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折伏》

菩薩六度波羅蜜

如本法師佛學講座講義--菩薩六度波羅蜜
1
  菩薩與六度關係。菩薩以六度而成佛,六度與菩薩劃上等號,菩薩即是六度,六度即是菩薩,無二無別。
2
何謂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簡稱,梵語為(bodhi-sattva)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即是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譯為覺、智、道之意;薩埵譯為眾生,有情之意。菩薩即是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是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3
菩薩道之修行,以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是故菩薩道是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薩道之結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薩道。
4
華嚴經云:‘菩提心為善中之王。’
5
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6
開悟聖僧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7
華嚴經云:‘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8
菩薩解脫五義:一、生死不能縛。二、境相不能縛。三、現惑不能縛。四、有不能縛。五、惑不能縛。
9
何謂生死不能縛?眾生為生死所縛,菩薩不為生死所縛。
10
何謂境相不能縛?境相即是一切境界之相,菩薩雖見一切境界,然不生執著。
11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2
大般若經云:‘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證大菩提,隨順世間假立名字,故稱為佛,非為實有,若有若無,不可得故。’
13
何謂現惑不能縛?現惑即是現前分別之見,菩薩於所見之境不執著,了知能見之心亦空而無有。
14
六祖壇經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15
何謂有不能縛?有是指一切有為之法,菩薩於一切有為之法,所見皆空,而無所執著。
16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7
大般若經云:‘諸法皆空,五蘊不堅固,無我無我所。色是誰色,受是誰受,想是誰想,行是誰行,識是誰識,諸法皆空,離我我所,而證涅槃性。’
18
何謂惑不能縛?菩薩了達迷妄即真如,煩惱即菩提,故無著無不著。
19
開悟聖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性無二別,隨用立名。’
20
開悟聖僧云:‘在家人我是誰?出家人我是誰?無名無姓我是誰?證悟自性又是誰?’
21
古德聖僧云:‘解如目,行如足,解行並重亦如是!般若如目,五度如足,如是並進,相得益彰,乃菩薩道法門也,佛道之因,趨向涅槃聖域故。’
22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23
布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
24
何謂財施?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田宅、珍寶、地位、權勢、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普施一切需求之人,是名為財施。
25
菩薩行布施之際,能正見布施之自我當下是空性,所布施之物是空性,被布施之對象亦空性,三輪體空。三者雖為空性,但不壞假有,深入布施中道觀,對布施之道,心不生惋惜,不生後悔,頓斷慳貪,與空性相應,心地如如不動,當下解脫,自性清淨心顯露,是名財施波羅蜜。
26
波羅蜜是梵語,譯為台灣話是到彼岸之意,度脫生死輪迴之意,事情辦圓滿之意。
27
何謂法施?從諸佛聖僧及善知識,所聞所學所證之世間出世間一切正法,以清淨心轉為他說,普令他人頓斷三界出六道,圓證菩提,是名法施。
28
維摩詰經云:‘一切諸供養,法供養為最。’
29
說法功德力能使人由黑暗此岸到光明彼岸,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煩惱此岸到菩提彼岸,輪迴此岸到解脫彼岸,痛苦此岸到清涼彼岸,人心千千結此岸到結結打開彼岸。
30
何謂無畏施?不顧自己之安危,去解除別人之怖畏與痛苦,是名無畏施。
31
法華經云:‘無盡意菩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32
菩薩行布施是要度儘自己心中之慳貪心、吝嗇心、一毛不拔之心、心胸狹小之心、無喜舍心、無慈悲心、不知足之心、多求不厭之心,將這些不清淨心全部布施出去,令心地光明圓滿!如雲遮日,大地一片黑暗,若風吹雲散,太陽自顯,大地呈現光明,菩薩廣行布施,為度慳貪之心,令自性顯露光明,亦復如是!
