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海馬

冠海馬

冠海馬(學名:Hippocampus fasciatus),海龍魚科海馬屬魚類。體長138毫米。體長為體高7.5倍,為頭長5倍。枕骨部側扁,冠突很高,約等於吻長,小冠頂端有4個小突起。鰭短,位於最後兩體節及第一尾節上。臀鰭小。胸鰭短而寬。無腹鰭及尾鰭 。 喜棲於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性甚懶惰,海馬的游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卵胎生。人工養殖下海馬的繁殖常年3月-11月。分布於黃海,渤海等。中國根據估計,本種過去10年逐年減少,種群數至少減少50%。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EN,CITES附錄:Ⅱ 。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背鰭14;臀鰭4;胸鰭14。體環10+41。體長138毫米。體長為體高7.5倍,為頭長5倍。頭長為吻長2.1倍,為眼徑5倍,為眼間隔5倍。體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凸出,包含8節。尾部向後漸細,成四棱形。頭和體軸略成直角形。枕骨部側扁,冠突很高,約等於吻長,小冠頂端有4個小突起,頂端很長(有的有6個小突起,且突起上端有長絲)。吻細長,吻背面後端中央有小突起。眼中等大,側位。眼間隔中央凹,兩側各有一眶上突起。鼻孔位眼前附近。口小,前位。鰓孔很小,位於鰓蓋的上方。鱗為板狀,作環狀排列。體環第1、4、10、各節及尾環第4、10、15、各節上的突起較長。背鰭短,位於最後兩體節及第一尾節上。臀鰭小。胸鰭短而寬。無腹鰭及尾鰭 。

棲息環境

系淺海近岸魚類,棲息和運動因其擬態適應特性,習性也較特殊,喜棲於藻叢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帶海區。

生活習性

冠海馬 冠海馬

性甚懶惰,常以捲曲的尾部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之上,有時也倒掛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它物體上,隨波逐流。即使為了攝食或其它原因暫時離開纏附物,游泳一段距離之後,又找到其它物體附著之上。海馬的游泳姿勢十分優美,魚體直立水中,完全賴以背鰭和胸鰭高頻率地作波狀擺動(每秒鐘10次)而作緩慢的遊動(每分鐘僅達1-3m)。海馬的活動一般多在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則呈靜止狀態。海馬在水質變劣、氧氣不足或受敵害侵襲時,往往因咽肌收縮而發出咯咯的響聲,這給養殖者發出“求救”的信號,但在攝食水面上的餌料時也會發聲,應加以區別。

人工養殖下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水溫:海馬的適溫範圍,一般在12-32℃之間,最適水溫為28℃左 右。幾種海馬對水溫的適應情況如表2-8。

鹽度:海馬為廣鹽性魚類,在10-3‰ 的鹽度範圍內均能生活。初生苗對鹽度適應能力差,一般要求鹽度在15‰以上。在長時間低鹽環境中,親海馬不能正常繁殖,鹽度在10‰以上方可。

溶解氧:海馬的活動力雖然較弱,但對水中氧氣的需要量卻很大,一般要求溶氧在3m1/L以上,若溶氧低於2.5m1/L時,海馬陷於缺氧狀態,其表現一般是食慾減弱,浮頭、呼吸加快而發聲,以至亂撞,最後沉底死亡。育兒期的親海馬和幼海馬對氧氣的需要量更高。

光照:海馬對光照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光線太弱,不利於海馬的活動和攝食,長時間光線太弱,海馬視力下降,甚至失明。但也要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光線太強,藻類大量繁殖,常會引起各種疾病。海馬有趨光性,尤其幼苗較易趨光集群,應注意由此而造成的局部缺氧引起的死亡。海馬適宜的光照範圍在3000-6000lx。水的透明度以1.5m左右為宜。pH值:海馬適宜的海水pH值在7.8-8.4之間。

繁殖方式

卵胎生。人工養殖下海馬的繁殖常年3月-11月,水溫20℃-30℃,是海馬的繁殖季節;5月-9月,水溫25℃-28℃是繁殖盛期。但由於越冬後的海馬體質瘦弱,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差。因此,必須採取雌雄分養、疏養、一般每平方米放養25尾-30尾,給予充足的餌料,並注意控制水溫、光照、比重等條件,促培育。

分布範圍

中國:黃海,渤海。秦皇島沿海,塘沽外海,黃河三角洲。

世界: 日本,中國

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EN,CITES附錄:Ⅱ 。

種群現狀

中國:根據估計,本種過去10年逐年減少,種群數至少減少50%。

世界:種群情況不清楚。

硬骨魚綱(二)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