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

前方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前線,兩軍之間衝突或作戰的地帶。

釋義

詞目

前方

拼音

qiánfāng

基本解釋

1. [The front]∶前線,兩軍之間衝突或作戰的地帶
開赴前方支援前方
2. [The forward direction]∶前面
望著前方

詳細解釋

1. 謂前部為方形。
《禮記·玉藻》:“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 鄭玄 註:“圜其上角變於君也。韠以下為前,以上為後。”
2. 前面。
丁玲 《奔》:“﹝他們﹞只凝著痴呆睏乏的灰色眼珠,茫然的望著前方。” 蕭殷 《美國點滴·差距》:“宴會廳坐落在這奇景的正前方。”

攝影散文:《前方》

作者:曹文軒
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他們正在路上。歸家,說明他們在此之前,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今天,我們在電視上,總是看見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它們不停地奔跑著,翻過一道道山,穿過一片片戈壁灘,游過一條條河流,其間,不時遭到猛獸的襲擊與追捕,或摔死於山崖、淹死於激流。然而,任何阻攔與艱險,也不能阻擋這聲勢浩大、撼動人心的遷徙。前方在召喚著它們,它們只有奮蹄挺進。其實,人類的祖先也在這遷徙中度過子漫長的光陰。
後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欲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
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艱辛,充滿危險,然而又豐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夠開闊視野,能夠壯大和發展自己。它總在誘惑著人走出家門。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
離家也許是出自無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著家的壓迫。他必須走,遠走高飛。因此,人類自有歷史,便留下了無數逃離家園,結伴上路,一路風塵,一路勞頓,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裡,總有一個前方。前方的情景並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這種不確定性,反而助長了人們對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們興奮,使他們行動,使他們陷入如痴如醉的狀態。他們仿佛從蒼茫的前方,聽到了呼喚他們前往的鐘聲和激動人心的鼓樂。他們不知疲倦地走著。
因此,這世界上就有了路。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遠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馬車,有了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
路連線著家與前方。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自古以來,人類就喜歡流浪。當然也可以說,人類不得不流浪。流浪不僅是出於天性,也出於命運。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形而上一點說。因為,即便是許多人終身未出家門,或未遠出家門,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仍然有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們也在漫無盡頭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
人們早已發現,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坐在這輛車裡的人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裡,開始他們的旅途。我們可以想像:車吼叫著,在坑窪不平的路面上顛簸,把一車人搖得東歪西倒,使人一路受著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他的眼睛裡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中也出現過這種擁擠的汽車。豐子愷先生有篇散文,也是專寫這種老掉牙的汽車的。他的那輛汽車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拋錨了,並且總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地寫了出來:真是一番苦旅。當然,在這天底下,在同一時間裡,有許多人也許是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或火車上進行他們的旅行的。他們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這種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車中的人們要好些嗎?如果我們把這種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我們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1]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樣:回家的心思,總在心頭。中國古代詩歌,有許多篇幅是交給思鄉之情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古詩十九首》)“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盧綸)“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那位崔顥,本可以湊足盤纏回家一趟,用不著那樣傷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個家,只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罷了。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並不能從心靈深處抹去他無家可歸的感覺。他只能望著江上煙波,在心中體味一派蒼涼。
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作者簡介

曹文軒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精擅兒童文學,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是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

段落概括

第一部分(第1段):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 歸家”和“ 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
第二部分(第2—8段):證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這部分圍繞“ 前方”寫,緊扣題目,著眼於人的精神狀況。
第三部分(第9—11段):轉入對“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實質。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這篇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前方》說明

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和文字構成。它兼具了兩種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

畫面內容描述

引發的聯想(人生哲理) 第1自然段 “他們去哪兒?” 第8自然段“有了我們眼前這輛破舊而簡陋的汽車。” 第10自然段“坐在這輛車裡的人們”;“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與茫然。” 第12自然段“這坐在車上的人們”。 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重點語段品讀