33
布施十種功德:一、降伏慳吝。二、舍心相續。三、同其資產。四、生豪富家。五、生處施心現前。六、四眾愛樂。七、入眾不怯。八、勝名流布。九、手足柔軟。十、不離知識。
34
何謂布施能降伏慳吝?就是菩薩道之行者,若能布施喜舍,則鄙慳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是名降伏慳吝。
35
何謂布施能得舍心相續?就是菩薩道之行者,行於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名為舍心相續。
36
何謂布施得同其資產?就是菩薩道之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之別,是名同其資產。
37
何謂布施能得生豪富家?就是菩薩道行者,於一切財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是名生豪富家。
38
阿那律尊者:七王子之一,又名阿(少兔)樓馱,譯為無貧。往昔飢世時,以自己所食稗飯布施辟支佛,因此感召得七生天上為天王,七生人間為人王,後來生生世世所求如意,資用充足,乃至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今生遇佛聞法,得證阿羅漢果位。
39
何謂布施者生處施心現前?就是行菩薩道之人,此生既能行布施,則能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名為生處施心現前。
40
布施五德:一、廣結善緣。二、化消恩怨。三、友誼永固。四、佛道福德。五、日夜法喜。
41
何謂布施得四眾愛樂?就是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是名四眾愛樂。
42
何謂布施得入眾不怯?菩薩道之行者,因一切時一切處常布施,是故入大眾之中,四眾皆共愛樂,自無畏懼之心,是名入眾不怯。
43
何謂布施得勝名流布?就是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則人人稱讚,名聞勝妙,流布遐邇,是名勝名流布。
44
何謂布施得手足柔軟?就是菩薩道行者,喜悅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是名手足柔軟。
45
何謂布施得不離知識?就是行菩薩道之人,自初發心行布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三寶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曾遠離,是名不離知識。
46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47
雜阿含經云:‘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48
親近善知識得五德:一、如黑暗明燈照明一切。二、如燈塔導引方向。三、能斷三毒出三界。四、具足信願、慈悲、智慧。五、二利共登佛道。
49
何謂持戒?就是讓自己身口意三業攝伏,不令做出毀犯之事,以達到三業清淨圓滿為宗旨,是名持戒之意。
50
開悟聖僧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51
開悟聖僧云:‘學佛在心不在外,心地慈悲德具足;貪嗔痴愛疑妄盡,不動無明是活佛。’
52
戒律雖然繁多,但一切戒無非調伏身口意三業;見眾寶珍琦,凡諸可意之物,身雖貧乏,不妄貪取,或見細妙之色,內觀朽爛,生厭離心,乃至不殺不盜不淫等,皆屬身戒也。以善言和語至誠對答,乃至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皆屬口戒也。修習道品,深入無為解脫之理,而不貪不嗔不痴等,皆屬意戒也。此三業之戒,自己既能堅持不犯,又能輾轉化他,廣弘戒法,利益人天,此乃不愧菩薩摩訶薩。
53
持戒能度脫毀犯之心,持戒是菩提之本,入道之要門也。
54
四分律云:‘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55
佛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56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57
持戒十種功德:一、滿足智願。二、如佛所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願。五、安住正行。六、棄捨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三昧。十、不乏信財。
58
何謂持戒得滿足智願?就是菩薩道之行者,能持禁戒,得到身心清淨,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願,無不滿足,是名滿足智願。
59
開悟聖僧云:‘僧寶之名豈易稱,開遮持犯須究明;嚴淨毗尼宏三界,方為人間福田僧。’
60
開悟聖僧云:‘戒定慧熏修,即是無上道;不染世俗習,身心自解脫。’
61
何謂持戒即是如佛所學?就是佛初修道之時,以戒為師,而證成佛道;菩薩修行,若能堅持淨戒,亦必當如佛所證,是名如佛所學。
62
楞嚴經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63
何謂持戒得智者不毀?菩薩道之行者,戒行清淨,身口意無過,凡是有智慧之人,喜樂讚嘆,而不誹謗淨戒之者,是名智者不毀。
64
隨喜讚嘆五德:一、淨化嫉妒心。二、建立友善。三、對立化消。四、諸佛菩薩護持。五、心地光明圓滿。
65
何謂持戒得不退誓願?菩薩道之行者,堅持淨戒,求證菩提,誓願弘深,勇猛精進,而不退轉,是名不退誓願。
66
觀世音偈頌:‘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67
古德雲:‘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68
何謂持戒得安住正行?就是修行菩薩之人,堅持戒律,則身口意三業悉皆清淨,而於正行安住而不捨,是名安住正行。
69
開悟聖僧云:‘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70
開悟聖僧云:‘飢來吃飯困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心空境寂開正眼,相逢原是本來人。’
71
