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權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勞權是勞動所有權的簡稱。勞動所有權是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特點的發展要求。勞權經濟學就是闡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與生產方式的經濟學理論,由鍾建民(江蘇常州龍珠山人)創立。勞權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特點表現為生產勞動居於支配地位而起主導作用,因而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與此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就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體系,社會主義生產是消費價值的生產,而不再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概述

勞權

勞權經濟學勞權經濟學
勞動所有權的簡稱。勞動所有權是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特點的發展要求。

勞權經濟學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基礎理論

關於社會主義生產力基本特點,關於按勞分配,關於勞動者及其利益要求,關於生產資料公有制;

二是基本理論

即在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經濟實體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經濟實體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等等;

三是基本理論的套用

例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關於蘇聯模式錯誤的分析,關於生產隊模式及農村改革的理論等等。

基本觀點

勞權經濟學的基本立場與基本觀點是與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相同的。勞權理論的基本立場與基本觀點就是勞動所有,因此,勞權理論和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一樣,也是為勞動階級服務的。區別在於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或生產方式;而勞權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或生產方式。
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都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研究對象的。區別在於馬克思是站在勞動所有者的立場上,用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包含了市場機制與企業機制,因而馬克思能夠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與剩餘價值規律,而西方經濟學則是站在資產所有者的立場上,用資產所有的基本觀點與反唯物主義的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而且在內容上西方經濟學以市場機制為研究對象的,它沒有、不能或不願、不敢涉及企業機制,從而不能從整體上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規律。這是馬克思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所在。勞權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區別除了在基本立場、基本觀點與基本方法與馬克思經濟學相同之外,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對象,在內容上包含了市場機制與企業機制,具有完整的企業理論――即經濟實體理論
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主要是以蘇聯模式的公有制實踐為對象的,而勞權經濟學理論則主要是以生產隊模式的公有制實踐為對象的。蘇聯模式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由於產權制度不適合公有制的基本特點不能體現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特殊要求,特別是由於工資制度的引用,從根本上使公有制企業失去了經濟實體的性質。正是由於錯誤的蘇聯模式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因而以這一模式為基礎的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並沒有能夠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但是,建立了勞權制度的生產隊模式卻由於採用了工分制這種按勞分配製度,從而使公有制企業形成了內在的價值運動,初步展示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這是勞權經濟學理論能夠形成的主要基礎。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建立市場經濟,強調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堅持以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本制度等思想。但是,鄧小平並沒有考察社會主義革命及公有制的實現對社會生產力的產生的影響和變化,並沒有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於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及發展要求這一歷史性課題。正是由於這一課題沒有解決,對經濟改革缺乏有效進一步的理論指導,使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出現了曲折的原因所在。勞權經濟學理論恰恰在這一點上彌補了鄧小平理論的不足,為新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礎。勞權理論也正因為有這種歷史性的突破,因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任務,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等問題都有不同的認識及理論主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