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迷戀症

制度迷戀症

當今中國社會問題成堆,但人人都說普遍存在的腐敗是因為制度。知識精英放棄了對自身力量的信仰,過分迷戀制度,成為對自身懶惰的一種陳詞濫調式的自我安慰。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制度迷戀症”。

症狀

(圖)制度迷戀症制度迷戀症

“這是制度問題。”在今天的中國,你與任何自以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進行一場超過10分鐘的談話,你幾乎必定聽到這樣一句話,它可能是在談論中國社會的未來,也可能關於自己工作的組織,或僅僅是日常生活。

他們說普遍存在的腐敗問題是因為制度問題,因為在舊體制下,人人都被迫成為腐敗網的一部分;他們說官員為何表現不佳,是因為現行的制度下不會將傑出的人才遴選出來;他們說知識分子為什麼在公共生活中缺席了,因為現行制度不鼓勵獨立思想;為什麼司法系統中有黑暗,因為司法制度不獨立;甚至當遭遇態度惡劣的銀行服務人員時,都是制度問題,國有企業無法出現良好的服務態度……他們說的全對,但結果卻是一種如此時髦的悖論出現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中國社會問題成堆,從最高層的決策者,到最底層的農村,一切似乎都迫切地需要刷新。但整個社會又被包圍於一種強烈的惰性情緒中,這種情緒中又蘊涵著某種盲目的樂觀———人人都期待那個既具體又抽象的“制度”發生變化之後,然後相信之後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細微地觀察中國社會的很多微小的組織,它可能是一家公司,一份報紙,或是一所大學,領導者與員工們都喜歡談論“制度建設”,每個人卻不付諸個人行動,他們的態度是明確的———個人的作用渺小、不值得信賴,只有依靠整體制度的改變,才是有意義的。

詳細

(圖)制度迷戀症制度迷戀症

在今天的中國,如果你與任何一個自以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進行一次涉及當前某些現實問題的談話,那么你必定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這是制度問題”或者“那是機制問題”。 比如,人們說國有企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是制度問題,因為公有制度下人們誰也不關心國有企業的經營業績;人們說普遍存在的腐敗問題也是因為制度問題,因為在一切舊的體制下,人人都被迫成為腐敗網的一部分;人們說某些官員為何表現不佳,是因為現行的制度下不會將傑出的人才遴選出來;人們說知識分子為什麼缺乏科學精神,因為現行制度不鼓勵獨立思維;為什麼司法系統中有腐敗,因為司法制度不獨立;甚至當遭遇態度惡劣的商業、金融服務人員時,那也都是制度問題,因為在現有制度下國有企業無法出現良好的服務態度……

人們說的似乎都頗有道理,但結果卻是一種如此時髦的悖論出現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中國社會問題成堆,從最高層的決策者,到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似乎一切都迫切地需要刷新。但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卻是,整個社會又恰恰被包圍於一種普遍的強烈的惰性情緒之中,這種情緒中又蘊涵著某種盲目的樂觀———人人都期待那個既具體又抽象的“制度”發生變化之後,然後相信之後的一切都會向良性的方向發展。

仔細地觀察中國社會的很多微小的組織,它可能是一個領導機關,一個政府部門,一家公司,一份報紙,或是一所大學,幾乎所有的領導者與員工們都喜歡高談闊論“制度建設”,但每個人卻不願意為制度建設付諸自己的實際行動,他們的態度似乎是很明確的,那就是—個人的作用是渺小的,不值得信賴的,只有依靠整體制度的整體改變,才是有實際意義的。於是,當前的中國社會陷入了這樣一種情緒,人們迷戀物質上的成就,迷戀整體制度,卻不相信個人的創造性,甚至排斥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窒息個人的創造潛能。

於是,中國社會陷入了這樣一種情緒,人們迷戀物質上的成就,迷戀整體制度,卻不相信個人創造性。

人們似乎僅僅是環境的產物,他們不能改變現有的發展方式,不能創造性地改變歷史軌跡,而只能作出被動的反應。中國社會今天表現出的思想上的保守與沉悶,是因為我們,尤其是知識精英,放棄對自身力量的信仰,他們忘記了法國哲學家伯格森在一個世紀前的洞見:“說社會的進步是由於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後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

過分迷戀制度,更多是對自身懶惰的一種陳詞濫調式的自我安慰。今天的中國社會,我們需要一批真正的精英分子宣稱自己敢於改變現狀,致力於為這個社會提供新鮮的思想與行動,他們相信自己在被淹沒在歷史洪流之前,至少會激起足夠的漣漪。