何謂持戒能棄捨生死?就是菩薩行道之人,受持淨戒,則無殺盜淫妄等業,則無業力果報牽纏,因此出離生死,永脫輪迴之苦,是名棄捨生死。
72
中觀論云:‘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73
何謂持戒得慕樂涅槃?就是菩薩道之行者,堅持戒律,絕諸妄想,故能厭惡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樂,是名慕樂涅槃。
74
涅槃經云:‘涅為不生,槃為不滅,不生不滅名涅槃。涅槃者,名為解脫,即是諸佛之法性是也。’
75
涅槃經云:‘如來之性實無生滅,為化眾生示現生滅。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
76
涅槃經云:‘菩薩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斷煩惱已,便見涅槃,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為常。’
77
涅槃經云:‘煩惱暗故,眾生不見涅槃,大智如來以善方便,燃智慧燈,令諸菩薩得見涅槃常樂我淨。’
78
何謂持戒能得無纏心?就是菩薩道之行者,堅持戒律,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悉皆解脫,而無纏縛之患,是名得無纏心。
79
何謂持戒能得勝三昧?就是修菩薩行之人,持戒清淨,心不散亂,得三昧成就,而超諸有漏,是名得勝三昧。
80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81
六祖壇經云:‘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82
何謂持戒能得不乏信財?就是菩薩之行者,持守戒律,於佛法深具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而不匱乏,是名不乏信財。
83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84
凡夫四不信:一、難信因果。二、難信輪迴。三、難信淨土。四、難信成佛。
85
何謂忍辱?即是忍受各種侮辱而不生嗔恚惱恨,心安住在如如不動之自性中,自在解脫,名為忍辱是也。
86
忍辱有三種:一、生忍。二、法忍。三、無生法忍。
87
何謂生忍?受他人恭敬供養中,內心不生驕慢放逸,得意忘形,心地如如不動;乃至受別人痛罵嗔恨,挨打破害之時,心地保持如如不動,不生怨恨,名之生忍。
88
何謂法忍?就是受一切寒熱風雨,饑渴煎熬,如是等法之惱害,心地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之心,名為法忍。
89
何謂無生法忍?生忍與法忍已解脫,心安住在不生不滅之自性中,不動而自在光明,名為無生法忍。
90
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91
佛遺教經云:‘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92
忍辱得十種功德:一、堅強道力。二、不離喜樂。三、怨仇頓消。四、破除嗔心。五、為非人護。六、身相莊嚴。七、閉諸惡道。八、隨樂梵天。九、晝夜常安。十、速證菩提。
93
何謂忍辱得堅強道力?就是菩薩持忍辱之時,能體證忍辱三輪體空,不與諸境對立,自性自在,道力便堅強向佛永不退轉,是名堅強道力。
94
思岸大師云:‘我已親到西方,親見阿彌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賜我淨衣,觀音大士,水灑我頂,又見蓮池大師,為眾說法。又睹七寶池中,眾寶蓮中,有我生處,承佛慈悲,命我回來告知眾人,我已得生淨土。奉勸諸位,專精念佛,他日淨土相見可也。復索淨水三飲,吉祥而臥,念佛數十聲,寂然往生。’
95
何謂忍辱得不離喜樂?就是修菩薩道之人,常懷慈忍之心利益眾生,令其各得安穩,而自己身心亦不離歡喜快樂,名為不離喜樂。
96
何謂忍辱得怨仇頓消?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修忍辱之際,本有恩怨,由忍辱對方之辱罵鞭打故,如是消除舊業,怨仇化為烏有,名之怨仇頓消。
97
何謂忍辱能破除嗔心?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修忍辱之時,以智慧深入正法,能正信因果法,一切對立法皆由因果產生,自性當下消除嗔心,是名破除嗔心。
98
古德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99
何謂忍辱能為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菩薩道之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皆護衛,是名為非人護。
100
何謂忍辱得身相莊嚴?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忍之心,念念眾生苦,是故能感色身相好莊嚴之報,是名身相莊嚴。
101
何謂忍辱能閉諸惡道?就是修菩薩道之人,但為利益眾生,常懷慈悲忍辱之心,成就善法,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是名閉諸惡道。
102
何謂忍辱得隨樂梵天?梵天即是色界初禪天是也,菩薩道之行者,慈行具足,梵行無虧,故報盡命終,隨其意樂而得生於梵天,是名隨樂梵天。
103
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104
何謂忍辱得晝夜常安?就是菩薩道之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廣結善緣,心安理得,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是名晝夜常安。
105
何謂忍辱能速證菩提?十方三世諸佛皆行持忍辱波羅蜜,頓斷嗔恨心,證無生法忍而圓滿無上菩提,菩薩欲成就佛道,奉行忍辱登彼岸亦如是,故名速證菩提。
106
何謂精進波羅蜜?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精進就是純粹一心,心地不雜亂,修六度萬行,勇往進道,始終一心,絕無變異,是名精進。
107
