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法

刮法

刮法,指入針後,以右手拇指抵壓針柄底端,用食指或中指頻頻刮動針柄的一種輔助方法。

1針刺術語。指入針後,以右手拇指抵壓針柄底端,用食指中指頻頻刮動針柄的一種輔助方法。與其它手法配合,有加強得氣的作用。2推拿手法。以拇指側或食、中二指指面在體表上用力作快速的推動。《保赤推拿法》:“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或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硬幣、玻璃根或圓針等輔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體表上進行推動刮治。常用於胸、背、頸項部,有發散解表等作用。一般多用於治療中暑、外感等。又刮治民間川於治療痧證,故又稱刮痧。

針刺術語

刮法,《素問·離合真邪論》載有“抓而下之”。姚止庵註解為“抓,側交切,以爪甲刮針也”。明·李梃《醫學入門》始立刮法之名:“又將大指爪從針尾刮到針腰,以刮法也”。刮,是常用的催氣、守氣的手法,一般常與其他手法結合套用。

操作方法

由拇指抵住針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向上輕刮針柄;或用食指(或中指)抵住針尾,以拇指指甲輕刮之。

臨床套用

氣不至,刮針柄可催氣速至;氣已至,刮法可使氣留而不去,且使針感增強。

注意事項

刮針柄時要用力均勻,指關節靈活,指甲不宜太長或過短,要修剪平整、光滑。

刮痧

(Skinscraping),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脹玉衡》一書,完整地記錄了各類痧症百餘種。近代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刮法刮痧

現代科學證明,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覆刮動,摩擦患者某處皮膚,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刮痧的來歷與道理:“刮痧”這個“痧”字也就是“痧症”。這種療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

刮法刮痧

刮痧療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適應病種非常廣泛的自然療法。早在明代醫學家張鳳逵的《傷暑全書》中,對於痧症這個病的病因、病機、症狀都有具體的描述。他認為,毒邪由皮毛而入的話,就可以阻塞人體的脈絡,阻塞氣血,使氣血流通不暢;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時候,就阻塞絡脈,使絡脈的氣血不通。這些毒邪越深,鬱積的越厲害,那么它就越劇烈,象發急如燎原之勢,對於這種情況,就必須採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須用刮痧放血的辦法來治療。運用刮痧療法,將刮痧器皿在表皮經絡穴位上進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結成象米粒樣的紅點為止,通過發汗使汗孔張開,痧毒(也就是病毒)隨即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刮痧原理:是根據中醫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遵循“急則治其標”的原則,運用手法強刺激經絡,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從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作用刮痧施術於皮部對機體的作用大至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