帶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而得名。 相傳尖崗粘米始於清初。清末,民國期間種植在2000畝左右,畝產0.14噸。尖崗粘稻產地山清水秀,耕地屬沙泥田,過去當地農民慣用骨(豬、牛骨)粉培育身苗,因此所產的粘稻,米粒細長,米質透明,無白肚,煮熟時無粘合,耐煮,味道清香,爽口滑喉,為富豪之家所喜。民國期間,尖崗粘米多銷往廣州、廣州灣(今湛江市)、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等地。

化州香蕉

化州香蕉價格便宜,口感好,營養高,老少合適!近幾年來,化州市大力引導農民生產無公害香蕉。其中,寶圩鎮是近幾年來茂名香蕉大基地西擴新發展起來的綠色香蕉生產鎮。

平定沙司雞

平定沙司雞 平定沙司雞又名屋角雞,以清初梁家沙司巡檢衙遷建於平定屋角面得名。此雞是本地的名優雞種,在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粵桂邊境素享盛名。清初,梁家沙司巡檢衙所管轄的地方,山高森密,河溪交錯,蟲蟻魚蝦多,野雞特別多。野雞經過人工飼養,逐漸馴化為家雞,取名為沙司雞。 沙司雞始養於平定,後陸續發展到蘭山、文樓等地。此雞具有“五黃”(毛、皮、肉、腳、嘴均黃)健脾胃,強筋骨和活血絡。據傳說,道光年間,巡檢司段玉成重修衙城,落成時舉行“百雞宴”,四方食客雲集。宴罷,有位雅士留下“百珍皆作賤,貪箸沙司雞”的名句。從此,平定沙司雞便名噪兩廣。改革開放後,1988年平定鎮有些養雞專業戶和縣水產畜牧局屬下的南盛畜牧場對平定沙司雞不斷進行提純推優工作,進一步提高沙司雞的質量,沙司雞隨著人民生活的需要也遠銷省內外市場。

特色菜

白切雞

1、將雞在滾開湯鍋內浸燙熟(不宜過熟,一般15分鐘左右即可),取出晾涼後切成塊(晾涼再切雞肉不會散),裝在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盤中;

註:為了使雞皮爽滑生雞要在熱水中燙一下,緊接著用冷水沖涼。 在煮雞的過程中要幾次控淨雞肚子裡的水,為的是使雞肉受熱均勻。 浸雞時要提出水面兩次,即每隔5分鐘一次,提出後立即倒出雞腔內的水,復放鍋中,以保持腔內外溫度一致,使之均勻致熟。然後用鐵鉤鉤起,立即放入冷開水浸沒,使之迅速冷卻,從而皮爽肉滑,並洗去絨毛黃衣。(如有條件最好用冰凍了的開水,提前將冷卻的開水放冰櫃裡面凍起來,溫度越低越好,只要不結冰就行)

2、蔥,姜切成末;分別裝在小碗中,碗內在加少許的鹽(姜蔥是同放一起調味的,出來只有一個味碟,另外還有姜蔥里加少許香菜也可,口味更好)

3、炒勺內倒入油,在旺火上燒開,澆在蔥末和薑末上。作成兩個粘料。

4、切好的雞和粘料一切上桌。

簸箕炊

這個是化州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簸箕炊,非常好吃!!!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化州牛腩

牛腩切塊焯水,倒掉水,重新做一鍋開水,放蔥姜,花椒大料料酒醬油,水開放肉去浮沫後放鹽,小火慢燉。依軟爛度定時間,一般一小時

化州特產化州特產

資料參考

粵西吧 http://tieba.baidu.com/f?kz=11530586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