菩薩道之行者,能節其飲食,除於睡臥,晝夜莫令怠惰,乃至為人廣說法要,不以為煩,開導教化愚痴頑固者,不辭勞倦,若能如此發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是名精進。
108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尚舍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109
精進有三種:一、斷精進。二、修精進。三、求化精進。
110
何謂斷精進?就是眾惡莫作之義,菩薩道之行者,不犯五逆十惡,攝伏身口意三業,不犯一切虧損別人利益之事,遵守一切善法,使本性不沾染塵欲,自性光明彰顯,是名斷精進。
111
何謂修精進?就是眾善奉行之意,菩薩道之行者,積極奉行五戒十善,無盡利益眾生,說法利人天,普令出三界斷六道,如是自利利他,是名修精進。
112
何謂求化精進?就是菩薩道之行者,一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動機始終不變,直至成佛,福慧圓滿,三覺成就,是名求化精進。
113
開悟聖僧云:‘忙中待人不冷淡,累時對人不厭煩。’
114
精進十種功德:一、他不折伏。二、得佛所攝。三、為非人護。四、聞法不忘。五、未聞能聞。六、增長辯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少惱。九、得食能消。十、優缽羅華
115
何謂精進能得他不折伏?菩薩慧解精進,行業成就,不為外道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是名他不折伏。
116
何謂精進能得佛所攝?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諸佛則攝受而不捨,是名得佛所攝。
117
佛藏經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若無供養,吾如來白毫相無量光明,其中一道光明,供養吾弟子。’
118
何謂精進得非人護?非人即是鬼神之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向佛道,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為非人護。
119
開悟聖僧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
120
何謂精進得聞法不忘?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所聞之正法,能憶持而不忘失,是名聞法不忘。
121
何謂精進得未聞能聞?就是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122
何謂精進得增長辯才?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123
何謂精進能得三昧性?三昧是梵語(samadhi),翻譯為正定之意。菩薩於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為世間之相所變遷,是名得三昧性。
124
何謂精進得少病少惱?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常得輕安,少病少惱,自在無礙是也。
125
古德云:‘身安而後道隆。’
126
何謂精進得食能消?就是菩薩於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於飲食能節不恣,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127
守念大師者,二十五歲出家,精進修持,夜夢觀音菩薩授大悲心陀羅尼一卷,自此日誦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萬為定課。命終前云:吾偶入定,見大士放船來接,故知往生時至。問何時?生何品?答:初六辰時,下品上生。師曰:諸佛出世,猶示涅槃,來必有去,理固然也。面西而臥,念佛不斷,時間一到,自起沐浴,搭衣展具,向西頂禮三拜,跏趺端坐,朗誦大悲咒七遍而逝。
128
何謂精進得優缽羅華?優缽羅華是梵語(utpala),譯為青蓮華,其出於污泥而不染,世人見之,即生稀有之想。菩薩修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雖處生死,不為煩惱所染著,猶如此華,見者亦生稀有之心,是名優缽羅華。
129
何謂禪定波羅蜜?以心安住於一境,而離盡一切散亂,自性如如不動,自見佛性,是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名禪定。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名禪定。
130
禪定三種: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
131
何謂世間禪?所謂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是凡夫外道所修之禪定,這種禪定未出世解脫,是三界四禪八定之定境,定境若失,又隨業受報輪迴,故稱世間禪,又稱凡夫禪
132
何謂出世間禪?指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所證之禪定,已出三界,證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法印,是名出世間禪。
133
禪定十種功德:一、安住儀式。二、行慈境界。三、心無煩惱。四、守護諸根。五、無食喜樂。六、遠離愛欲。七、修禪不空。八、解脫魔?。九、安住佛境。十、解脫成熟。
134
何謂禪定能安住儀式?菩薩修一切禪定,必須整肅威儀,並遵守修禪定之法,行之既久,諸根寂靜,正定現前,自然安住,無所勉強,是名安住儀式。
135
六祖惠能大師讚嘆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
136
何謂禪定能行慈境界?菩薩修習一切禪定,常存慈悲之心,無傷殺之念,令諸眾生悉皆安穩,是名行慈境界。
137
阿難尊者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138
何謂禪定得心無煩惱?菩薩修習禪定,諸根寂靜,貪嗔痴一切煩惱自然不生,是名心無煩惱。
139
中阿含經云:‘貪嗔痴漏盡,是名阿羅漢。’
140
