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維史特勞斯

列維史特勞斯

列維史特勞斯,男,法國人,1908年11月28日出生,畢業於巴黎大學,代表作品有《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等。

人物資料

中文名: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
英文名: Claude Lévi-Strauss
別名: 列維·史特勞斯
家鄉: 比利時布魯塞爾
性別: 男
民族: 猶太
國籍: 法國
出生年月: 1908年11月28日
去世年月: 2009年11月1日
職業: 學者 人類學家
畢業院校: 巴黎大學
成就: 與馬凌諾斯基並稱為結構功能主義之父
法蘭西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法國結構主義人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
重要事件: 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巴西聖保羅大學任社會學教授
代表作品: 《憂鬱的熱帶》、《野性的思維》

人物簡介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哲學家,法蘭西科學院院士,結構主義人類創始人,法國結構主義人文學術思潮的主要創始人。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有深遠的作用。

人物生平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一般稱其為列維·史特勞斯,與馬凌諾斯基並稱為結構功能主義之父。
1908年11月28日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父親是旅居比利時的法國猶太畫家,後來隨家定居巴黎,在巴黎讀完中學與大學,直至獲取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和大學教授職位。青年時代愛好哲學,醉心於盧梭、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思想,在巴黎大學主修哲學與法律。
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列維·史特勞斯到巴西聖保羅大學任社會學教授。在此期間,他對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人部落做了實地調查。後發表《南比克瓦拉部落的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1948)、《親屬的基本結構》(1949)、《憂鬱的熱帶》(1955) 等重要著作。
20世紀40年代旅美期間鑽研英美人類學與結構語言學,他在紐約社會研究新校任教,並在法國駐美使館任文化參贊。
20世紀50年代以後,與薩特激烈辯論,自1959年起任法蘭西學院教授。在《野性的思維》一書中,反駁薩特的觀點。這是法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理論爭辯,對於此後法國思想家們的思想創造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他的影響波及人類學、語言學、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主要著有《結構人類學家》(1~2)、《神話學》(4卷)、《野性的思維》等。

薩特辯論

自《憂鬱的熱帶》和《結構人類學》等著作出版後,列維·史特勞斯與薩特展開了激烈辯論。薩特不同意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思想,特別不能接受他有關“共時性”、“中斷性”的反歷史主義思想觀點,更不同意列維-史特勞斯有關人類思想始終維持同一穩定結構的看法。
薩特在他所主辦的《現代》雜誌中發表一系列批評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主義的文章,而列維·史特勞斯也在他的文章中,反駁薩特的觀點。這是法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具重大歷史意義的理論爭辯。

逝世時間

法國著名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2009年11月1日在巴黎因病去世,享年100歲,於2009年11月3日下葬。
列維·史特勞斯被埋葬於巴黎東南部科多爾地區的Lignerolles村。列維·史特勞斯在中國學術界影響深遠,中文版譯著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為表達對列維·史特勞斯的悼念,國內一些讀書網站刊文表示紀念,詳細介紹列維·史特勞斯的生平。

代表作品

《憂鬱的熱帶》:記載了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本書最早出版於1955年,是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具有罕見貢獻 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野性的思維》:作者在本書的論證中除人類學外,還涉及到了語言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歷史學、哲學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如事物的命名與分類方式,結構與事件的關係,自然與文化的關係,個體名稱與一般名稱關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歷史概念的辨析等等。論述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其中哲學的、科學的、藝術的、文學的語言往往交相併用。此外,儘管我們會在本書文句中不時遇到借自控制論、資訊理論、邏輯代數、結構語言學等學科中的術語,但它絕不是一本具有自然科學風格的人類學著作,而是一本具有哲學意趣的理論人類學專著。
《結構人類學》: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同時,這又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發表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的彙編,每章都可獨立成篇。本書只選譯了其中與文藝關係較密切的三編:《宗教與巫術編》、《藝術編》和《神話與儀式編》。《巫術與宗教編》研究的不是巫術宗教與文藝的關係,而是巫術的結構,它發揮功能的機制和效應,還有宗教神話的結構,非常著名的俄狄浦斯神話分析就緣於此。在《藝術編》中,列維-史特勞斯力圖解釋在時間、地理上相距遙遠的四種原始藝術之間的相似。《神話與儀式編》則給出了神話的共性。
《圖騰制度》:本書是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作品中最具人類學特點的著作,其主題是通過對圖騰制度的考察來討論人類的思維活動類型,作者認為,通過圖騰制度,動物物種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區分系統或曰符號系統,動物的區分系列成為社會區分系列的圖示。甘奈普誤解了博厄斯的論題,博厄斯想說的是,在社會的層面上,體系的形態是圖騰制度的必要條件。這也是圖騰制度為何把愛斯基摩人排除在外的原因,因為愛斯基摩人的社會組織是非體系化的,圖騰制度必須以單系繼嗣為前提,因為單單這一點就是結構性的。這樣的體系必須得求助於動物和植物的名稱,它是採用不同稱謂方法的一個特殊情形,無論有何種類型的指稱,其性質始終是一樣的。
《神話學》:一共分為四卷本。
第一本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在本書中,列維·史特勞斯試圖以生的與煮熟的、新鮮的與腐敗的、濕的與乾的等對立的烹飪及感官特質建立一套嚴謹的邏輯架構。“生/熟”這個對立組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前者屬於自然的範疇,後者屬於文化的範疇。這兩個範疇的差異及變換以火的發現為指涉的焦點。
第二本是《神話學:從蜂蜜到菸灰》,史特勞斯通過對新的神話,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過的神話繼續作結構分析,並運用“新的觀點”,顯示神話思維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經驗層面,進到抽象概念的層面,即他所說的從“性質的邏輯”進到“形式的邏輯”,所運用的範疇則從可感覺性質的範疇——“生和熟、新鮮和腐爛、乾和濕”——進到形式的範疇——“虛空和充實、容器和內容、內和外、包含和排除”。
第三本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分析有關禮儀的神話,探究印第安人表達時間之連續性及不連續性的方式。列維·史特勞斯在此聲稱:一個文化用以表達思考的各種體系或代碼具有邏輯的一致性。
第四本是《神話學:裸人》作者在創造性地堅持在神話研究中把邏輯數學工具運用於結構分析之餘,還把西方文明的“科學知識”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話的“深層邏輯”包括著產生各民族社會自己的“原本話語”的規則,而這正是“科學知識”的“絕對優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話邏輯結構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據所在,任何“文化相對主義”在此都無置喙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