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卡鎮

勐卡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位於西盟縣西北面,鎮政府所在地距新縣城42公里,東面與中課鄉交接,南面與力所拉祜族自治鄉及岳宋鄉接壤,西面與緬甸佤聯邦隔河相望,國境線7.9公里,北面與新廠鄉毗鄰,國土面積157.82平方公里,轄區有莫窩村、班哲村、莫美村、永業村、永幫村、馬散村、西盟村七個村民委員會及勐卡社區和娜妥壩出口通道等。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圖)勐卡鎮勐卡鎮

2007年勐卡鎮總戶數5055戶,總人口16734人,其中:男性9043人,女性7691人,有農業戶數3246戶,農業人口11646人;非農業戶數1809戶,非農業人口5088人,有勞動力資源9390人。民族分類:漢族2328人,佤族12521人,拉祜族1085人,傣族82人,哈尼族287人,彝族218人,白族52人,回族23人,其他民族12人,勐卡鎮境內山地、河谷縱橫交錯,地勢複雜。100%屬於山區,勐卡鎮總面積157.82平方公里(236730畝),其中:耕地面積21980畝,占國土面積9.3%,林地面積107025畝,占國土面積的45.2%,園地(茶園、果園、菜園)面積6900畝,占國土面積的2.9%,荒山、荒地4544畝,難利用土地945畝,水域1587畝,村莊、道路、溝埂面積22617畝,其他面積71132畝。耕地面積21980畝中:水田面積10611畝,台地6816畝,輪歇地4553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台地0.58畝,人均占有水田0.91畝,根據2007年農村基層統計報表和農村經濟報表數據反映,勐卡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5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4元,糧食總產量達到487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30公斤,2007年以來,民眾生活逐步提高,勐卡鎮擁有客運車輛31輛,農用車及拖拉機65輛,機車87輛,固定電話1118部,行動電話1136部,地面電視接收器8台,電視機2691台,基本養老保障金參保人數38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66人,村(居)民儲蓄存款額1192萬元,勐卡鎮現有校點17個,其中:國小16所,國小中完小8所,有在校學生2474名,其中:中學生398名,國小入學率達99.8%,鞏固率達100%,完學率100%,中學入學率75%,鞏固率80%,完學率80%,勐卡鎮享受“兩免一補”的農村學生2307名,其中:小學生1973名,中學生334名;有教職工191名,其中:代課教師48名,青年志願者9名。

歷史沿革

(圖)抗震救災捐款儀式政務公開

西盟鎮原以駐地西盟行政區劃名,位於佛殿山東麓,三岔河源頭的高山地帶。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瀾滄縣西盟鄉,1949年屬於瀾滄縣西盟區馬散武裝工作區稱西盟村武裝工作點,1956年屬馬散區稱西盟鄉,1965年馬散區劃出獨立設鎮。1969年為向陽大隊,1981年歸莫窩公社為西盟大隊,1984年4月2日上級批准為縣轄鄉級鎮,轄區西盟村辦事處,鎮居民小組,有佤、漢、拉祜等居民雜居。

莫窩鄉原以莫窩片村名為行政區劃名稱,位於新廠河東西兩岸山區,青同治十二年(1873年)前後,三佛祖統治西盟時期,莫窩鄉為大馬散民族部落領地,民國時期屬瀾滄縣西盟區,1949年瀾滄解放成立臨時軍政委員會時設馬散武裝工作點,1956年成立西盟佤族自治縣籌備委員會時設馬散區(駐大馬散),轄馬散、莫窩、西盟、永幫、阿莫5鄉,1958年區政府遷駐小馬散,1965年成立西盟佤族自治縣時將西盟鄉劃出設鎮,全區有馬散、莫窩、永幫、阿莫4鄉,1969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為“慶九大”公社,同年將阿莫劃歸新廠(前哨)公社,把中課的永業、莫美兩鄉劃入設立大隊,共轄馬散、莫窩、永幫、永業、莫美5個大隊,1970年公社機關從小馬散遷駐莫窩,1980年12月改名為莫窩公社,1981年西盟大隊劃歸莫窩轄,1984年4月公社改為區,西盟大隊又劃出獨立設鎮,同年將莫窩大隊南部班哲大寨、上寨、下寨3個自然村,劃出增設班哲鄉,1987年改稱鄉,有莫窩、馬散、永幫、永業、班哲、莫美6個行政村,有佤、拉祜、漢等民族雜居。