病因

(圖)制度迷戀症制度迷戀症

一、政治、經濟、社會管理與控制的基本出發點應是“人的發展”。但是一些制度的制定卻限制了人的發展或者說是消滅了人的創造潛能。著眼於保證人的安全、生存、發展、自我實現。這裡所說的是個體的人,只有每個個體人發展了,整個人類才能發展。作為管理人,也就是政府負有責任來保障這些,根保障每個人可以受到基本教育,保障每個人的自由成長,具有良好的社會品德。 這樣一個基本出發點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空氣、水源現在是什麼狀況呢?中國的土地本來就少,現在被大量低水平的工廠占用,空氣的污染日益嚴重,水源更不用說,無錫藍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現在全國各地還有多少乾淨的水源?基本上看不到了,痛心呀!!如此說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政策,是一個只看到表象的不科學的政策,是一個沒有經過大腦的“拍腦袋”政策。

20多年來,從沒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嗎?而我們的官員對於“政策口號”向來沒有自己的思索,只因為口號是用來喊的,只要用嘴就行,用不著大腦。經濟的含義就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以此為中心就是大力生產商品,大力促進交換,這樣,唯一的結果就是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僅此而已,它只適合在商品短缺時代的特殊政策,此階段以後,就不再有什麼意義,只所以中國的經濟在低水平徘徊不進,這一個中心是罪魁禍首,因為經濟的本質是簡單而庸俗的,雖然在手段上,有著許多高深的學問,但對人本身來說,它的確的簡單而庸俗的,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的發展嚴重拖累了經濟的發展,不是社會的錯,而這個“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錯。不知道我們想過沒有,這個口號是完全沒必要的,只要有市場,只要有保障與促進市場的政策,經濟的發展是必然且自然的結果,經濟建設很短的階段後,就需要大量人文因素支撐,這裡有商業倫理、信用體系和人的精神追求,沒有這些,經濟只能在低水來徘徊,在我看來,

20多年的改革,其有90年代以前是符合現實的階段,後面的是嚴重浪廢了大好時光,可以說又是一個失去的10年。而且還是10多年,20多年的改革,以發展的眼光看,基本上是失敗的。只所以產生如此可怕的失敗,令人惋惜的政策,在於決策的不科學,是鄧小平自己想出來的,還是集體決定的,我無從知曉,在決策過程中,都徵詢了誰的意見?這樣如此重大的、關係中國未來的“口號”,是怎樣產生的,有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決策的科學不是靠聰明的大腦,承認社會事務的複雜性,就不能認為科學只是1+1=2,社會事務的決策要集思廣義,要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討論,如果中國以後仍然靠少數人的想當然決策,失誤還會一件接一件,會為中國的未來造成嚴重的致命的損失,言論表述的自由是社會決策的必要條件,無論何種意識形態,無論何種社會制度,只要能保證這一點,就不會帶來重大失誤。在當下,我們應積極推動各階層、各團體、各組織甚至個人都能為各種社會事務、為各種政策的出台,提供一個言論表述的平台,並將這個平台法制化、永久化、公開化。政府的決策以最小損失、最大收益、最長遠發展為考量來選擇,決定是否實施也應由議會權力機構來決定,如果情況夠複雜,也可以分別制定政策。

二、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首先應考慮保障資源的供給,土地、空氣、水,這些稀鬆平常卻是致命的資源應是我們第一要保障的,森林、礦產、人力應是我們第二要保障的,只有在這兩個前提下,工業的擴張才有意義,否則就是挖了心頭肉去補爛腳掌。實際上,科學跟工業沒有必然的聯繫,對於和科學無多少關係的一些工業,更是越少越好,這並不是說不讓它存在,也不是不需要它,而是不要在我國進行,應儘量轉移到其他國家,因此在目前情況下,中國的“世界工廠”稱號是一種恥辱。大量低水平工業的建設造成的嚴重後果已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被污染,即使沒有一點污染,大量耕地的減少也是可怕的,所以,我在些大聲疾呼,反對瘋狂過度的工業化。從一個國家內部封閉循環來看,工業只要保持必須的量即可,可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依靠便宜而低素質的勞力,吸引了全球的工廠遷往中國,中國變成了一個大生產基地,利用寶貴的賴以生存的資源換取微溥的加工利潤,得不償失,令人心驚。而且工業的集中,難道可以一下子逆轉嗎,任何事物都有對現實的依賴,這使得中國走向更高文明幾乎沒什麼希望。即便沒有外資,僅是中國人自己開工廠,利用自己的資源供給全世界便宜的產品,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境況。從中國現狀來看,工業的混亂長久存在,低水平的重複建設、大量小作坊的存在、假冒偽劣產品,高質量、高水平、大規模的工業屈指可數,一句話,中國沒有工業秩序,秩序是一種力量,在這裡,不需要自由的市場競爭,對國家前途來說,對國家對外競爭來說,國內工業秩序的混亂,跟國家的戰亂沒什麼區別,在強大的境外資本面前是不堪一擊的。

