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小淮村

前小淮村,隸屬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皇甫鄉,全村耕地4000畝,其中經濟林1200畝,小麥2500畝。320戶,6個居民組。主導產業為蘋果、桃,為村民主要收入來源。

基本信息

前小淮村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每當人們聽到黃梅戲《天仙配》中這段膾炙人口的唱段時,眼前一定會浮現出董永和七仙女相愛的情景。可是你知道董永是人還是神,他的故鄉到底在那裡?最近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董永故里就是山西省萬榮縣前小淮村後,7月上旬,記者慕名來到這裡,從方方面面探詢歷史煙雲中的董永痕跡。

一、地方史料多記載 董永行孝故事的發生地,像其它所有民間傳說一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例如山東博興、廣饒、惠民、魚台;湖北孝感;江蘇東台;河南汝南、新蔡等地均有不同的史料記載。而說董永是山西省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人,除了廣泛的傳說外。在董大中先生剛出版的《董永新論》一書中,史料記載頗為詳實。
元代趙道一《真仙通鑑》之卷二《織女》,引用《漢書》,敘述了董永行孝的故事後說:“今泰州有漢董永所居,天女繅絲井存焉。”據《山西通志?沿革譜下》榮河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郡為泰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州廢。……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地,於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貞觀十七年泰州廢后,屬解州,《太平寰宇記》稱“屬絳州”,後改屬蒲州。“今泰州”即指今萬榮。此一泰州只存在二十多年。在歷史上,泰州指江蘇南部今揚州一帶,山東也有泰州,極易混淆。
《山西通志》(光緒年間修)之《鄉賢祠》:“萬泉縣祀漢皇甫嵩、魏董永、宋裴謹、薛顏、明袁泰、李軏、王瓚、杜麟、王寵、賈仁元董汝漢、國朝王景震、薛之彬。”
按,據《萬榮縣誌》,該地在唐虞夏為堯舜禹畿內地,屬冀州。周初為魏地,春秋屬晉。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遂為魏。秦昭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拔魏河內,魏獻安邑,置河東郡。秦滅六國,置河東郡。秦滅六國,置汾陰縣(《山西通志》註明“東境”,西境指榮河),屬河東郡,西漢承之。東漢省汾陰入蒲坂縣。之後,魏孝文帝於后土城復置汾陰縣,屬汾陰郡。以後稱萬泉縣。1954年跟榮河縣合併後稱萬榮縣,地輿略相當於漢代汾陰縣,後略有變動。
《平陽府志》(康熙十七年修)之二十三卷《人物》中寫道:“董永,幼喪母,家貧,致孝,俑力以事父。父卒,就俑主貸萬錢葬之。一日,道遇一婦人,求為妻。永與俱詣主人,織絹三百疋,以償共貸。辭歸曰‘吾,天上織女,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言訖,凌空而去,莫知所見。”
《萬泉縣誌》(清康熙四十七年修)該志《人物誌》:“董永,按《通志》,上孝村人。幼喪母,家貧。至孝,庸力以事父。及父卒,就庸主貸萬錢葬之。一日,道遇一婦人,求為妻。永與俱詣主人,令織捐三百匹以償其錢。已而其妻辭曰:‘吾乃天之織女,緣君至孝,天帝令余助君償債。’言訖凌空而去,莫知所之。杞鄉賢。”
該志《政治志》之《鄉賢祠》條:“古今十三人:皇甫嵩、董永、裴謹、薛顏、袁泰、杜麟、王瓚、李軏、王寵、賈仁元、董汝漢、黃連、董璜”。
該志《雜記》卷之《陵墓》:“孝子董永墓,在上孝村,有碑,剝落。”