2006年1月13日,兩鄉鎮宣布撤消,同時成立中共勐卡鎮委員會、中共勐卡鎮紀律檢查委員會,同年3月15—18日召開勐卡鎮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於4月25日—27日召開勐卡鎮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並宣布成立勐卡鎮,轄莫窩村班哲村莫美村永業村、永幫村、馬散村、西盟村七個村民委員會以及勐卡社區、娜妥壩、地歸茶廠、蔬菜隊、鎮小、縣二中,鎮附中、公安派出所、邊防派出所等單位。

土地資源

(圖)抗震救災捐款儀式抗震救災捐款儀式

勐卡鎮境內山地、河谷縱橫交錯,地勢複雜。100%屬於山區,勐卡鎮總面積157.82平方公里(236730畝),其中:耕地面積21980畝,占國土面積9.3%,林地面積107025畝,占國土面積的45.2%,園地(茶園、果園、菜園)面積6900畝,占國土面積的2.9%,荒山、荒地4544畝,難利用土地945畝,水域1587畝,村莊、道路、溝埂面積22617畝,其他面積71132畝。耕地面積21980畝中:水田面積10611畝,台地6816畝,輪歇地4553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台地0.57畝,人均占有水田0.89畝。土地分布狀況:勐卡鎮土質類型從底到高排列有赤紅壤、紅壤、黃棕壤等三類。1、赤紅壤主要分布於海拔800—1400米地帶的莫窩村下半村,班哲村下半村,莫美村下半村,永業村下半村及永幫村下半村等沿新廠河兩岸區域,馬散村格浪格磊河沿岸有部分,是發展農作物的區域,也是勐卡鎮的主要耕作區。2、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1800米的勐卡鎮大部分區域,是發展茶葉、經濟林和牧、草場的區域;3、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佛殿山、大黑山及拉斯隴梁子一帶,由於氣溫較底,有機質分解緩慢,加之山高坡陡,雨水多而集中,土壤質地差、砂性重等原因,土壤養分流失嚴重,基本無耕地,可發展名優茶葉和畜牧業(大牲畜)。

氣候特點

勐卡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距孟加拉灣約800公里,地形複雜,整體屬西南破向,氣候受緯度、季風、地形的綜合影響,類型多樣,整體屬中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1、勐卡鎮氣溫四季變化不大,垂直差異明顯,氣溫一般隨海拔升高而降低;2、降水多而分布不均,夏秋多雨,乾濕分明,降水分布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夏秋雨量多,對大春作物、多年生經濟林木的生長及雷響田和旱地的栽插有利;牧草生長快,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草;同時對早、中稻、花生的收穫不利;病蟲、草害隨之嚴重,冬春乾旱,對發展小春生產、冬季農業有一定的影響。3、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分布不均,勐卡鎮年日照數2194.8小時,平均每天日照6小時,但是分布不均,雨季多雨少日照,乾季日照充足。

水利資源

(圖)水庫水庫

勐卡鎮河川徑流分配不均,枯洪差較大,加之山高坡陡、水利設施薄弱,夏秋洪澇,冬春乾旱問題比較突出,有部分村寨至今尚未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水庫:勐卡鎮有馬散水庫、城子水庫兩座,庫容量236立方米,水質良好,總體沒有污染。

