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療法-化學冰袋

冷療法-化學冰袋

冷療法-化學冰袋又稱保健冰袋(採用高分子材料研製而成。有高效蓄冷,降溫在-3度低溫下,仍保持良好的彈性)。使用方便

冷療法是用低於人體溫度的物質,作用於機體局部或全身
冷療法-化學冰袋

皮膚, 以達到止血、止痛、消炎和退熱的治療方法。

生理效應

減輕局部充血和出血 因為用冷可使血管收縮,血流減慢,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所以常用於鼻出血、扁桃體摘除術後和局部軟組織損傷的早期。

減輕疼痛 因為用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減慢神經衝動的傳導,降低神經末梢的敏感性而減低疼痛。同時,由於血管收縮,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滲出減少,因而減輕了組織腫脹而壓迫神經末梢所引起的疼痛,常用於痛和急性損傷的早期。

控制炎症擴散 因為用冷可使血管收縮,局部血流減慢,降低了細胞的活力和代謝,同時也降低了細菌的活力,所以常用於炎症的早期。
降低體溫 當冷直接與皮膚接觸時,通過物理作用,可將體內的熱傳導散發於體外,從而降低體溫,因而常用於高熱和中暑的病人。此外對於腦外傷、腦缺氧的患者,可利用局部或全身降溫,減少腦細胞需氧量,有利於腦細胞的康復。

影響冷療的因素

用冷方法和部位 冷療的部位和方法不同,達到的效果也不同。如臨床上為高熱病人降溫時,常選用在較大動脈處(腹股溝、腋下等處)用冷或選用全身冷療法,如酒精擦浴、溫水擦浴;若局部出血或有炎症者,為減輕局部充血和出血或制止炎症和化膿,可選用局部用冷。

冷療法-化學冰袋冷療法-化學冰袋

用冷時間 冷療的時間,應根據套用目的,機體狀態和局部組織情況而定,一般冷療的時間為10~30分鐘,時間過長或反覆用冷,可導致不良反應,如寒戰、面色蒼白、凍瘡,甚至影響呼吸或脈搏。
用冷麵積 冷療面積的大小與用冷效果相關,如全身用冷,冷療面積大,則反應較強;反之,則較弱。

個體差異 由於病人年齡、疾病和機體狀況等各有不同,因此對冷療的耐受性也各不相同。如高熱病人,可用冷療降溫,而麻疹高熱病人,則不可用冷療降溫。對老幼病人,冷療時,應慎重。對末梢循環不良者,應禁忌冷療。

環境溫度 環境溫度直接影響著冷療的效果。如在寒冷乾燥的環境中用冷,效果將會加強。

用品準備

化學冰袋又稱保健冰袋(採用高分子材料研製而成。有高效蓄冷,降溫在-3度低溫下,仍保持良好的彈性)。使用方便

方法

局部冷療法

①將冰塊倒入盆中,用水衝去稜角,以免冰塊稜角損壞冰袋(冰囊)而發生漏水。 
②將冰塊裝入冰袋(冰囊)內1/2或1/3滿,排除袋內空氣,夾緊袋口。
③擦乾冰袋(冰囊)表面的水,倒提檢查有無漏水後,裝入布套。

冷療法-化學冰袋冷療儀器

攜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對病人,向病人解釋用冷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將冰袋(冰囊)置於所需部位:高熱降溫時,冰袋置於前額、頭頂,冰囊置於體表大血管處,如腹股溝、腋下。扁桃體摘除術後為預防出血,可將冰囊置於頸前頜下。鼻部冰敷時,為減輕冰囊對患部的壓力,在輸液架上系一繩,將冰囊吊起,其高度以冰囊底部能接觸到患處為宜。

用後,將冰水倒空,倒掛冰袋晾乾,吹氣後夾緊袋口(以防兩層橡膠粘連),放於通風陰涼處,袋套清洗,晾乾備用。

全身冷療法

(1)查對醫囑,備齊用物,攜用物至病人床旁。
(2)核對病人,向病人解釋冷療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合作。
(3)用屏風遮擋病人,鬆開蓋被,脫去上衣,松解褲帶。
(4)將冰袋置於病人頭部,以防擦浴時表皮血管收縮,血液集中到頭部,引起充血。將熱水袋置於病人足底,可促進足底局部末梢血管擴張,減輕頭部充血並增加病人舒適感。
(5)露出一側上肢,下墊大毛巾,將浸有酒精的小毛巾擰至半乾纏在手上,以離心方向邊擦邊按摩,可促進血管擴張,加速血循環,增加散熱。
(6)協助病人翻身側臥,背向護士,下墊大毛巾,分左、中、右三部擦拭背部(自頸下至臀部),再用大毛巾擦乾,全背共擦3分鐘。
(7)擦畢,穿好上衣,脫去褲子
(8)露出一側下肢,下墊大毛巾,同法擦拭,
(9)穿好褲子,撤去熱水袋,整理床單位,收拾用物。
(10)30分鐘後測量體溫並記錄在體溫單上,若體溫降至39℃以下,可取下頭部冰袋。

禁忌症

大面積組織受損、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環障礙者 禁用冷療因為循環不良時,如果用冷,會使血管收縮,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而變性壞死。

冷療法-化學冰袋化學冰袋

慢性炎症或深部有化膿性病灶 因為用冷可使局部血流量減少,影響炎症的吸收。
水腫部位禁用冷療

因為冷療可使血管收縮,血流減少,影響細胞間液的吸收。

枕後、耳郭陰囊處忌用。由於皮膚較薄,血液循環量小,已引起凍傷。心前區忌用,以防出現反射性心率減低,心室、新房纖顫及房室傳導堵滯。

腹部忌用,以防出現腹瀉。

足心忌用,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縮,影響散熱或引起一過性冠狀動脈收索。

對冷過敏者忌用。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