第一部分(第1段)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
[品味] 以連續兩個問句開頭,既交代了和“攝影作品”的關係,又引發讀者的思考。
[體會]引出話題:“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
第二部分(第2—8段):證明“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第2段:點出本文的文眼,簡潔醒目。
[品味]這個句子單獨成段,起強調作用。
[體會]文章一開始就反彈琵琶:“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第3段:從人類祖先在沒有“家的意識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無休止地遷徙。
[品味]以我們能在電視上看見的動物大遷徙類比,給人直觀的感受。“前方在召喚著它們”緊扣文題。“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與家的形式之前”,“ 家的意識”指人類心理上要獲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形式”指人類實實在在的躲避風雨的地方。
[體會]寫遷徙的恢弘場面,說明人離家的堅決。
第4段:寫人類有了家後遠行的欲望沒有寂滅。
[品味]“習性”這個詞說明人從很早就有“遷徙遠行”的傳統。
[體會]人有了家還要離家,“遷徙”是人的習性。
笫5段: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誘惑。
[品味]“吶喊”呼應“按捺不住”,說明人們“走出家門”的欲望之盛。
[體會]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誘惑人的原因是“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
第6段: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二:出自無奈。分為兩種情況,“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品味]用“必須”強調離家的無奈之甚。
[體會]這裡分為兩種情況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無奈原因。
第7段:交代人類離家遠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誘感。
[品味]這一段點出“ 前方”,前方在這兒更多的不是空間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喚。
[體會]這一段的內容呼應第’ 段“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進而指出“前方”具有誘惑力的原因是其情景具有“不確定性”,“使他們陷入如痴如醉的狀態”。接下來構想人們“如痴如醉”的表現,生動形象,給人具體的感受。
第8段:回到攝影作品上來,收束第一部分。這段構思很巧妙;由“ 前方”到“ 路”到交通工具“汽車”,從而完成了從聯想回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
[品味]“破舊而簡陋”是現在遠遊的物質條件,但人們仍然嚮往“前方”。
[體會]這一段是過渡和照應的段落。結構上的作用顯而易見。
第二部分圍繞“前方”寫,緊扣題目,著眼於人的精神狀況。
第三部分(第9—11段),轉入對“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實質。
第9段:上承第8段,由“路”入手,著眼於“ 路”與“ 家”和“ 前方”的關係,由日常生活的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品味] “家”指現實的境況,“路”指人們執著的追求,“ 眼前與心中”指人們的意識範圍之內,“前方”指人們的無限追求。
[體會]這裡的“家”“路”“眼前與心中”“前方”的含義有了更多的內涵。
第10段: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
[品味]用錢鍾書、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的類似場景再加以證明,表明作者觀點的普遍意義。但是,境遇舒適的人的心情不一定比上述“ 苦旅”中的人好,證明精神上的“苦旅”的普遍意義。反問加強了語氣。結尾句由具體的經歷上升到人生歷程,進一步點明“苦旅”的普遍意義,與本段開頭句呼應,論證嚴密。本段中“旅途”有不同含義,理解其含義的關鍵字是“人生”,凡與之有聯繫的“旅途”都指人生歷程。“ 坐在這輛車裡的人們,他們將在這樣一輛擁擠不堪的車裡,開始他們的旅途”,“這輛車”指擁擠不堪的生活空間。
[體會]本段以哲理性的觀點“ 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開始,接下來以攝影作品“前方”的場景加以證明;“擁擠不堪”的車,“坑窪不平”的路,車裡的人“ 東歪西倒”“ 受著皮肉之苦”,從人的境遇上對“苦旅”作了充分證明。然後重點寫畫面上的男子。他“ 手托下巴,望著車窗外”的動作,他“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與茫然”的眼神,從人的精神上對“ 苦旅”作了深刻的詮釋。汽車有共同的特點:陳舊、擁擠、經常拋錨。作者寫這些汽車是為了說明“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的道理。
第11段:論述人處於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精神家園的無處找尋,更是人生悲劇不可避免的原因。
[品味]精神家園即“他(崔顥)在心中想念的那個家”,走“ 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而非“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
“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前方”是人追求的無休止的歸宿,人生旅途是苦旅,一是因為自己的理想總是難以實現,二是因為被家所束縛,家成為一種羈絆和約束。
“悲劇的不可避免在於:人無法還家;更在於: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人無法還家”是受客觀條件的限制,“ 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是人的主觀感受,家中應有溫馨和安寧,如果這些都不具備,即使回了家,也不會產生家的感覺,作者強調的是人的“精神家園”的歸宿。
結尾寫“他(崔顥)只能望著江上煙波,在心中體味一派蒼涼”,形象地寫出崔顥無法尋找心靈家園的傷感,也是不斷在外闖蕩的人們的普遍感受。
[體會]作者通過分析崔顥詩歌所蘊涵的內心感受來證明精神家園的無處找尋。引用寫家園之思的古代詩歌來證明人處於走向前方和惦念家鄉的矛盾之中。這一段中,“家”也有不同含義。與“心”有關的是抽象意義上的心靈家園。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這篇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品味]開頭猜測他們“歸家還是遠行”,是淺層次地從生活的經歷入筆。結尾反問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是從深層次的人生哲理層面發問,可以理解為實際的“家”和“曠野”,深層次的“家”指心靈家園,不一定與實際的家相符,也可能在遠行的前方找到這個“家”。反之,回到實際的家,也可能處在“(心靈的)曠野”之中。這樣的結尾,意蘊深厚,雅俗共賞。
[體會]第一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 歸家”和“ 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 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寫作特點賞析

