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是一種生長於歐洲地中海區域、中東和北非,但也在亞洲部分地區生長的食用性菇類,因其具有杏仁的香味和菌肉肥厚如鮑魚的口感而得名。 市場上杏鮑菇產品比較多,常見的如百山祖菌菇小菜、杏鮑菇提取物、即食杏鮑菇小包裝、還有獨立包裝的小包杏鮑菇等等。杏鮑菇屬於側耳屬的最大一個種,這個屬也包含一個食用性菇類平菇。杏鮑菇擁有厚的白色肉質菌柄,和小型棕褐色的菌傘(在較年輕時期)。未烹調前,會散發出淡淡的香氣。烹調後會散發出典型的菇鮮味,並且質地類似於鮑魚。杏鮑菇的有效栽種技術,在1993年時,引進到日本,變成了烹調時的普遍使用食材,並且變成一個商業栽培菇類,銷售到澳洲。 杏鮑菇是開發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藥用、食療於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菇體具有杏仁香味,肉質肥厚,口感鮮嫩,味道清香,營養豐富,能烹飪出幾十道美味佳肴。還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促進胃腸消化、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防止心血管病等功效,極受人們喜愛,市場價格比平菇高3- 5倍。杏鮑菇與其他一般品種的平菇、香菇、雞腿菇等的區別是:組織緊密、富有彈性、採摘後保存的時間較一般菇要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菌肉肥厚,質地脆嫩,特別是菌柄組織緻密、結實、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蓋更脆滑、爽口,被稱為“平菇王”、“干貝菇”,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和如鮑魚的口感,適合保鮮、加工,深得人們的喜愛。

品種:根據子實體形態特徵,國內外的杏鮑菇菌株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保齡球形、棍棒形、鼓槌狀形、短柄形和菇蓋灰黑色形。其中保齡球形和棍棒形在國內栽培中較為廣泛。

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的子實體單生或群生,菌蓋寬2-12cm,初呈拱圓形,後逐漸平展,成熟時中央淺凹至漏斗形,表面有絲狀光澤,平滑、乾燥、細纖維狀 ,幼時蓋緣內卷,成熟後呈波浪狀或深裂;菌肉白色,具有杏仁味,無乳汁分泌;菌褶延生,密集,略寬,乳白色,邊緣及兩側平,有小菌褶;菌柄2-8cm至0.5- 3cm,偏心生或側生。杏鮑菇屬於中低溫結實性菌類。子實體發育適宜溫度圍10-15℃,通常採取室內菌袋層架栽培。栽培主料有棉籽殼、木屑,其他輔料有麩皮、糖、碳酸鈣,料:水=1:1.4-1.5。

杏鮑菇子實體通常中等大。單生或群生。菇蓋直徑2—12cm,初期蓋緣內卷呈半球形,後漸變平,成熟後平展但邊緣不會上翹,中央淺凹淺盤狀至漏斗形。幼時淡灰色,成熟後淺黃白色,中心周圍常有放射狀黑褐色細條紋。菌肉白色,具杏仁味。菌褶向下延生,密集。菇柄的特點是基部粗大,中實,肉質,白色。栽培通風少時呈棒狀至保齡球狀。孢子印白色或淺黃色。孢子近紡錘形,平滑。菌絲有鎖狀聯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地中海區域、中東和北非,但也在亞洲部分地區生長。

主要價值

提取物

杏鮑菇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人體必需的各種胺基酸,更重要的是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杏鮑菇提取物主要就是杏鮑菇多糖。

杏鮑菇提取物(杏鮑菇多糖)的功能:

1、降血糖作用 病小鼠高血糖有防治作用,使實驗小鼠葡萄糖耐受量及耐受量曲線得到明顯改善,還能減少糖尿病小鼠飲水量。

2、增強肌體免疫功能,具有抗病毒、抗腫瘤作用,且能降低機體膽固醇含量,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

3、杏鮑菇多糖作為一種特殊的免疫調節劑,在激活T淋巴細胞中具有強烈的宿主介導性,能刺激抗體形成、增強人體免疫力、發揮抗癌作用。

功效

1.祛脂降壓

杏鮑菇能軟化和保護血管,有降低人體中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

2.提高免疫力

杏鮑菇蛋白質是維持免疫機能最重要的營養素,為構成白血球和抗體的主要成份。

3.消食

杏鮑菇有助於胃酸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宜於治療飲食積滯證。

營養價值

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鈣、鎂、銅、鋅等礦物質,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對人體具有抗癌、降血脂、潤腸胃以及美容等作用。

營養價值:每100克杏鮑菇含有:熱量(大卡)31.00 碳水化合物(克)8.30 脂肪(克)0.10 蛋白質(克)1.30 在蛋白質中含有18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齊全,是一種營養保健價值極高的食用菌。

