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9年

公元849年,己巳年(蛇年);唐大中三年;南詔天啟十年;日本嘉祥二年;渤海國鹹和十九年。本年發生了張義潮收復沙州、武寧軍亂、宣宗接見河隴軍民、宣宗接見河隴軍民、宣宗詔令開發河隴三州七關等歷史紀事。

歷史紀事

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七關降
大中三年(八四九)二月,吐蕃秦州(今甘肅秦安西北)、原州(今寧夏固原)、安樂(今寧夏中寧西)三州及石門(今寧夏固原西北)等七關守將,以其國內戰亂不已,叩塞請降。宣宗命太僕卿陸耽為宣慰使,詔涇原(今甘肅涇川)、靈武、鳳翔、邠寧(今陝西彬縣)、振武(今內蒙和林格爾北)皆出兵應接。六月,涇原節度使康季榮收復原州及石門等六關。七月六日。靈武節度使朱叔明收復安樂州。十三日,邠寧節度使張君緒收復蕭關(今寧夏同心東南)。廿三日,鳳翔節度使李玭收復秦州。詔張君緒移軍於寧州(今甘肅寧縣)應接河西。八月,詔改安樂州為威州。
張義潮收復沙州
大中二年(八四八),沙州(今甘肅敦煌)人,張義潮乘吐蕃內亂,陰結豪傑,謀逐吐蕃歸唐。一日,義潮率眾執兵器襲擊州府,唐人群起回響。吐蕃守將驚慌逃走。義潮遂主持州事,遣使奉表詣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東北)防禦使李丕,請求奏報唐廷。五年正月,李丕以義潮表章奏上,宣宗詔以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
武寧軍亂
武寧(今江蘇徐州)節度使李廓軍政不修。大中三年(八四九)五月,將士嘩亂,李廓被逐。詔以義成(今河南滑)節度使盧弘止為武寧節度使。武寧自王智興置銀刀七都為衙兵,士卒驕橫,屢逐主帥。弘止至鎮,都虞候胡慶方謀再作亂,被弘止擒殺。弘止安撫餘眾,以忠義訓導,軍府遂安。
宣宗接見河隴軍民
大中三年(八四九)八月,河隴新收復三州七關軍人百姓千餘人來長安。八日,宣宗親臨延喜門接見河隴軍民。眾皆歡呼跳躍,脫去胡服,換漢冠帶。圍觀者皆高呼萬歲,慶賀收復吐蕃侵占失地。
宣宗詔令開發河隴三州七關
大中三年(八四九)八月,宣宗以河隴三州七關收復,詔募百姓開墾三州七關土地,五年不納租稅;今後凡京城罪犯應流放者,皆命配流此地。屯防三州七關將吏,如能於其地營田,由政府給牛及種糧。戍卒皆給加倍衣糧,二年輪代;溫池(今寧夏中寧東)鹽礦由度支管理,贍濟邊防;凡道路建置堡柵,商旅往來販易及戍卒子弟通傳家信,關鎮不得阻攔。
幽州軍亂
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張直方治軍殘暴,喜遊獵。大中三年(八四九)十一月,直方聞將士密謀嘩亂,託言出獵,舉族逃歸京城。軍中推牙將周綝為留後。直方至京,拜金吾大將軍。

文化紀事

盧商卒
盧商,字為臣,范陽人。後徙居京兆藍田。元和四年(八0九)登進士,再登書判拔萃科,授校書郎。歷諸藩府僚佐。入朝為工部員外郎。太和九年(八三五)遷京兆少尹。開成(八三六—八四0)初,出任蘇州刺史,改革鹽法,計口售鹽,增稅亦便民,以政績遷浙西觀察使。召為刑部侍郎,轉京兆尹。會昌三年(八四三),武宗討伐昭義劉稹叛亂,以商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兼供軍使,軍用無缺。四年,出任東川節度使。宣宗即位,入為兵部侍郎,仍判度支,拜同平章事。大中元年(八四七),出為鄂岳觀察使。三年(八四九)召還,八月,卒於途中,年七十一歲。
京畿、關內地震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月一日,京畿、關內地區地震。河西(今甘肅東南)、天德(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靈武(今寧夏靈武)、鹽夏(今內蒙白城子)震災尤重,戍卒死數千人。
西川奏復維州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月,西川節度使杜倧奏取吐蕃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
山南西奏復扶州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一月,山南西道(今陝西漢中)節度使鄭涯奏稱收復吐蕃侵占扶州(今四川南坪)。

過世人物

李德裕卒
大中三年(八四九)十一月十日,崖州司戶李德裕卒。李德裕,字文饒,趙州人,憲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德裕少有壯志,苦心力學,不喜科舉,以門蔭入仕。歷藩鎮幕僚。穆宗即位,以監察御史召充翰林學士,與同列李紳、元稹情洽意合。長慶元年(八二一),與段文昌等揭發李宗閔為其女婿進士登第請託考官事,與之交怨。遂各樹朋黨,竟相攻訐。在牛李黨爭中,德裕為李黨領袖。在政治上,主張強化中央集權,削藩伐叛,收復吐蕃、回紇侵占失地,反對牛黨姑息妥協;他重視門第,主張整頓吏治,反對進士浮華。長慶二年,被李逢吉排擠,出任浙西節度使,整頓風俗,廢淫祠一千0一十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個。大和四年(八三0),移任西川節度使,修葺關防,治兵繕甲,積極準備收復失地,在收復維州(今四川理縣東北)問題上與宰相牛僧孺發生爭端。七年,僧孺罷相,德裕入朝為兵部尚書。次年二月,拜同平章事。九年,李訓、鄭注當政,出為浙西節度使。開成二年(八三七),遷淮南節度使。武宗即位,召拜同平章事,主持朝政。他抑制宦官權勢,迫仇士良致仕;妥善處置回紇亡國後部落侵擾北部邊境事宜;會昌三年(八四三),昭義劉稹密謀世襲割據,德裕力排眾議,主張討伐。他輔佐武宗指揮軍事,次年平定昭義,取得削藩戰爭的重大勝利,五年,支持武宗廢除佛教。會昌六年,宣宗即位後,牛黨白敏中、崔鉉相繼掌權,李德裕一再被貶。卒年六十三歲。自德裕卒後,牛李黨爭始告平息。德裕有《會昌一品集》(又名《李文饒文集》)、《次柳氏舊聞》傳世。又撰有《文武兩朝獻替記》《會昌伐叛記》《大和辯謗略》等,均佚。
張仲武卒
大中三年(八四九)五月,幽州節度使、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張仲武卒。張仲武,范陽(即幽州,今北京)人。少讀《左氏春秋》,棄筆投戎,為幽州雄武軍使。會昌元年(八四一),幽州逐帥軍亂,仲武得宰相李德裕支持,起兵平亂,二年授任該鎮節度使。時回紇被黠戛斯攻破,仲武奉詔出兵,大破回紇那頡啜部七千餘帳。大中元年,擊破北邊奚族諸部,防邊有功,加同平章事。三年,卒於任,軍中立其子節度押牙直方繼任。六月廿六日,詔以張直方為幽州節度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