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金陵城

六朝古都金陵城

六朝古都金陵城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六朝古都”,,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至今有2400年的歷史。

基本簡介

六朝古都金陵城指南京,江蘇省會,依鐘山,臨長江。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此築城以來,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至今有2400年的歷史。

正因如此,南京曾有過多個名稱,如金陵、建業、建康、秫陵、白下、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金陵、建康至今仍被人們做為南京的別稱在使用。而南京這一名稱的得來則是在明朝初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下詔確定以應天府為南京,北平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自此,南京這一名稱被長期使用至今。

現在的南京可以說是古今文化薈萃之地,自然景觀、人文古蹟點綴其中,用“城在園中”一詞形容最為恰當。南京古城中有玄武湖;城東有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美齡宮、紫金山天文台等,形成了著名的鐘山風景區;城南有夫子廟、烏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園等,構成了秦淮風光帶;城西則有清涼山、石頭城、莫愁湖。城北有珍珠泉度假區、南京長江大橋等。

南京所處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同時,還是我國著名的綠城,城中樹木蔥鬱,使得號稱我國四大火爐城市之一的南京有了幾絲涼爽,使得出遊南京的人們在遊覽南京人文古蹟、自然風光的同時,感受著南京的火熱與清涼。

歷史上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和南唐 另外明朝洪武年間時也是建都在南京 後來搬到北京去的 太平天國政權也在南京建都的 最後一個在南京建都就是國民黨政權

補充一下: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有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在 南京建都,後人稱南京為 “六朝古都”,,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於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歷史沿革

【簡述】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楚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古都】

微畫雕《六朝古都金陵城》微畫雕《六朝古都金陵城》

211年,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昇州。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昇州為江寧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天國風雲】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姦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南京大屠殺”。

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畫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畫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建置沿革

朝代 建置名稱 建置時間 治所 級別 下轄 隸屬
西周 冶城,越城 前472年 不詳 吳國
東周 金陵邑 前333年 不詳 吳國越國楚國
秣陵縣/丹陽縣/江乘縣 前210年 秣陵關/小丹陽/棲霞山 會稽郡
西漢 秣陵縣/丹陽縣/江乘縣/湖熟縣 前202年 秣陵關/小丹陽/棲霞山/湖熟鎮 揚州丹陽郡
東漢 秣陵縣/丹陽縣/江乘縣/湖熟縣 25年 秣陵關/小丹陽/棲霞山/湖熟鎮 揚州丹陽郡
揚州 211年 丹陽郡建業縣 首都 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廬江郡、廬陵郡、鄱陽郡、新都郡、臨川郡、臨海郡、建安郡、吳興郡、東陽郡、毗陵典農校尉、廬陵南部校尉及各郡、校尉轄縣 中央
西晉 揚州 282年,313年 丹陽郡建鄴縣,丹陽郡建康縣 建鄴縣(即建康縣)、秣陵縣、臨江縣(即江寧縣)、丹陽縣、湖熟縣、江乘縣、堂邑縣及揚州所轄各郡縣 中央
東晉 揚州 316年 丹陽郡建康縣 建康縣、秣陵縣、江寧縣、丹陽縣、湖熟縣、江乘縣、堂邑縣及揚州所轄各郡縣 中央
揚州 420年 丹陽郡建康縣 首都 丹陽郡(轄建康縣、秣陵縣、丹陽縣、江寧縣、湖熟縣)、南琅琊郡(轄陽都縣、費縣、即丘縣、臨沂縣、江乘縣) 中央
揚州 479年 丹陽郡建康縣 首都 丹陽郡(轄建康縣、秣陵縣、丹陽縣、江寧縣、湖熟縣)、南琅琊郡(轄臨沂縣、江乘縣) 中央
揚州 502年 丹陽郡建康縣 首都 丹陽郡(轄建康縣、秣陵縣、同夏縣)、琅琊郡(轄費縣、臨沂縣、江乘縣)、南丹陽郡(轄江寧縣、丹陽縣) 中央
揚州 557年 丹陽郡建康縣 首都 建興郡(轄江乘縣、臨沂縣、同夏縣、湖熟縣、建安縣、烏山縣)、丹陽郡(轄建康縣、秣陵縣、江寧縣、丹陽縣、費縣) 中央
蔣州,丹陽郡 589年,607年 石頭城 州,郡 江寧縣、溧水縣 中央
昇州 624年 上元縣 上元縣(即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 江南道,江南東道
昇州府,金陵府(西都) 902年 上元縣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 中央
南唐 金陵府,江寧府 937年 上元縣 首都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 中央
北宋 昇州,江寧府 975年 上元縣 州,府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 江南路,江南東路
南宋 建康府 1127年 上元縣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 江南東路
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 1277年,1329年,1356年 上元縣 府/路 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州、溧陽州 江淮行省,江浙行省
南京,京師,南京 1368年,1378年,1421年 上元縣 首都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及南直隸布政使司所有州、府、縣 中央
南明 南京 1644年 上元縣 首都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 中央
江寧府 1645年 上元縣 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 江南省,江蘇省
太平天國 天京 1853年 江寧郡江寧縣 首都 江寧郡(轄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高淳縣、六合縣、尚元縣)、鎮江郡(轄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溧陽縣)、揚州郡(轄江都縣、儀征縣、甘泉天縣) 天京省(即江南省)
中華民國 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市,南京特別市,南京直轄市,首都市 1912年,1927年,1930年 江寧縣,城區 首都 江寧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揚中縣 中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南京市 1949年,1953年,1989年,1994年 玄武區 直轄市,省轄市,計畫單列市,副省級市 玄武區、鼓樓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下關區、浦口區(後與江浦縣合併)、大廠區(後與六合縣合併)、棲霞區、雨花台區、江浦縣、六合縣、江寧縣(即江寧區)、溧水縣、高淳縣 中央,江蘇省