河流

1、新廠河由北向南流徑勐卡鎮的永業村、永幫村、莫窩村、班哲村及莫美村,徑流長度8公里,是境內的第一大河流。

2、哈密箐(格龍車):以佛殿山東麓由西向東流經莫窩村、班哲村注入新廠河,全長4.5公里,平均寬8米,流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

3、各弄班哲河:位於勐卡鎮政府所在地以東,源於鎮政府東側山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班哲村上、下寨,注入新廠河,長4公里,平均寬5.9米,流域面積7平方公里。

4、永哈拉河:位於縣境中部,永業村境內,源於拉斯隴梁子西麓,主支流先自東北向西南流,匯合支流後折轉向西,流經永業村的永不龍、永來、永哈拉、永業、永隴、永勒等村寨,稱格龍課河後在永業村村委會西南1公里處注入新廠河,全長9.5公里,平均寬13.6米,流域面積約20平方公里。

5、格浪各磊河:位於縣境西北,勐卡鎮馬散村境,是中緬邊界常流河,源於中緬邊境界土埂堵山南麓,由北向南流,至北緯22°45′和東經99°23′與各弄公海、各弄亮河匯合後轉向西流,長5.8公里,河床均寬15.9米,流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

6、各弄公海河:位於縣境西北,勐卡鎮馬散村境,源於土龍弄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經大馬散、永土老寨,再向南流與各弄亮河匯合後轉向西流,長5公里,平均7米,流域面積約12平方公里。

7、各弄亮河:位於縣境西北,是勐卡鎮與岳宋鄉交界河,源於佛殿山西麓,由東南向西北流,於北緯22°45′和東經99°23′匯入各弄公海河後轉向西流,長7公里,平均寬7.3米,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

境內已開發利用的水利資源有新廠河電站和正在建設中的永業電站。

勐卡鎮農田灌溉溝渠共有241條,全長24.5萬米,其中:已實施三面光的水溝共14條,長38300米,其餘均為土溝。勐卡鎮尚有4個村寨163戶,630人,609頭大牲畜飲水問題未根本解決。

特設農業

(圖)西盟米蕎西盟米蕎

一、農業:2006年,勐卡鎮完成水稻種植面積9035畝,推廣種植玉米面積9086畝,完成小春作物播種面積1856畝,完成冬季農業開發面積6100畝。全年糧食總產量478萬公斤。

二、畜牧業:2006年,勐卡鎮肉類總產量499噸,畜牧業總產值達698萬元。

三、茶葉:勐卡鎮按照“公司或個體老闆+基地+農戶”的聯營方式,著力打造“佤山生態茶”、“三佛祖普洱茶”品牌。2006年底,勐卡鎮共有茶葉面積6102畝,可採摘面積4100畝,產量153噸,產值達380多萬元。2007年共開挖茶葉面積3350畝,勐卡鎮茶葉總面積達到9452畝。

四、桑蠶:勐卡鎮現有桑蠶面積1065畝,養蠶330張,實現總產值25.6萬元。

五、礦業:鎮記憶體有錫礦、銅礦、鉛鋅礦等有色金屬礦,鎮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現有開礦企業4家。

六、橡膠:勐卡鎮轄區內共有橡膠面積2629畝,已開割面積150畝。

七、旅遊業:以烈士陵園、三佛祖遺址、野生茶群落和永窩民族文化生態村、班哲民間文化之鄉為主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民族文化興鎮步伐。

勐卡鎮的發展思路是:實施“農業立鎮,城鎮帶鎮,邊貿促鎮,文化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統籌城鄉關係,加強農業、城鎮、交通、教育和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基礎,調整城鄉、所有制和農業產業三個結構,擴大招商引資,重點培植特色農業經濟、城鎮商貿經濟、文化旅遊經濟、邊境通道經濟和礦業經濟,加快“七有”目標步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