二、“天仙”原來是“田仙”
中國民間的許多傳說,都是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的,同樣電影《天仙配》中的天仙也不例外。仙女的原型就是在山西汾陰上孝村附近。
《萬榮縣誌》早就有天仙的原型。該志第三十五卷《異文傳說》,有一篇《董永的傳說》,記述董永和天仙姑娘的愛情故事。那裡人們都知道仙女是生活于田家窯的田仙姑娘,而不是天上下凡的“天仙”,現引錄其中的幾段,予以說明。
董永心靈手巧,幹活肯動腦筋,又肯幫助別人,他的名字漸漸在方圓幾十里傳開了。人們稱讚他,同情他的身世。
附近田家窯村有個莊戶人姓田。田家有一位姑娘叫田仙,自幼聰明伶俐,天資過人,人不僅長得美麗動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計。她織的布光滑、平整、細密、弱軟、常常被選為朝廷貢品。人們都說她是天女下凡。
田仙這年十八歲。正值青春妙齡。俗語說:“一家女兒嬌,自家百家瞧。”說媒的踢破了田家的門檻。可無論別人怎么說,怎么勸,田仙就是不動心。原來,她早已看上了董永。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嫁董永。一天,她大著膽子在一棵大槐樹下向董永吐露了真情並私許了終身。沒想到,父母執意不肯。田仙是個倔強的姑娘,在一個夜晚,就和董永一起來到土地廟,拜了天地,成了夫妻。
董永和天仙的故事,人們一開始是在民間口語傳播,它是一傳十,十傳百,傳播的過程中就逐漸變了樣。傳播一次,會產生一個新的“文本”。在歷史上,河東地區大批移民渡過黃河,向東、向東南、向東北遷移,向更廣大的地區發展。隨著人口的向外遷移,董永和天仙的故事也在向外傳播,在傳播中,人們“添油加醋”,說得眉飛色舞;聽眾興趣盎然,津津有味。這樣傳來傳去,人們便會認為,山西的董永就成了異地人,董永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那裡,在傳播的過程中也往往會造成誤讀——“田”和“天”就是同一個音。“田仙”變“天仙”。
民間傳說把“田仙”變成“天仙”,等於把這個故事有了一個完滿的結局。此後,“天仙”奉天帝之命助董永償債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這種傳聞迎合了一些儒家文人的精神需求,董永行孝故事便由口語傳播階段進入了文字傳播階段。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乾寶的《搜神記》。《搜神記》有關董永的記載,影響了以後的記載,特別是有董永故里記載的幾種《縣誌》,也只能在乾寶的框架下,編寫自己的董永墓誌。
這一點,連《萬泉縣誌》也不能例外。《萬泉縣誌》的編寫者,不是從民間去找史料,而是從書本上尋找材料。這樣,在河東地區董永故事便有了兩條傳播渠道,一條是史書記載的,一條是民間流傳的。在當地,那些不掌握文字工具的普通老百姓們,兩千年來,始終堅守著他們的記憶,繼續用口頭語言傳播著田仙姑娘如何愛慕、追求董永的愛情故事,表達他們對兩個普通老百姓的尊敬和愛護。到唐代,出現了變文等藝術形式,再後來,董永故事被搬到舞台上,即使這樣,也未能改變河東老百姓對董永和田仙姑娘真摯愛情故事始終如一的記憶。
三、 董永故里遺物多
國務院公布的董永故里是萬榮前小淮村,不僅有口碑傳說和史料記載,而且存在著大量的遺物痕跡,讓人民在物化見證中感受到歷史脈絡。
董永墓冢現猶存:董永墓是“董永故里”的一個標誌性見證,它位於漢薛鎮懷介莊下窯村東北隅,墓冢從東北方向望去,高約5米,周長約66米,從南面望去墳高約1米。墳上立有一石碑,碑長五尺,上方有三個方塊,刻有人像,下面刻有三寸見方的篆體字,但已辨認不清。“文革”時墓碑被毀,如今在墓的東南側,僅餘一長1米,寬0.7米,高0.6米的石碑座。據村里見證人說,這座墳在五十年代曾被萬榮縣人民政府保護,豎有“文物古蹟”的牌子,到文化革命破四舊時,曾被當時社員盜挖,向上級獻財獻寶。據見證人回憶,當地採用打水窖的方法,用轆轤把土往上提,挖到十五米時,因土質疏鬆怕塌方而停止。