環境資源

氣候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干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近來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江南、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一時有為南京摘去“火爐”帽子的說法。

地形

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長、東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線距離150公里,中部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兩端東西寬約30公里。南面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

地貌為寧鎮山脈的一部分,低山山陵占全市總面積的64.52%。長江南京段長度約95km;江南有秦淮河,江北有滁河,為南京市境內兩條主要的長江支流,其河谷平原為重要農業區。水面占全市總面積11.4%,平原、窪地占24.08%。

山脈

南京城區起伏不平。紫金山中支的余脈向西延伸,在太平門旁為富貴山,進城為小九華山、北極閣,繼續向西連線古長江沖積物堆成的下蜀黃土崗地,把南京城一分為二,形成了秦淮河水系和金川河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城北銹球公園附近還有獅子山(又名盧龍山),城西有馬鞍山,城南有石子崗(又名瑪瑙崗、聚寶山)。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河流

南京城內主要河流有長江秦淮河.長江南京段從江寧銅井鎮南開始,至江寧營防鄉東為止,境內長約95公里。秦淮河全長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門外分兩股,一股為幹流,稱外秦淮河,繞城經中華門、水西門、定淮門外由三汊河注入長江;又一股稱內秦淮河,由通濟門東水關入城,在淮清橋又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為“十里秦淮”,經夫子廟文德橋至水西門西水關出城,與幹流匯集,北支即古運瀆、經內橋至張公橋出涵洞口入幹流。

南京市北部有滁河,幹流全長110公里,河道彎曲,集水面積7900平方公里。南部有淳溧運河和天生橋河。

湖泊

南京市區主要有玄武湖、琵琶湖、紫霞湖莫愁湖等,城市南部有石臼湖固城湖,湖泊水面積分別為201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

生物

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於我國現代植物資源最豐富、植物種類最繁多的地區。又以山丘、河湖兼備,氣候溫和,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繁多,其動物種類,足以代表長江下游地區。

南京在江蘇省的植物分布區劃上,屬於長江南北平原丘陵區,是落葉闊葉林逐步過渡到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區。主要分布樹種有馬尾松、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糯米椴、青剛櫟、苦櫧、冬青、石楠等。還有部分外來植物如:雪松、火炬松、廣玉蘭等。 常見麻櫟、栓皮櫟、楓香、化香樹、糯米椴等落葉闊葉林以及青岡、苦櫧、冬青等常綠闊葉樹種近50種;菰、何首烏等野生藥用植物40種。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

九陰真經中

金陵城:明代朝都,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至今有2400年的歷史。《九陰真經》這款遊戲的背景就在明朝,遊戲對國都的刻畫當然也是細膩有嘉。

遊戲中參照明朝建築背景樓閣多為木式結構,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早期樓與閣有所區別,樓指重屋,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群中處於次要位置;閣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平面呈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群中居主要位置。並且金陵城也是五大主城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