人文地理

(圖)茶葉茶葉

勐卡鎮是西盟佤族自治縣城鄉結合的中心大鎮,轄區面積157.82平方公里,擁有林地107025畝,海拔在800—2142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2.8-21.3℃之間,平均年降雨量2758.3毫米之間,年平均日照2194.8小時,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適宜種植茶葉、水稻、玉米、桑樹等。

勐卡鎮是個多民族雜居的大鎮,勐卡鎮共有14個少數民族,其中漢族1704人,佤族13381人,拉祜族1118人,傣族151人,哈尼族207人,彝族163人,白族52人,回族23人,其他民族51人。

勐卡鎮居住最多的少數民族為佤族,是最早世居於本地區的民族,自稱“瓦”、“安瓦”、“布饒克”、“勒瓦”等,民國時期,當地漢族、拉祜族、傣族稱“阿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著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則,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報經國務院批准,1963年正式定名為佤族。勐卡鎮現有佤族總人口13381人,占勐卡鎮總人口的79.4 %,其中有10402人居住在農村偏遠山區。佤族的起源,在佤族中廣泛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佤語“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為人是從石洞裡出來的,此洞位於今緬甸岩城區巴格岱大寨附近的一片原始森林裡,距西盟縣城30餘公里。至今佤族仍把他視為“聖地”,在宗教活動或背誦寨史、家譜時,都要吧“司崗里”緊密聯繫起來,都要把他視為人類祖先的發祥地。

本地佤族的宗教信仰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在人們的觀念中,山川河流、動物植物,一切還沒有被人認識的自然現象皆有靈魂,認為鬼魂世界和人類世界一樣,要吃要喝,要尿要屙,鬼神存在於宇宙空間,無所不有,無所不報,左右著人們的凶吉禍福。諸如颳風下雨,久旱不雨,打雷傷人,寨子失火,瘟疫流行等等,都認為是鬼神所至,因此,事無論大小,都要殺雞占卜,預測凶吉,殺牲祭祀,求神靈保佑,消災避邪,人畜興旺,糧食豐收,寨子平安。在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中,以 “莫偉其”神為最高的神祗,她是主宰宇宙萬事萬物的致尊,人類的一切凶吉禍福都是有她安排的,其次是“勒依兒”神(家神),供奉在室內“鬼火塘”邊的顯著位置,主人在遇到生育、死亡、婚娶或建房蓋屋,收買養子、奴隸時,要祭祀祈禱,祈求平安。

社會發展

(圖)勐卡鎮勐卡鎮

“十五”期間,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縣直屬各部門和各扶貧掛鈎單位的大力支持、幫助下,兩鄉鎮(原莫窩鄉和西盟鎮)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縣委“基礎設施立縣,綠色經濟富縣,改革開放活縣,阿佤文化興縣”的發展戰略和農村“七有”目標,把扶貧攻堅和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髮展機遇,妥善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團結拼搏,銳意進取,克服了重重困難,勐卡鎮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勐卡鎮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十五”計畫指標和主要任務全面完成。

——綜合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2005年勐卡鎮生產總值達2876.84萬元,年均遞增30.72 %,比“九五”期末增加1742.62萬元(下同);一般預算收入24.6 萬元,減少5.6萬元(減少原因主要是稅費改革);財政支出234.6萬元,減少34萬元;進出口總額達 1975.92萬元,增加1087.92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0萬元,年均遞增5%,增加 70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7271畝,減少864畝;糧食總產量480萬公斤,增加17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514萬元,增加7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8元,增加369元;農民人均口糧335公斤,增加17公斤。

經濟發展

2006年勐卡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5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6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40.05萬元,占總收入的61.85%;畜牧業收入 329.01萬元,占總收入的21.6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3690頭,肉牛603 頭);漁業收入 17.61萬元,占總收入的1.16%;林業收入125.94萬元,占總收入的8.29%;第二、三產業收入95.57萬元,占總收入的6.29%;。農民人均純收入87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91人(占勞動力的11.20%),在省內務工423人,到省外務工468人。