營養元素含量(每100克)營養元素含量(每100克)
能量 31 千卡 蛋白質 1.3 克
脂肪 0.1 克 碳水化合物 8.3 克
膳食纖維 2.1 克 維生素E 0.6 微克
硫胺素 0.03 毫克 核黃素 0.14 克
242 毫克 3.5 毫克
13 毫克 9 毫克
0.5 毫克 0.04 毫克
0.39 毫克 0.06 毫克
66 毫克 1.8 微克
煙酸 3.68 毫克 葉酸 42.9 微克

適宜人群

所有人都可食用尤其是心血管病人更應該食用;菌菇過敏者不可食用。

選購技巧

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 :其肉質豐厚,口感脆嫩似鮑魚,且具獨特的杏仁香味,由此得名。

【菌蓋】:菌蓋為圓碟狀,表面應有絲狀光澤,平滑、乾燥、再看菌蓋是否開了,菌蓋如果開了,代表採摘遲了,孢子都已經開了,其營養就大大的降低了。直徑以3厘米左右為佳,這樣的杏鮑菇口感最好。

【菌褶】:菌褶應排列密集,顏色應呈乳白色,邊緣及兩側平,有小菌褶。

【菌柄】:先看表面的纖維,過粗代表其太老了,過細則代表太嫩而少了咬勁,熟度以七分熟的恰好,菌柄10厘米左右為佳,最後看顏色,色澤乳白光滑,肉質肥厚。

乾杏鮑菇選購:

1.看外形:整菇切片,形態完整,顏色乳白帶有微黃為最新鮮。

2.看顏色:杏鮑菇切片白色略帶黃,色彩鮮亮,菌褶顏色以淡黃色至乳白色的為好,顏色紫紅色深色的是陳貨。

3.聞香味:淡淡的清香、特有的杏鮑菇香氣者為佳;無香味,或有其它怪味、霉味的品質差。

4.摸乾燥程度:乾杏鮑菇含水量以10%~11%為宜,以質乾脆而不碎者為好。太濕,不利於存放,易變質。

烹飪方法

杏鮑菇肉質肥嫩適合炒、燒、燴、燉、做湯及火鍋用料,亦適宜西餐;即使做涼拌菜,口感都非常好,加工後口感脆、韌,呈白至奶黃色,外觀好。

可烹飪菜品有腐乳杏鮑菇,雞燒杏鮑菇,杏鮑菇炒雞絲,生煸豌豆苗,乳汁杏鮑菇,鮑汁杏鮑菇,三杯杏鮑菇,乾煸杏鮑菇,麻油杏鮑菇湯,黑椒杏鮑菇,臘腸炒杏鮑菇,乾鍋杏鮑菇,杏鮑菇炒肉片,涼拌手撕杏鮑菇,宮保杏鮑菇,杏鮑菇燜土豆片,小炒杏鮑菇,熏臘肉炒杏鮑菇。

食療作用

杏鮑菇 杏鮑菇

杏鮑菇多糖作為一種特殊的免疫調節劑,在激活T淋巴細胞中 具有強烈的宿主介導性,能刺激抗體形成,增強人體免疫力,發揮抗癌、抗腫瘤、降血脂的作用;杏鮑菇多糖對自由基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杏鮑菇中富含膳食纖維,具有潤腸道,防止便秘的作用,對脂肪肝、急慢性肝炎、心肌梗塞、腦梗塞均具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杏鮑菇中灰分含量豐富,可參與機體代謝調節,維持人體體液平衡,對於維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免疫調節有重要作用。

栽培技術

環境要求

【水分】杏鮑菇比較耐旱,但含水量適宜更有利於生長發育,提高產量。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適宜含水量為60%—65%,但因為在栽培時不宜在菇體上噴水,菇體所需的水分主要起源於培養料,所以調配培養料含水量時可恰當提高至65%—70%。空氣相對濕度,菌絲體生長階段60%左右即可,而現原基後子實體分化階段以90—95%為宜,子實體生長階段可恰當調低到85—90%。

【營養要求】:杏鮑菇是一種分解纖維索、木質素、蛋白質能力較強的食用菌,各種農副產品下腳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殼、廢棉、闊葉樹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適量添加麥麩、米糠、玉米粉等輔料提高氮源為最佳。因為杏鮑菇氮源越豐富,菌絲生長越好,產量越高。

【溫度與濕度】: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60%~65%,最適溫度20℃~26℃,子實體生長發育期空氣相對濕度以85%~95%為宜,溫度調控在10℃~25℃之間,15℃~18℃為最佳。

【光照與空氣】: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卻需要新鮮空氣:出菇期給以500~1000勒克斯的光照或散射光,加強通風換氣。通風不良,菌絲生長緩慢,原基分化延遲,菇蕾萎縮。

【酸鹼度】: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最適PH值為6.5-7.5,出菇期PH值為5.5~6.5。

種植生產

【栽培季節】:杏鮑菇屬低溫型菌株,從播種到出菇約需50~60天,長江流域可安排10月至11月制栽培袋,11月至次年1月出菇,其它地區可適當提前或延後。

【培養料配方】:

① 棉籽殼88%、玉米混合粉10%、石灰1%、碳酸鈣1%;

② 雜木屑75%、麩皮22%、糖1%、石灰1%、碳酸鈣1%;

③ 棉籽殼50%、雜木屑30%、玉米混合粉18%、石灰1%、石膏粉l%。上述配方含水量60%~65%。

杏鮑菇種植 杏鮑菇種植

【配料制袋】:將上述培養料分別比例稱量,置拌料場地面翻拌均勻,調節含水量60%-65%。用17×33×0.004厘米的折角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裝料,每袋裝乾料500克濕重約1100克左右,對角反折直插式封口。

裝完後放入大空滅菌包(自製約30元,可盛500-800袋)內滅菌4~5小時,冷卻至常溫後取出。接種用食用菌無菌接種器,在接種操作平台上兩人配合全開式打開袋口接入菌種,每750克瓶裝杏鮑菇栽培種可接料袋40~60袋。

接種後置清潔衛生的室內發菌培養,保持溫度在20℃~25℃之間,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上。每天通風1-2次,保持空氣新鮮,大約30天左右菌絲滿袋。

【排菌床】:出菇將長滿菌絲的菌袋直立排放在出菇場地面形成菌床,打開袋口,拉直袋筒膜,筒口膜表蓋1層報紙,噴水保持報紙濕潤,調控溫度15℃~18℃、空氣相對濕度80%,促其出菇。杏鮑菇從原基形成到子實體成熟,一般需13~15天。幼菇期在袋內小氣候中生長,當菇體在封閉的袋內向上生長至距袋口2厘米時去掉報紙,讓菇體接受散射光向空間伸展,增加噴水逐漸提高相對濕度達85%-90%,促使菇體不斷長大,形成正常的子實體。

【適時採收】:當杏鮑菇子實體的菌蓋平展,中間下凹,表面稍有絨毛,孢子尚未彈射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時手握菌柄,整朵拔起。採收後清理料面,停止噴水,生息養菌7-10天可出第2潮菇,生物轉化率可達l00%。

病蟲防治

危害食藥用菌子實體的主要害蟲是跳蟲,線蟲,菇蛆等。跳蟲、線蟲主要是危害幼小的菇蕾,菇蛆主要危害成熟期的菇體。這些蟲害對食藥用菌生產危害極大,須認真防治。跳蟲又名菸灰蟲,彈尾蟲。危害食藥用菌子實體的主要是菇疣跳蟲和黑角跳蟲。

菇疣跳蟲,近白色球形,半透明,幼蟲白色,體形與成蟲相似,休眠後蛻皮,色逐漸轉暗,銀灰色,群集時灰黑色,如同菸灰,成蟲形如跳蚤,體長1.2-1.5毫米,有短狀觸鬚,無翅,有8對足,常在培養料和子實體表面迅速爬行,尾部有彈跳器,通常以彈跳方式活動,跳躍高度可達數10厘米高,體表有油脂,不怕水,畦內灌水時可浮水一層,如同糠麩,隨水流動。

在適宜環境中,繁殖速度快,每年可發生6-7代,20-28℃時大量發生。常群集於子實體背面根部和葉片的菌孔內。特別是幼菇期,原基會被蟲體覆蓋,使菇體萎黃,感染細菌腐爛而停止生長。

跳蟲是種植環境過於潮濕,衛生條件極差的指示性害蟲。

防治方法如下:

杏鮑菇根部病蟲霉變 杏鮑菇根部病蟲霉變

1.種植場地必須選擇衛生、通風,水源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避開低洼圈廁和垃圾場,減少污染機會。

2.沒有長出子實體之前,可在周邊環境噴灑0.1%的低毒辛硫磷1-2次進行預防。如果發現蟲體後也可用同樣方法進行防治。

(1)線蟲種類較多,常見有血線蟲,菇蛆,節節蟲等。血線蟲,蟲體長3-4厘米,非常纖細,好似血線頭,成群集在菇蕾周圍1-2厘米深的土層內,危害幼小菇蕾,使菇體生長停止萎黃或腐爛。

(2)菇蛆為危害成熟期菇類的主要害蟲。體長寸許,多鑽入菇體內側,使菇體品質嚴重下降,失去商品價值。發生菇蛆,可在菇體根部,葉片之間發現蛛網狀物或蟲蛀孔等。

防治措施:

1、局部噴灑0.3-0.5%敵百蟲水,周邊噴灑速滅殺酊。

2.綜合防治,清潔周邊環境衛生。保持清潔水源。發現病蟲害及時進行處理,防止傳播。

菌物界(四)

“菌物界”這個名詞是我國學者裘維蕃等於1990年提出的,並已得學術界的一定支持,這是指與動物界,植物界相併列的一大群無葉綠素,依靠細胞表面吸收有機養料,細胞壁一般還有幾丁質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粘菌和假菌(卵菌等)3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