(1)結構完整
作者由攝影作品開筆,分析作品人物的趨向,得出“遠行,則是離家而去”的觀點;然後闡述自己對“遠行”、對“前方”的獨到理解;最後又回到攝影作品,發出“ 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的疑問,發人深思。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引用詩句,增強文章表現力
為了證明“人們流浪時,總惦念著家園”這一觀點,作者列舉了大量的詩句,如崔顥、宋之問、盧綸、李益、韋莊等,並由其中的一個作者崔顥延伸開來,證明“ 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的觀點,增強了文章表現力。
三重悲劇
到處流浪,惦念家鄉,無法還家,還家無家, 為什麼說“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這裡所說的“家”已經不是物質意義上“那個可避風雨的實在的家”,而是一種心靈上的寄託與慰藉,是人類精神的棲息場所。
思 考 前文強調“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後文卻闡述了人的三重悲劇:到處流浪,惦念家鄉;無法還家;還家無家;這裡又在講歸家的問題,那么“離家”和“歸家”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家是我們每個人的出發點,而前方又時刻召喚著我們,我們總是圍繞家進進出出。為了追求理想,我們離家;為了尋覓精神家園,我們又歸家。漂泊的慾念和歸家的思緒如同一對孿生姐妹,讓人一直在路上徘徊、流浪。在“離家”與“歸家”的進出中,我們有了精神追求,有了尋覓精神家園。所以,《前方》表面上雖然在寫離家,實際上仍著眼於歸家。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汪國真 * 曹文軒 曹文軒,生於1954年,江蘇鹽城人,中國現代作家、學者。 主要作品: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獲第三屆宋慶齡文學獎 《草房子》獲冰心文學獎並改編成電影 攝影散文 攝影散文 提示:著眼於照片的內容,注意文中的語言提示和細節描述。 畫面內容描述 為什麼人有“離家的欲望”? 從第3-7段找找原因。 這裡的前方還是一個單純的空間概念嗎?
自己越來越思念家鄉,越來越尊重家鄉,然而卻不願再回去,回家鄉去住,是不可能了。一是家園已經沒有親人,二是村中和自己認識的老年人越來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認識,見面只能寒暄幾句,沒有什麼意思。 ——孫犁 《老家》 在作者眼中,人生就是一場苦苦尋覓精神家園的旅程,想要到達它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悲劇。那么,作家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為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