石匾斷裂被收藏:“董永故里”的石匾,是目前唯一現存的珍貴文物,它長1.03米,寬0.35米,厚0.115米。據村裡的董本林老人回憶,石匾一直立在村西官門牌坊上,上世紀“大躍進運動”中被拆下來,成為兩截斷碑。後來他和幾位老人認為石匾是古物,應當保存,便由拉回家裡,存放在院裡的棗樹下,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現在字跡已經模糊,究竟是什麼年代,何人所刻石匾目前暫無考究。
董氏家譜有記載:據有關專家考證,董姓起源於舜時,當時有一位為舜帝養龍的人,他的技藝非常高超,深得舜帝的賞識,便被賜姓董。董姓一直生活在晉南古邑,西漢時出了大儒董仲舒,據家譜記載,董仲舒的六子生活在今聞喜一帶,七子則遷移到陝西藍田,後認祖歸宗遷移至陝西藍田,後認祖歸宗又遷回汾陰上孝村即今萬榮縣前小淮村。東漢時,其後代中出了大孝董永。
《董氏家乘》被村里年屆八旬的村民董宗義所保管,共有六本線裝的竹紙家譜,家譜包在一塊淺褐色的舊布中,由木質的封面封底裝訂著,保存的非常完好。這本家譜修訂“民國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封底上寫道:“池崖上,祖塋堰下東南角原有槐樹一株,年深樹朽至雍正年間復栽 槐樹以補風脈,印志之以垂不朽。”
“董公祠”遺憾被毀掉:據村里老者回憶,村里建有專供祭祀鄉賢孝子董永的寺廟建築,祠堂座東向西,東房為主,並有南北偏房。門廳高大雄偉,門額上書“董公祠”,直面大街。正門為大門,需拾台階數級,方可登上門廳廂房平台才能入內。大門只在逢年過節開放,平時只能在西南偏門出入。即時民國初年曾在此設館辦學和後來一度被村公所占用,均未占用過正殿和開啟過正門。大門兩側設有兩尊巨型石獅,對面有廣場,廣場西面,正對祠堂門建有一座大戲台,專供祭祀董永表演戲曲、歌舞所用。且廟內所有門及門柱、房柱、廂房均為紅色。
遺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董公廟毀於戰火,其中的許多石碑被當地村民用來修池塘,董公祠舊址上蓋起了民房。2001年石獅又被盜走,基座又被搬進了村委大院,董公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合婚布傳承至今:萬榮縣當地的婚俗有許多古老的儀式,在男女雙方結婚時,要送上合婚布禮品才能祝福婚姻幸福美滿。在經濟不發達時期,大多數都是農婦織的土棉子。如今在一些偏遠的農村,男女結婚依然傳承。
有關“合婚布”的來歷就源於董永和田仙,《萬榮縣誌》和民間傳說,董永幼年喪母,家貧窮,自賣本身,為一地主家當僱工,勞動甚為勤快,掙下錢,孝養父親。後來父親病故,董永無錢買衣棺板,哀求僱主貸萬千,薄葬了父親。因賣身為奴,又貸了僱主的款,一是無力償還,只用勤快的為僱主打工,以償還債務和贖身。董永的舉動感動了天(田)仙,於是下凡為董永織布贖身。一夜織出三百匹絹,成全了董永與仙女的婚姻,所以河東大地至今還在農村時興著“合婚百尺土棉布”的習俗。

四、 村民盼望搞開發
萬榮縣的前小淮被國務院定論為“董永故里”後,引起了村民的轟動。筆者在村里採訪時,村民議論最多的就是怎樣開發起來,讓董永的行孝精神和愛情故事在國內外傳承開來。
村裡有一位退休的老幹部董俊業,原是萬榮縣縣誌辦公室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村裡有10多名老人,義務開展起了收藏和前期開發的準備工作。筆者看到,村里已經初步搞了一個開發規劃,計畫恢復一些原貌現狀和部分仿古設施:比如董永雕塑、壁畫長廊、董公祠堂等。再搞一些現代化的延伸開發,如董永和天仙的電子演藝廳等。
縣鄉領導對董永故里的開發極為重視,旅遊部門已經將其列為全縣的10大景點之一,連同后土祠、孤峰山、李家大院、文廟等一起規劃開發。但萬榮縣是一個乾旱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難以有大資金進行投放,各級領導和村民無不盼望有志之士能來到這個神奇的地方,合力進行開發

參考資料:

http://www.shanxizx.gov.cn/innernet/bm/shownews.asp?id=1158&bm=017&nam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