何謂禪定能守護諸根?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恆常防衛六根,不被六塵之境所惑動,是為守護諸根。
141
何謂禪定能得無食喜樂?菩薩修習一切禪定,既然得到禪悅之味以資道體,雖無飲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為無食喜樂。
142
何謂禪定能遠離愛欲?菩薩修習禪定,寂靜一心,不令散亂,一切愛欲之境,悉無染著,是名遠離愛欲。
143
何謂禪定能修禪不空?菩薩修習禪定,獲得一切禪定功德,雖證真空之理,而不墮於斷滅之空,是名修禪不空。
144
何謂禪定能解脫魔??菩薩修習一切禪定,能遠離生死,五欲六塵不能束縛,一切魔網悉皆不能纏繞,是名解脫魔?。
145
何謂禪定能得安住佛境?菩薩修習一切禪定,開發無量智慧,通達甚深法義,佛之知見,菩薩自然明了,心心寂滅,住持不動,名為安住佛境。
146
何謂禪定能得解脫成熟?菩薩修習一切禪定,一切業惑不能擾亂,行之既久,得無礙解脫,自然圓滿成就,是名解脫成熟。
147
開悟聖僧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佛性三昧,常在佛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只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儘是佛性。迷人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
148
般若是梵語(prajna),譯為大智慧之意。菩薩道之行者,發過菩提心後,為證成佛道,度化無量有情,就相續不斷博學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無上大智慧,名為般若。
149
開悟聖僧云:‘大智慧是度生死登涅槃之寶筏,大智慧是轉煩惱成菩提之寶劍,大智慧是化黑暗為光明之燈塔,大智慧是解脫輪迴免受輪迴之橋樑,大智慧是化痛苦成就清涼之一支鑰匙,大智慧是破迷啟悟之火炬,大智慧是轉凡入聖之導航。’
150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疾證得一切智智,應學般若波羅蜜。’
151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圓滿莊嚴,應學般若波羅蜜。’
152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發起無上覺心,速能成辦諸佛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
153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
154
大般若經云:‘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生養母,是諸菩薩摩訶薩眾真軌範師,一切如來菩薩,鹹共尊重恭敬讚嘆。’
155
般若十種功德:一、一切舍不取施想。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三、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四、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五、修禪而無所住。六、魔不能擾。七、於他言論其心不動。八、達生死海底。九、起增上悲。十、不樂二乘道。
156
何謂般若能得一切舍不取施想?菩薩行持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受施之人,如是三輪體空,無住相布施,是名一切舍不取施想。
157
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議。’
158
何謂般若得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菩薩行持般若,雖堅持淨戒無所毀缺,然以空慧照了,不見有能持能犯之相,能持能犯之相當體空性,稱性無礙,是名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159
何謂般若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菩薩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諸眾生,然以空慧照之,始終不起眾生得度之想,是名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
160
文殊菩薩問世尊云:‘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如何?世尊曰:性本清淨,無生無滅,故無眾生得滅度,無涅槃可到,此皆歸之眾生自性,自性自度,名為真度。’
161
何謂般若行於精進而離身心?菩薩行持般若,於諸梵行雖勇猛精進,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見有身心精進之相,是名行於精進而離身心。
162
開悟聖僧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嘗踏著一寸地。離一切相,自在解脫。’
163
何謂般若得修禪而無所住?菩薩行持般若,雖在禪定,然以空慧照之,於一切諸禪功德,不生味著,是名修禪而無所住。
164
何謂般若得魔不能擾?菩薩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諸法本性空寂,復知佛魔之體性原是不異,雖知是魔,即無所怖,是名魔不能擾。
165
開悟聖僧云:‘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舍。’
166
何謂般若能於他言論其心不動?菩薩行般若,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明了,故於他人言論,悉能辨其邪正是非,不為所惑,是名於他言論其心不動。
167
何謂般若能達生死海底?菩薩行般若,照了諸法無我,洞徹生死淵源,不為輪迴所溺,是名達生死海底。
168
大般若經云:‘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淨?誰縛誰解?’
