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前期

分裂前期

有絲分裂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便於描述人為的劃分為六個時期:間期(interphase)、前期(prophase)、前中期(premetaphase)、中期(metaphase)、後期(anaphase)和末期(telophase)。其中間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進行DNA複製等準備工作。前期最顯著的特徵是染色質通過螺鏇化和摺疊,變短變粗,形成光學顯微鏡下可以分辨的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包含2個染色單體。

概述

前期兩個中心體向兩極移動前期兩個中心體向兩極移動

有絲分裂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了便於描述人為的劃分為六個時期:間期、前期、前中期、中期、後期和末期。其中間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主要進行DNA複製等準備工作前期細胞分裂的前期,最明顯的變化是細胞核中出現染色體。分裂間期複製的染色體,由於螺鏇纏繞在一起,逐漸縮短變粗,形態越來越清楚。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這個時期的細胞,可以看到每一條染色體實際上包括兩條並列的姐妹染色單體,這兩條並列的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不是完全分離開的,而是由一個共同的著絲點連線著。在前期,核仁逐漸解體,核膜逐漸消失。同時,從細胞的兩極發出許多紡錘絲,形成一具梭形的紡錘體,細胞內的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紡錘體的中央。

主要事件

前期的主要事件是:①染色質凝縮,②分裂極確立與紡錘體開始形成,③核仁解體,④核膜消失。
前期最顯著的特徵是染色質通過螺鏇化和摺疊,變短變粗,形成光學顯微鏡下可以分辨的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包含2個染色單體

早在S期兩個中心粒已完成複製,在前期移向兩極,兩對中心粒之間形成紡錘體微管,當核膜解體時,兩對中心粒已到達兩極,並在兩者之間形成紡錘體,紡錘體微管包括:
①著絲點微管(kinetochoremt):由中心體發出,連線在著絲點上,負責將染色體牽引到紡錘體上,著絲點上具有馬達蛋白。
星體微管(astralmt):由中心體向外放射出,末端結合有分子馬達,負責兩極的分離,同時確定紡錘體縱軸的方向。
③極體微管(polarmt或overlapmt):由中心體發出,在紡錘體中部重疊,重疊部位結合有分子馬達,負責將兩極推開。

有兩類馬達蛋白參與染色體、分裂極的分離,一類是dynein,另一類是kinesin。
植物沒有中心粒和星體,其紡錘體叫作無星紡錘體,分裂極的確定機理尚不明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