建設情況

(圖)勐卡鎮勐卡鎮

小城鎮建設以勐戛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輻射勐卡鎮,於2000年鋪築勐戛至芒市的彈石路面32公里,投入建設資金480萬元;於2002年對勐戛鎮政府所在地勐戛村進行柏油路面鋪築建設,鋪築面積為6506平方米,再加上架設街道路燈和政府大院改造工程,共投入建設資金51萬元;於2003年—2004年發動勐戛村委會民眾籌資,對勐戛寨內道路進行水泥路面改造及部分彈石路鋪築工程,其中:水泥路面改造2200米,投入資金45萬元,鋪築彈石路面830米,投入資金7萬元;於2004年爭取項目資金對勐戛至三角岩段公路進行彈石路面改造,投入資金135萬元;對中山公路勐戛轄區內的路段進行彈石路面改造,投入資金375萬元,同時還對進入各村社道路進行維修改造。

根據勐戛鎮小城鎮建設項目規劃,現已完成小城鎮建設一期工程,還有勐戛中心農貿市場建設項目、勐戛鎮供水工程項目、勐戛鎮垃圾處理場等項目已列項申報。

基礎建設

(圖)勐卡鎮勐卡鎮

2006年勐卡鎮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的自然村有39個。

勐卡鎮完成農田水利建設241件,灌溉面積8746畝,小(二)型水庫2座,蓄水量達到236萬立方,決解10237人和2914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勐卡鎮有鎮村公路8條,里程63公里,連線縣城、圍繞勐卡、輻射村組公路網路基本形成。

農村電力建設、農網改造步伐持續加快,勐卡鎮7個村用上了電,建沼氣池達到42口,能源綜合利用邁出新步伐。

扶貧開發

2006年,勐卡鎮共實施扶貧項目7個,扶貧資金96萬元,其中永幫村和莫美村實施重點扶持村項目2個,援建資金30萬元,實施了永業村4個村民小組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道路5公里、建設民房212戶和通電、通水等建設內容。在馬散實施生態村建設項目1個,扶持農戶搬遷50戶,扶持資金54萬元,完成了通水、通電和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在西盟村、莫窩村、永幫村實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項目3個,扶持資金12萬元,同時鎮人民政府積極向上級申報了2007年—2010年勐卡鎮扶貧項目6個,申報扶持資金195萬元。

農民運動

(圖)勐卡鎮永業村農民運動會別具一格勐卡鎮永業村農民運動會別具一格

永業村民委員會距勐卡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轄10個村民小組共2046人,轄區100%為山區。永業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在歷屆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永業村現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均收入、人均占有糧均顯著提高,目前2個尚未通電的村民小組也計畫在年內通電。在新春佳節來臨之際經廣大村民提議後,在縣屬掛鈎單位部門、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研究決定舉辦“永業村2009年開春農民運動會”。旨在豐富永業村廣大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突出基層組織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堡壘先鋒作用。

挖蠶桑地比賽以村民小組為單位一男一女搭配,按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者為優勝者,比賽哨聲一響,只見洋鏟飛揚鋤頭此起彼伏真是巾幗何須讓鬚眉,選手們就象一台台開足馬力的挖掘機。不一會兒一條條標準的蠶桑種植溝擺在評審的面前。今年永業村計畫新增開發200畝種植,通過這次比賽也讓村民們了解到蠶桑種植的相關技術,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晚上的原生態歌舞賽更是高潮迭起,比賽規則由每個村民小組必派一個組合與個人自願報名參賽相結合,評審由村民推選,採取現場打分形式。嘹亮的情歌聲、喝彩聲、歡笑聲久久在永業上空迴蕩。不知不覺夜深了永業人民還在唱還在笑,唱的是永業人民對幸福小康生活的嚮往,笑的是永業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心和信心。

