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編劇]

劉詠[編劇]

劉詠,科學教育片編劇,河北省唐山市人,1922年出生於一個煤礦職工的家庭。

基本信息

(圖)作品《知識老人》作品《知識老人

劉詠,科學教育片編劇,河北省唐山市人,1922年出生於一個煤礦職工的家庭。

個人簡介

(圖)作品《送瘟神》作品《送瘟神》

幼年的劉詠被《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這類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而又富有藝術魅力的唱本所吸引,從而對文藝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當他進入高中時,就嘗試寫了一篇名叫《小王和張大個子》的小說,描寫兩個長期生活在社會底層,被勞累和苦悶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礦工,由苦悶轉向借酒澆愁、宿娼的沉淪道路。反映了劉詠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步就把目光投向受壓迫、被剝削的勞動人民,同情他們的苦難。高中畢業後,劉詠當過鄉村國小教員和煤礦職員,又接觸了漁工和礦工的生活,他們的辛酸和眼淚使劉詠深深地陷入了沉思。

1946 年,他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學習期間,他用筆來傾訴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先後發表了幾篇反映漁工和礦工生活的小說。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的不滿和譴責。然而,小說中的主人公也和作者本人一樣,還沒有找到擺脫苦難的出路。在此期間,劉詠還參加了進步學生組織的北大劇藝社。在急遽的鬥爭激流中,他創作了配合“反迫害、反內戰、反飢餓”運動的活報劇,在學校、街頭演出。

生平歷程

(圖)作品作品

1949年,北京解放後,他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出路。對革命的嚮往超越了他從少年時代就萌生的獻身文藝創作的理想,他中止了大學生活,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工作團,後又轉入中南部隊藝術學院實驗劇團。在部隊這個革命的大熔爐里,他在思想上、文藝修養方面都有了飛躍。除了寫劇本,還登台演戲,飾過戰士、幹部等各種角色。

1951年又隨四野歌舞團去朝鮮慰問志願軍,創作了歌頌支前民工的快板劇《田老漢》 。1952年9月,黨從軍隊中抽調了一批文藝骨幹充實到電影廠。劉詠轉業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科教片組(即現今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從事編劇、編輯工作,以後又兼任導演,一直工作至今。科教片是一門邊緣藝術,而科學技術知識在創作中又是占主導地位的。科教影片的創作既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又必須掌握和運用電影的各種手段。這與劉詠長期從事以形象思維方法為主,塑造人物為中心的文學、戲劇活動是有很大差異的。剛轉業時,他仿佛從一個廣闊的天地進入了一個窄小的院子,處處感到陌生和彆扭,於是他開始學習電影。他閱讀大量的電影劇本,對翻譯的各種科教片創作探討文章,也反覆閱讀、鑽研。

1954年,他寫了第一個科教片劇本《探取尖標山礦藏》 (由方徨導演),後來又創作了《新式農具好處多》蔣偉攝影兼導演)等本。從這幾部科教片的創作中,他感到內容具體、實在。在科教片的創作中究竟能不能發揮他從事文學、戲劇創作的特長呢?他思索著,猶豫著。

1956年,黨提出了“雙百”方針,文藝界思想比較活躍,在這種氣氛的薰染下,劉詠開始嘗試把自己在文學、戲劇創作中積累的經驗運用到科教片創作中去。他選了《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畫》這個題目,結合我國傳統的木版水印工藝,重點寫出了這些工藝與名畫的筆情墨趣,使科技知識的介紹與文藝欣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影片由杜生華導演,拍得層次分明,文理並茂,深受觀眾讚賞,並參加1958年南斯拉夫尼古拉代斯拉科學技術影片會映,獲得了磁獎牌。這一嘗試的成功,使劉詠堅定了把科學與文藝結合起來的信心,他意識到,自己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多搞一點文學性強的題材。但是,客觀形勢的變化已不容許他向這方面努力了。

1958年,在一種浮誇的浪潮中,劉詠也創作了《躍進號貨車隊》 《上游無止境》之類的作品。

直到1962年,黨中央有關領導部門又重申了“雙百”方針,貫徹了文藝八條,恢復和提倡創作自由和創作民主,給文藝界帶來了一股春風,電影界人士在醞釀創新,故事片、美術片的創作都出現了一些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創作生涯

