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散亂

六種散亂

《六種散亂》是佛學知識,六種散亂大致概括為: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

解釋一

六散亂者:一、自性散亂。二、外散亂。三、內散亂。四、相散亂。五、粗重散亂。六、作意散亂。此六種相,云何應知?頌曰:出定、於境流,味沉掉、矯示,我執、心下劣,諸智者應知。論曰:此中出定、由五識身,當知即是自性散亂。於境流者:馳散外緣。即外散亂。味沉掉者:味著等持,惛沉掉舉。即內散亂。矯示者:即相散亂。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我執者:即粗重散亂。由粗重力,我慢現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亂。依下劣乘,起作意故。

解釋二

指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一)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之自性馳逐外緣,不能靜定,稱為自性散亂。(二)修善之時,心為五欲之境所亂而不靜寂,稱為外散亂。(三)修禪定時,其心動散,於諸塵生味著,退失靜定,稱為內散亂。(四)詐作修善之相而其心退失,稱為相散亂。(五)修善法時,生起我、我所之執著及我慢等,以此邪執粗重之力,故所修之善法不清淨,稱為粗重散亂。(六)依外教作意修習,不得證悟,反生散亂,稱為作意散亂。[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

解釋三

(名數)一、自性散亂,謂前五識之自性馳逐外緣不能靜定也。二、外散亂,謂修善之時,心馳散於五欲之境而不靜寂也。三、內散亂,謂修定之時,心動散於諸塵,不生味著,退失靜定也。四、相散亂,謂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詐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亂,謂修善法之時,生我我所之執及我慢等,為此邪執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淨也。六、作意散亂,謂余乘及余定等依外教作意修習,無有證悟,卻生散亂也。雜集論一卷末說之。

解釋四

三藏法數中的解釋

[出阿毗達磨雜集論] 〔一、自性散亂〕,謂五識自性,馳逐外緣,於靜定,故名自性散亂。(五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 〔二、外散亂〕,謂正修善時,於五欲境上,其心馳散,不能寂靜,故名外散亂。(五欲者,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三、內散亂〕,謂修定時,發起沉掉,及於諸塵,而生味著,退失靜定,故名內散亂。(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舉。謂動散也。) 〔四、相散亂〕,謂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詐見修善之相,由此因緣,所修善法,漸更退失,故名相散亂。 〔五、重散亂〕,謂修善法時,起我、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由此邪執□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淨,是名□重散亂。(我者,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中,計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財宅眷屬也。) 〔六、作意散亂〕,謂或依余乘,或依余定,作意修習,不能證悟,發起散亂,是名作意散亂。(余乘者,謂人天乘也。余定者,謂世間禪定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