169
何謂般若能起增上悲?菩薩行般若,雖觀諸法性空無我,常以廣大悲憫之心,誓拔一切眾生之苦,令得解脫,是名起增上悲。
170
開悟聖僧云:‘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
171
觀音菩薩贊偈:‘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應池,塵剎國中鹹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萌普護持。’
172
何謂般若不樂二乘道?菩薩行般若,而能了知聲聞緣覺小乘之法,沉滯空寂,未為究竟故,唯求大乘無上之道,而得證解脫,是名不樂二乘道。
173
法華經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174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175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取著,能從此岸到彼岸故;若於諸法少有取著,不能從此岸到彼岸。’
176
六祖壇經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77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178
如來十恩:一、發心普被恩。二、難行苦行恩。三、一向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五、隨逐眾生恩。六、大悲深重恩。七、隱勝彰劣恩。八、隱實施權恩。九、示滅令慕恩。十、悲念無盡恩。
179
何謂如來發心普被恩?如來最初發菩提心,修習勝行,成就無量功德,皆為普被法界群生,鹹令利益安樂,是為發心普被恩。
180
何謂如來難行苦行恩?如來往昔因中,舍頭目腦髓,國城妻子,剜身千燈,投形飼虎,雪嶺亡軀,如是難行苦事,積劫行之,皆為利樂眾生,是為難行苦行恩。
181
何謂剜身千燈?菩薩本行經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處,注以酥油,燃作千燈,為求聞一偈,時婆羅門為說偈曰:常者皆盡,高者皆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當下悟道,名為剜身千燈。’
182
何謂投形飼虎?謂佛昔為薩埵太子,游山見虎飢餓,投身虎前,以濟之是也。
183
何謂雪嶺亡軀?謂佛昔為婆羅門,於雪山修行,有羅剎唱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婆羅門聞已,欲求全偈,羅剎饑渴,必得肉血之,乃肯為說,因得後半偈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遂遍書樹石,乃以身施之是也。
184
何謂如來一向為他恩?如來積劫修諸功德,不顧自身,但為度脫一切眾生,未曾一念自為於己,是名一向為他恩。
185
佛藏經云:‘菩薩大悲心驅使,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
186
何謂如來垂形六道恩?如來垂化身形於六道中,無盡救濟眾生之苦,令得安樂,得證菩提,是為垂形六道恩。
187
何謂如來隨逐眾生恩?如來見諸眾生無有出離生死之心,長劫不捨,故運平等大慈,隨逐救濟,令其離苦大樂,是為隨逐眾生恩。
188
何謂如來大悲深重恩?如來見眾生造惡,如割肢體,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復?眾生墮三惡道,
受種種苦,心大憂惱,即起大悲而救護之;若見作善生大歡喜,是為大悲深重恩。
189
何謂如來隱勝彰劣恩?如來為大小乘之機,而起勝應劣應之用。如華嚴經所云:佛為普賢等諸大菩薩,示現實報勝應之身,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微妙相好,無盡勝德;若說三乘之教,則隱勝妙之相,但彰三十二相,劣應之身,二乘及小乘菩薩方蒙利益,是名隱勝彰劣恩。
190
佛之三身: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
191
法身:自性身法性身、常住不滅,人人本具之真性。
192
報身:佛之智慧功德所成,有自受用報身與他受用報身(度十地)。
193
應身:佛之應化身、變化身,應二乘與眾生之機所變現之身。
194
何謂如來隱實施權恩?如來觀眾生根器狹劣,因而隱蔽大乘實教,乃以人天三乘權法,誘引眾生而令成熟,然後以大乘而度脫之,是名隱實施權恩。
195
何謂如來示滅令慕恩?如來若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不生難遭之想,是故示現滅度,令諸眾生知佛出世,難可值遇,心懷戀慕,便種善根,是為示滅令慕恩。
196
開悟聖僧云:‘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197
何謂如來悲念無盡恩?如來悲念一切眾生,故留余福教以救濟之,如示同人壽,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滅,則留二十年余福以蔭末法弟子;復留三藏教法,廣令眾生依之修行,皆成聖果,悲憫愛念,利益無窮,是為悲念無盡恩。
198
原來十方諸佛如來畢生窮劫廣度眾生,我們都跟十方諸佛有結過甚深之法緣,乃至受十方佛救度過,財法二施之恩,我們應該深深向十方佛感恩致敬,不可因隔陰之迷而不知,就假裝無一回事,故名欠佛債之人。
199
菩薩報佛恩之法,應以最懇切報恩之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廣行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勇猛精進萬德莊嚴之佛道,方不愧是菩薩道之行者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