劉詠蓄積已久的創作激情又開始得到了迸發的機會。他乾脆擺脫了傳統的科教片創作公式的束縛,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科學童話影片的劇本《知識老人》 (上集)。影片由杜生華導演。塑造了一個有學問而又喜歡幫助愛動腦筋的小朋友的知識老人的形象,以及四個愛科學、愛思索,勇於實踐的小朋友形象。影片運用動畫形象地介紹了大氣層的組成。又採用擬人化的手法,配上兒歌,載歌載舞地介紹了“空氣的成份”、“天有多高”、“天空中究竟有什麼”等等抽象的問題,把抽象而枯燥的基礎知識寓於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之中。

影片問世後,受到了青少年熱烈的歡迎。同行們也覺得耳目一新,譽為科教片的創新工作,以致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中贏得了最佳科教片獎。此後,劉詠精力旺盛地投入了《知識老人》(下集)的創作。又寫了《小地老虎》《送瘟神》等科教片劇本。

然而,十年浩劫,在科教片創作上勤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劉詠,被剝奪了為人民工作的權利。他的創新之作《知識老人》(上集)也被“四人幫”列為科教電影中的修正主義黑樣板,在全國範圍內點名批判。1972年,他被允許重新工作,編導了影片《蓖麻用處大》 、《巧節煤》、 《土圓倉》等。但是,在這千篇一律,百花凋零的日子裡,根本不容許他進行創新的嘗試。連《蓖麻用處大》一片中用了演員也遭到非難。

1976 年 10 月,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大大激發了劉詠向人民宣傳科技知識的熱情。他拍攝了《管好糞便除病害》、《節育手術》以及《遺傳工程初探》、《生的好一點》等影片。其中《管好糞便除病害》一片印行一千多個拷貝,在廣大農村上映時,深受農民民眾的歡迎。《節育手術》剛一問世,就得到醫務界的好評,認為影片科學內容準確,介紹手術過程清楚明瞭,是一部培訓醫務人員的好教材,對提高城鄉醫療機構節育手術的醫療質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該片被評為上海科影1978年度優秀影片之一。

成就

劉詠並因而參加了國務院計畫生育規劃和宣傳教育考察團赴日本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等國考察訪問。

《生的好一點》則是宣傳防治遺傳病,提高我國人口質量的科教影片,該片在電視台播映後獲得了較好的反應。《遺傳工程初探》一片則是他首次嘗試運用科教片形式宣傳新興科學知識的新作,深受科普工作者的歡迎。該片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1980年度優秀影片獎。

此外,他在拍攝上述科教影片的同時還創作了兩個童話劇本: 《指南針的故事》 、《火藥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歷史老人的形象,向少年兒童普及祖國歷史知識。

生活紀實

三十多年來,劉詠共編寫了三十九個科教電影劇本,導演了十六部科教影片。他創作的科教影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有頭有尾,有矛盾,有情節,藝術形式多樣,科學內容充實。他尤其擅長於運用文學、戲劇的創作手段藝術地處理科學題材,將科學內容融化於人物、情節之中。

劉詠非常好學,肯鑽研。他為了寫好、拍好宣傳遺傳工程這門七十年代才問世的新興科學知識影片《遺傳工程初探》,硬是啃了許多分子生物學的專業知識,遍訪名師求教,終於弄通了道理,並找到了深入淺出地表現形式。其次,也由於他在創作中刻苦求精,不斷創新,總想有所創造。他從不滿足於沿用已有的表現手段,而總想尋求到這一題材特有的表現形式,不斷地追求“這一個”題材的個性,因此,他的作品形式多樣,各具風貌。

劉詠除了以主要精力從事科教影片的創作之外,還從事有關科教片創作理論的探討,相繼發表過《談談科學普及片的藝術處理》、《科學普及片的特點及創作上的幾個問題》等理論文章。近年來又在上海科學會堂以及上海計畫生育宣傳中心的電視、電影創作培訓班講授科教影片的編導常識。此外,他還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五十年代他就以劉二水的筆名出版了少兒文藝作品《貝殼》 《勇敢的二鎖》以及其它作品。六十年代又寫了不少散文。近年來,隨著科學文藝的崛起,他還陸續發表了《玫瑰獵戶三號》《狼女王》等科學幻想小說。

劉詠是中國影協上海分會的理事,上海科影廠創作辦公室負責人之一。他已年過半百,繁忙的行政工作又占去了他絕大部分精力,但他還想為科教片創作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