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是指政府舉辦的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也就是國營醫院、國家出錢辦的醫院,也可以理解成國立。公立醫院分3個等級,一級是社區醫院,二級是縣級醫院,三級是市級醫院。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體現公益性、解決基本醫療、緩解人民民眾看病就醫困難的主體,矛盾問題比較集中。

基本信息

服務主體

(圖)公立醫院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體現公益性、解決基本醫療、緩解人民民眾看病就醫困難的主體,矛盾問題比較集中。要加強其公益性,就要扭轉過於強調醫院創收的傾向,讓其成為民眾醫治大病、重病和難病的基本醫療服務平台。

主要分類

公立醫院分成三類:

一類是基層醫療機構,這部分是政府投入的重點,確保公益性,確保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一類是縣級、地級綜合性公立醫院,政府根據各地情況有選擇地進行投入;
一類是大型三甲醫院專科醫院,這部分高端醫療機構則完全不需要政府投入,並形成多元辦醫的格局。

管理模式

(圖)公立醫院公立醫院

醫改推進中,各地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大致出現了幾種模式:

1、管委會模式,如濰坊、蕪湖、鄂州;集團化模式,如馬鞍山、珠江、株洲;
2、成立醫管機構,如廈門、洛陽、成都;
3、醫院發展中心,如上海、無錫;
4、行政管辦一體,如寶雞;
5、醫院自主管理,如西寧。

主體角色

(圖)公立醫院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更應該突出其市場主體的角色,公立醫院、公立衛生院等營利性醫療機構可以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管辦分離,使公立醫院享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和經營自主權,充分享有人權、財權、物權和決策權。政府機構也可藉此轉變職能,由“辦”醫院轉為“管”醫院。

而那些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服務機構或公共性質的服務項目由國家投資建立,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可以是國家投資建立的公共醫療服務機構具體實施,也可以是通過委託其他醫療法人機構實施,比如公立醫院。

生存方式

醫改之路

(圖)公立醫院公立醫院

公立醫院改革是新醫改的“重頭戲”,也是迄今為止(2011年)最為糾結的部分。新醫改方案問世一年後,2010年2月,《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方出台。至今(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北京亦成為第十七個試點城市。

其改革目標包括醫療設備、醫院基建、醫保覆蓋、衛生投入等在內的“增量”部分,已經取得了明顯增長;但關係到醫改成敗的機制建設卻並不樂觀。即公立醫院管理、運行機制改革未有實質性突破,基本藥物招標、補貼、效果問題愈發複雜,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還未起步,縣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依舊人才匱乏。

2012年6月,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公立醫療機構不能再負債搞建設、盲目擴張,要為民間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行業留出空間。陳竺表示,在建立和完善基本醫保的基礎上,應當搭建補充醫保和商業醫保;醫療服務體系應在滿足民眾基本醫藥衛生需求的基礎上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收入來源

公立醫療機構收入的現有來源有三,即醫療服務收費、藥品出售利潤和政府財政補助。新醫改方案明確指出,未來的改革將把三元轉變為二元收入結構,即大幅度降低並且最終取消來自藥品出售的利潤,具體措施就是逐步取消公立醫院(以及其他醫療機構)的藥品加成。

機制改革

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最佳化服務流程,規範用藥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藥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藥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藥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藥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

兩會聲音

徐鏡人

美國仿製藥比我們貴幾十倍感覺很自卑
2010年3月9日上午,20多名來自醫藥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參加了由中國藥學會、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等18家醫藥行業協會主辦的主題為“聲音.責任”的座談會,他們圍繞醫改與行業發展熱點話題暢所欲言,針對基本藥物制度、藥品招標等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董事長徐鏡人認為,美國的仿製藥賣的比我們高几十倍、十幾倍的價格,

關彥斌

中國中醫藥在衰退美國德國發展迅速一樣的標準不一樣的價格,這是不對的。
全國人大代表、葵花葯業董事長關彥斌認為,我們國家的中醫中藥是在衰退的,無論從總量和影響力上,現在都不如日本,也不如韓國,而現在世界上的中醫中藥卻發展的很快,尤其德國、美國,發展的十分迅速,這又形成一個反差。

於明德

關於公立醫院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是本次醫改的核心問題,沒有體制的創新,就沒有機制的創新,就不可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政府全包、政事不分、醫藥不分不能解決公立醫院的問題,改革就是要改變原來的管理體制和分配、用人等制度。
公立醫院改革,現在有一個錯誤認識:認為錢給補償的少了就不能改。這種說法是牴觸改革的思想,是有害的。醫改不是一道算術題。其實,
公立醫院改革公立醫院改革
最核心的是要把政策給到醫務人員手裡,調動起醫務人員的熱情和創造性,要靠從業人員的創造性實踐解決不足,錢補不夠未必不能保證公益性。醫院也可以進行市場化的競爭,如果大家都吃大鍋飯,情況肯定好不了。
“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興辦醫療衛生機構,在服務準入、醫保定點等方面一視同仁”這句話非常好。大力支持的字眼以前是沒有使用過的。這意味著要引入多元化的市場競爭機制,保證市場競爭的基礎。這是一個好政策,這就是:誰能為人民提供合格的醫療服務,國家就可以買誰的單。不論出身論服務!