社區發展

(圖)恢復重建 恢復重建

勐卡社區於2003年組建成立,主要以城區(原老縣城)為主,城區建築面積6.5平方公里,位於西盟縣西北面,鎮政府所在地,距新縣城42公里,距市政府283公里,距省會昆明853公里,海拔1950米,國土面積7.6平方公里。整個社區分為四個片區(商業片區、建築片區、財稅片區、街道片區),16個居民小組,總戶數1759戶,總人口5042人,其中:有農業戶數290戶,農業人口325人;非農業戶數1469戶,非農業人口4717人;流動人口戶數320戶,737人,有下崗失業人員260戶,325人。社區有一個黨總支,下設5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07名。有一個居民委員會,一個團總支,一個婦委會。小城鎮內設有,一個集貿市場,占地約20000平方米;一個車站,占地3000平方米;一個文化廣場,占地1000平方米;一個自來水廠,水庫容量36萬立方米。有一條主街道,全長550米;小巷小道12條,全長6940米。有學校3所,即:鎮國小、鎮幼稚園、六一幼稚園,共有在校學生570名,教師60名。有鎮中心衛生院一個,衛生工作人員23名,病床20個。設有環衛站一個,環衛用車一輛,環衛站職工9人。駐鎮鄉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518戶,有從業人員1410人,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達2050萬元。城鎮擁有機動車輛334輛,其中:客運車輛33輛,貨運車輛52輛,拖拉機43輛,機車206輛。擁有固定電話1211部,行動電話1532部,衛星地面接收器210座,電視機2691台,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83萬元,福利院1所,基本養老參會保險人數385人。 

文化資源

勐戛鎮是一個山城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較好的文化潛力。

旅遊資源

(圖)佤山天池——城子水庫佤山天池——城子水庫

(一)勐戛鎮是德宏州最大的極邊中原文化山城古鎮。明代,滅“麓川王朝”實行分治時,勐戛鎮是唯一的漢族土司分封地;民國設縣,勐戛是潞西設制局所在地。時至今日,勐戛鎮1400餘戶的古老山城,房屋建築仍然保持著中原文化的古樸建築風格,一窗、一門、一廳、一堂都嚴格遵循著“風水學”的方位至向;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在這裡形成鮮明的對比,觀音寺、地母寺、寶山寺、觀音岩等一批寺院不僅建築風格與芒市壩區的南傳佛教完全不同;連選址、朝拜也顯示著北傳佛教的古老印記,寺廟靈驗,香火興旺,信眾來自四面八方。

(二)洞穴文化德宏獨有。勐戛鎮的三仙洞、仙佛洞是德宏僅有的兩個洞寺合一的洞穴奇觀。三仙洞全長1500餘米,分上下兩層,內空高達10餘米,有16個廳堂,120餘處景點,據民國《龍陵縣誌》記載,三仙洞“有石佛三,天然生成,不事雕飾,土人遂稱之為三仙洞”。三仙洞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德宏開設第一條汽車旅遊專線的第一個開放旅遊景點;仙佛洞洞廳巨大,洞內景觀奇特,有暗河奔流,洞外茶園連片,極具開發價值。

(三)人民教師的搖籃。勐戛鎮文化底蘊豐厚,不僅現代文化、科學技術受到普遍重視,傳統的倫理道德也

得到尊崇和弘揚。在每一個勐戛人的家庭中,“

副鎮長

岩生 男 佤族 出生日期1965年11月 學曆本科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1983年7月——1993年12月在西盟縣莫窩鄉糧管所任會計

1993年12月——1997年8月在西盟糧食局任會計

1997年9月——2001年2月任西盟糧食局副局長

2001年3月——2003年7月在雲南省委黨校就讀行政管理專業

2003年8月——2005年3月在西盟糧食局工作

2005年4月——2006年1月任西盟鎮副鎮長

2006年1月至今任勐卡鎮副鎮長

協助鎮長抓好政府工作,分管國土、民族、邊貿、僑務、安全生產、公路等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