(圖)制度迷戀症制度迷戀症

經濟領域大量行業被外資壟斷就是國內工業秩序混亂的結果,從這點來說,改革是失敗的。但並不是等於說,我們要退回去,這裡不再涉及理論,這是純技術的、操作性的制度就能解決的,如此,我們不得不質疑中央政府的治理能力。文明包含一切,也是一切的源泉,而思想是文明的源泉,人思想的主人,沒有高度文明的人,怎么會有高度文明的社會,所謂中國盛世之說實在可笑的無法形容,對文明來說,教育是第一位的,反觀中國教育,我實在不想說什麼,在全球都是另類,中華的未來,你在哪裡啊?綜上述種種,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反面,是我們的失敗的反面,那個國家就是日本。在開說之前,各們朋友千萬不要扣“漢奸”之大帽,對於每個有心的中國人來說,愛國是勝於愛自己的,然而,盲目與偏激是有害無益的,不談左與右,只希望每個人都能理性的看待。是的,仇恨蒙蔽了我們的眼睛,情緒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看待事物,仇恨是對的,忘記仇恨是可恥的,但仇恨不應掛在嘴上,而應該埋在心底。日本的優秀是我們不可否認的, 1、 日本雖然團隊精神嚴重,但對人的發展是不遺餘力的,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第一要務就是教育。這個人人盡知。 2、 日本雖然沒有礦產,但他們的森林、土地、空氣、水源,他們生存的家園都做了最大的保護,日本的發達是技術的結果,也即是教育的結果。 3、 日本從來沒有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不用喊,這經濟是必然的事情,為什麼要喊呢?日本的產品遍布天下是喊出來的嗎? 4、 日本深深的憂患意識根植於骨髓,每個日本人都在拚命發展自己,發展國家,這個憂患意識放在高層就是犧牲小我,而為國家著想,日本三菱重工自費常年維護坦克生產線就是一例,雖然它並不生產。 5、 日本人的禮儀,對於禮儀本來就是形而上的東西,這個不涉及是否真心,它是社會秩序的一種,日本嚴謹繁瑣的禮儀是日本社會秩序與高素質的表現。 6、 日本的大財團是日本事實上的統治者,許多大企業都是幾大財團名下產業,每個大財團都有自己的銀行系統,有著強大的情報網路,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去發展、去競爭,有一些見不到邊際的對未來的投資,都是大財團運作的,它們有可怕的競爭力。 7、 日本的工業秩序,日本人的團結使得他們很少有內部競爭,而是專業分工協作,集體對外競爭。 8、 日本的經濟就象毛細血管,整個經濟運轉深入到每個角落,日本人的富裕也是由此而來,良性的循環,使得日本社會、日本人民大大受益。 9、 日本人沒有包袱,他們可以向任何國家學習。 10、 日本的行政機構廉潔高效,可以說日本是全球社會效率最高的國家。 到此,我嘆一口氣,如果不是核武器,我對未來中日戰爭不抱任何希望。 不是妄自菲薄,只有憂患、只有悲情才能使我們奮進,我希望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高層精英,快樂少一點,憂患多一點,放棄小團體的私利為著中華未來著想。

診治

(圖)制度迷戀症制度迷戀症

人們似乎僅僅是環境的產物,他們不能改變現有的發展方式,不能創造性地改變歷史軌跡,而只能作出被動的反應。中國社會今天表現出的思想上的保守與沉悶,是因為人們,尤其是知識精英,放棄對自身力量的信仰,他們忘記了法國哲學家伯格森在一個世紀前的洞見:“說社會的進步是由於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後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

只見制不見人,過分地迷戀制度,而嚴重忽視一切制度建設中“人”的因素,不僅僅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形上學問題,也是當今中國人思考問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慣性問題,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身懶惰的一種陳詞濫調式的自我安慰。這種自我安慰就是當今某些中國人對社會對國家和對自己的極端不負責任,這也就是當今中國某些事情經常辦不好,新老問題層出不窮的主要根源之一。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要真正地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儘快從只見制不見人的制度迷戀擺脫出來,還必須重新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是因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社會上的一切制度問題都必須要靠人來推進解決和落實的,制度並不是包攬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