顧昕

“醫保報銷水平低”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解讀者: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顧昕教授
綜合來看,不管是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好,其他的一些報告檔案也好,表達的都是一種願望,或者說陳述希望實現的某種目標,但並不是一個公共政策,通俗一點來說,不是一個明確的遊戲規則。
這次的工作報告中,除了提到要把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這點之外其他的內容都不能稱其為一種政策或者規則。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改善醫患關係”,這就是一種願望,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改善醫患關係,但如何改善?怎樣才能改善?我們更關心的是政策和規則。
另外,我認為有個醫療衛生方面的重點內容這次也沒有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去。比如醫保的使用問題。現在提到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提高了籌資水平這是好事,但這筆錢怎么花出去?現在的醫保節餘率那么高,錢籌上來了,卻放在手裡攥著不花,老百姓看病還是要自付50-60%,看病依然貴。老百姓參加醫保的目的就是要分攤風險,可是自付的比例這么高,參加醫保的根本目的並沒有達到。
提高醫保的保障水平這一點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應該提及讓醫保節餘水平趨向合理,或者簡單一點就是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國內有的地方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做得很好,比如醫保基金只保留10%作為風險基金,應對突發事件,剩下的錢全都給百姓花出去。這樣做很好,但為什麼不能鼓勵呢?我們希望醫保的報銷水平能夠逐步提高,百姓看病自付的比例能夠降低。

王虎峰

醫改試水“可持續性籌資體制”
解讀專家:中國人民大學衛生醫療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 補償機制和績效工資並提保障醫改最佳效果
首先是標題: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改革與發展,這兩個如果能夠統一起來、協調起來,這是特別有意義的。我們很多地方在設立衛生機構,很多地方在鄉鎮醫院成立了一個室,如果我們按照原來的模式我們先建,等幾年以後我們再改,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覺得實際上是走了彎路,把改革發展始終貫穿在一個方面,才能夠最大的來最佳化資源配置。所以改革和發展千萬不能割裂。
第二,給城鄉居民的補助標準後面提了要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準,這是一個新的信號,意味著我們開始考慮到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探索籌資體制的可持續性,怎么樣為未來不斷地提高我們的籌資標準保障水平來探路。未來個人這塊怎么樣和它掛鈎估計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能簡單的說讓他多交兩塊錢,這個地方的理解應該還是要探討如何去解決長期的可持續籌資的問題。
第三個是用的比較多的篇幅提到了強調基層衛生醫療機構改革發展,這個地方我特彆強調的是補償機制和績效工資的並列提出。在基層醫療經費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如果工資沒有很好的開展,這個投入就是低效率的,也是難以持續的。而績效工資,我認為是我們國家很多的醫改政策最後的一棒,醫改政策接力,從中央到地方,從地方到一個單位,然後到醫生然後到患者,這個工資恰恰就關係到醫生在最後一棒交棒之前,沒有一個很好的績效工資,實際上我們投的最多的一棒也是打折扣的,也是達不到最佳效果的。
第四,公立醫院是我們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我們在討論公立醫院改革的時候,都要往非公立的發展,這次在有限篇幅里,我們同時提到了公立醫院的改革試點,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進步。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把公立醫院看成是我們的“親兒子”,非公立醫院往往沒有擺在同樣一個重要的位置,應該深刻的領會我們政府報告當中對這些問題的表述,對非公立醫院應該要有一個相應的公平的待遇,這些待遇不僅是一個經濟待遇,還是一個政治待遇。我們在政治上要充分考慮他們,讓他們進來,要給他一個戶口,給他一個名份,我們要鼓勵他們,
一方面我們應該要在國字頭的改革,在醫療機構當中要做,我們定了十六個城市。但是沒有列入國字號的試點單位怎么辦,各省、各市要根據我們總結的一點方案,根據我們改革的精神和原則,因地制宜去推動,而不是等著十六家出來,這樣就晚了,退一步說十六家單位試點都很好,但是那是三五年以後,那我們能否全部坐下來等,我想這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呼籲,在試點我們原來的已經計畫內的試點單位之外,還要鼓勵更多的去探索和創新,這點老百姓是希望有更多的動作和更多的醫療機構加入試點。
我覺得一個是在基層建設當中比較多的進展和亮點。第二個是在社會資本形態和非公醫療機構發展可能有一個大的突破,這兩點應該說是有比較大的變化。
未來一定要抓緊解決的,就是對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院的分類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這裡面在國內目前有一類醫院,現實中存在,在我們政策當中沒有給它“戶口”,就是非公立的、非贏利醫院,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鼓勵社會資本籌資興辦醫療衛生機構,比方說我個人掏了錢我不是為了賺錢,我就是為了慈善、服務和公益事業,但是我們在註冊的時候就沒有這一類,相應的政策裡面就沒有給他相應的待遇,這樣的話,我這是想做善事的話我註冊的還是贏利的。我們現在慈善事業發展也很快,很多很多捐款但是絕大部分走到了教育部門,為什麼不在醫院?其中有一條跟政策有問題,你沒有給他一個很好的渠道讓他很順暢的進來,而且有配套政策來支持他,我覺得這塊要抓緊做,否則的話我們大力支持興辦,興辦的都是盈利的,他想興辦非盈利的,實際上現在沒有多少政策支持他的,這樣的話大力支持落實的問題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就是,在加強重大殘疾病和慢性病這個問題上,應該說從去年開始,我們政府在正式的醫改政策當中和政府報告中,就把慢性病和重大殘疾病做了一個並列的位置,但是我覺得還應該繼續提升並重的指導地位,應該把慢性並重作為統籌所有的醫保、醫藥、醫療機構整個的方針,這一點有待強化,應該是放在所有的問題之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