剚,漢字之一。 拼音: zì 繁體: 剚 筆畫: 6 釋義: 剚zì 1.插。 2.立。 3.刺;殺。 4.引申為割捨。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剚
【注音】:zì
【屬性】:動
【基本意義】:用刀刺入 [prick(with knife)]
拔小佩刀欲剚之。——洪皓《松漠紀聞》
一語不合,則剚以刃。——明·周清源《西湖二集》
又如:剚刃(以刀刺入);剚耜(將耜插入地中。指翻耕土地)
以物插地 [stick in the ground]
及除地剚三丈版,命左右馳射。——《新唐書》
【常用詞組】:剚刃
zìrèn
[stab with sword] 用刀劍刺殺
張繡剚刃於愛子。——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方言集匯

粵語】:si6 zi3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sii5 zih5
[海陸豐腔] sii6 zih5
[梅州腔] zii5
[客英字典] zau3 zih3 ci5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字部】剚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8《唐韻》《集韻》《韻會》$側吏切,音胾。揷刀也。《管子·輕重篇》春有以剚耕,夏有以剚耘。又《正韻》置也。東方人以物揷地,皆為剚。又通作倳。《史記·張耳軰餘傳》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集韻》或作觫,又作ࡸ。

拼音是zi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